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所述输出底座包括第一基板和两个限位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端子避让孔,两个所述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围成插配腔。本申请的输出极组件能够固定支撑输出极板的设置位置,同时能够直接设置在电池单体上。在保证输出极组件具有抗扭转能力的同时,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池模组内的电池单体通过输出极板接入外部电路,由于输出极板与电池单体的端子之间通过焊接连接,输出极板与端子之间的连接易受到外力断开。在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输出底座对输出极板进行限位和保护。
[0003]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电池模组上设置端板,输出底座连接在端板上以实现对输出底座的固定。但在此类方案中,端板需要挤出型材工艺成型,且输出底座的结构需要对应端板的结构加工,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批量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输出极组件,所述输出极组件能够固定支撑输出极板的设置位置,同时能够直接设置在电池单体上。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输出极组件的电池模组。
[0006]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模组的储能装置。
[0007]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储能装置的用电设备。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包括:输出底座,所述输出底座包括第一基板和两个限位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端子避让孔,两个所述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围成插配腔。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能够通过输出底座插配设置在电池单体上,即电池单体设置端子的部分可以插在插配腔内,电池单体的端子对应端子避让孔设置这样不会妨碍端子外接,同时两个限位板挡在电池单体的相对两侧,在保证输出极组件具有抗扭转能力的同时,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能够省去制造端板所需的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当输出极组件设于电池模组内时,能够省去端板占用的空间,从而节省电池模组内的空间,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板的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和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厚度方向平行;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围成第一容纳腔。由此,当电池单体的端子上连接接电结构时,接电结构可以置于第一容纳腔内,接电结构的相对两端受到两侧的第一延伸板的保护,从而对接电结构具有抗扭转的保护能力,能够提高接电结构与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出极组件还包括:输出极板,所述输出极板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输出极板上设有正对所述端子避让孔设置的端子焊接部;防护盖,
所述防护盖设于所述输出极板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0012]由此,输出极组件采用输出极板连接电池单体的端子,输出底座对输出极板具有抗扭转的保护能力,同时输出极板可以得到防护盖的保护,提高输出极板输电可靠性,使外部冲击下仍能有效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两个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插配腔沿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所述输出极板包括相连的第一板区和第二板区,所述第一板区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板区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板区上设有铜排连接部。
[0014]由此,第二基板的设置可以止挡在电池单体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使输出底座在电池单体于第三方向上的设置位置能够得到限定,并且进一步提高输出底座在电池单体上的抗扭转能力,输出底座对输出极板能够具有更好的固定支撑的效果。通过将第一板区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使第一板区上的端子焊接部能够与端子对应设置,且第一容纳腔对输出极板具有限位作用。通过设置第二板区,输出极板在连接铜排的位置可以得到第二基板的支撑和保护。
[0015]进一步地,所述输出底座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至少一条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板区抵接在所述加强筋上。
[0016]由此,加强筋能够提高输出底座在第二基板处的结构强度,提高输出底座整体的抗扭转能力以及抗变形能力。
[0017]进一步地,所述输出底座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板的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和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两侧。由此,输出极板与铜排连接位置,可以得到两侧的第二延伸板的保护,提高连接可靠性。而且第二延伸板的设置,也有利于提高输出底座整体的抗扭转能力以及抗变形能力。
[0018]具体地,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加强筋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的边缘齐平。由此,当输出极板的第二板区止抵在加强筋上时,由于加强筋的边缘与两个第二延伸板的边缘齐平,第二板区能够在第二基板于第三方向上高出第二延伸板,在第二板区上的铜排连接部连接铜排时,铜排不会受到第二延伸板的阻挡,保证输出极板在铜排连接部与铜排的可靠连接。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板;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限定出支撑腔,所述第二加强筋两侧均设有所述支撑腔;所述第二板区上设有两个所述铜排连接部,两个所述铜排连接部分别正对两个所述支撑腔设置。
[0020]由此,通过第一加强筋与两个第二延伸板相连,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相连,提高输出底座在此处的支撑能力及抗扭能力。此外,当第二板区止抵在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上时,铜排连接部或铜排连接部上连接的结构能够被容纳在支撑腔内,从而能够减少输出底座对输出极板在铜排连接部与铜排连接产生的阻挡,提高输出极板在铜排连接部与铜排连接的稳固性。
[0021]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还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板相连,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板止挡所述输出极板和所述防护盖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板止挡所述输出极板和所述防护盖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
[0022]在这样的结构下,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止挡作用,提高对输出极板和防护盖的保护力,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可以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缓冲,降低了输出极板、防护盖脱落几率。
[002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防护盖上设有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由此,既能方便防护盖的快速定位、安装,又能提高连接可靠性,使防护盖不易掉落,这样能够更好保护输出极板。
[002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基板上且邻近所述第二挡板的加强筋,所述第二挡板与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出底座(10),所述输出底座(10)包括第一基板(11a)和两个限位板(12),所述第一基板(11a)上设有端子避让孔(111),两个所述限位板(12)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11a)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限位板(12)与所述第一基板(11a)之间围成插配腔(V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板(12)的第一延伸板(12a),所述第一延伸板(12a)和所述限位板(1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a)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基板(11a)的厚度方向平行;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板(12a)与所述第一基板(11a)之间围成第一容纳腔(V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出极板(20),所述输出极板(2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V2)内,所述输出极板(20)上设有正对所述端子避让孔(111)设置的端子焊接部(23);防护盖(30),所述防护盖(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输出极板(20)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a)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还包括第二基板(11b),所述两个限位板(12)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11b)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基板(11a)和所述第二基板(11b)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基板(11b)位于所述插配腔(V1)沿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所述输出极板(20)包括相连的第一板区(20a)和第二板区(20b),所述第一板区(20a)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a)背离所述插配腔(V1)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V2)内,所述第二板区(20b)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1b)背离所述插配腔(V1)的一侧,所述第二板区(20b)上设有铜排连接部(2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基板(11b)上的至少一条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1b)背离所述插配腔(V1)的一侧,所述第二板区(20b)抵接在所述加强筋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板(12)的第二延伸板(12b),所述第二延伸板(12b)和所述限位板(12)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1b)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两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加强筋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延伸板(12b)的边缘齐平。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112),所述第一加强筋(112)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板(12b);第二加强筋(113),所述第二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亚强,方亚龙,蒋怀玉,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