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路可调反射式模拟预失真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模拟预失真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四路可调反射式模拟预失真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对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信道容量等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功率放大器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但随着功率放大器输入功率的增大,功率放大器增益的幅度以及相位会产生非线性变化。
[0003]对于行波管功率放大器(TWTA)来说,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增益的幅度以及相位均会呈现逐渐压缩趋势,而对于固态功率放大器(SSPA)来说,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增益的幅度趋势呈现逐渐压缩趋势,相位呈现逐渐扩张趋势。越接近饱和输出,功放的非线性失真越严重。而这种非线性失真会严重恶化通信系统的性能。
[0004]传统的反射式预失真电路虽然可以对功放的增益和相位进行补偿,但是由于其调节范围较小,并且无法对曲线进行精确的拟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传统反射式模拟预失真电路可调性不高以及邻信道泄露比改善量小的问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路可调反射式模拟预失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耦合器、第一隔绝直流电路、第二隔绝直流电路、第三隔绝直流电路、第四隔绝直流电路、第五隔绝直流电路、第六隔绝直流电路、第一偏置电路、第二偏置电路、第三偏置电路、第四偏置电路、第一非线性产生电路、第二非线性产生电路、第三非线性产生电路和第四非线性产生电路;所述耦合器包括输入端、输出端、耦合端和直通端;所述耦合器的输入端为四路可调模拟预失真的输入端,用于接收射频原始信号RFin;所述耦合器的输出端为所述四路可调模拟预失真器的输出端,所述耦合器的直通端与所述第一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偏置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偏置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一偏置电压(SRC1),所述第一偏置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非线性产生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非线性产生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偏置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非线性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非线性产生电路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二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偏置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偏置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二偏置电压(SRC2),所述第二偏置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非线性产生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非线性产生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偏置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非线性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非线性产生电路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三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接地;所述耦合器的耦合端与所述第四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偏置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偏置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入第三偏置电压(SRC3),所述第三偏置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非线性产生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四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非线性产生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偏置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非线性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五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非线性产生电路的接地端与地连接;所述第五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偏置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偏置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入第四偏置电压(SRC4),所述第四偏置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非线性产生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五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非线性产生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偏置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非线性产生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非线性产生电路的接地端与地连接;所述第六隔绝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地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路可调反射式模拟预失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器包括:第一矩形微带线(TL1)、第二矩形微带线(TL2)、第三矩形微带线(TL3)、第四矩形微带线(TL4)、第五矩形微带线(TL5)、第六矩形微带线(TL6)、第七矩形微带线(TL7)和第八矩形微带线(TL8),且分别具有两个连接端口;第一T型微带线(Tee1)、第二T型微带线(Tee2)、第三T型微带线(Tee3)和第四T型微带
线(Tee4),且分别具有三个连接端口;所述第一矩形微带线(TL1)的第一端口与RFin连接作为射频信号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矩形微带线(TL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T型微带线(Tee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T型微带线(Tee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矩形微带线(TL2)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T型微带线(Tee1)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七矩形微带线(TL7)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矩形微带线(TL2)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T型微带线(Tee2)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T型微带线(Tee2)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矩形微带线(TL3)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T型微带线(Tee2)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八矩形微带线(TL8)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四矩形微带线(TL4)的第一端口与RFout连接作为模拟预失真信号的输出端,所述第四矩形微带线(TL4)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T型微带线(Tee3)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三T型微带线(Tee3)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矩形微带线(TL5)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三T型微带线(Tee3)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七矩形微带线(TL7)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五矩形微带线(TL5)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T型微带线(Tee4)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四T型微带线(Tee4)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六矩形微带线(TL6)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四T型微带线(Tee4)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八矩形微带线(TL8)的第一端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路可调反射式模拟预失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绝直流电路包括第九矩形微带线(TL9)、第十矩形微带线(TL10)和第一耦合微带线(CLin1);所述第九矩形微带线(TL9)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矩形微带线(TL3)连接作为第一路信号的输入端,所述第九矩形微带线(TL9)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耦合微带线(CLin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耦合微带线(CLin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十矩形微带线(TL10)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十矩形微带线(TL10)的第二端口与第一十字型微带线(Cros1)的第一端口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路可调反射式模拟预失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置电路包括所述第一十字型微带线(Cros1)、第十一矩形微带线(TL11)、第一蝴蝶形微带线(Stub1)、第十二矩形微带线(TL12)、第十三矩形微带线(TL13)、第一电阻(R1)和第十四矩形微带线(TL14);所述第一十字形微带线(Cros1)的第一端口作为所述第一偏置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十字形微带线(Cros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十一矩形微带线(TL1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十一矩形微带线(TL1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蝴蝶形微带线(Stub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蝴蝶形微带线(Stub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十二矩形微带线(TL12)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十二矩形微带线(TL12)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十三矩形微带线(TL13)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十三矩形微带线(TL13)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十四矩形微带线(TL14)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十四矩形微带线(TL14)的第二端口作为所述第一偏置电压(SRC1)的输入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四路可调反射式模拟预失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线性产生电路包括第十五矩形微带线(TL15)、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IODE1)和第十六矩形微带线(TL16);所述第十五矩形微带线(TL15)的第一端口作为所述第一非线性产生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五矩形微带线(TL15)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IODE1)的第一端口连
接,所述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IODE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十六矩形微带线(TL16)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十六矩形微带线(TL16)的第二端口作为所述第一非线性产生电路的输出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路可调反射式模拟预失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绝直流电路包括第十七矩形微带线(TL17)、第十八矩形微带线(TL18)和第二耦合微带线(CLin2);所述第十七矩形微带线(TL17)的第一端口作为所述第二隔绝直流电路输入端,所述第十七矩形微带线(TL17)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耦合微带线(CLin2)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耦合微...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