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559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属于应急救生技术领域。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包括:呈U字形的气囊,以及可收纳气囊的储物包,储物包内设置有压缩气罐,压缩气罐通过导管与气囊相连通,导管上设置有控制阀,当控制阀导通时,压缩气罐内的气体转移至气囊内;固定部,设置在储物包上,用于将储物包连接至使用者腰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压缩气罐内的压缩气体快速充入气囊内,使收纳在储物包内的气囊膨胀展开形成U形包覆在使用者的腰部,从而在应对意外落水等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的使收纳在储物包内的气囊膨胀形成救生圈,有效保证使用者的安全,而且使用结束后,可以通过控制阀释放气囊内的气体,再次将救生圈收纳回储物包内,方便快捷。快捷。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救生圈


[0001]本技术涉及应急救生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救生圈。

技术介绍

[0002]救生圈是水上或野外探险用救生设备的一种,主要用于防溺水以及辅助使用者抗击湍流,传统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也可以直接用橡胶制成囊体,在内部填充空气,形成可以漂浮在水面的橡皮圈,救生圈有全封闭圆形的也有半封闭的圆形。
[0003]现有技术中,救生圈在船只上配备时,其体积较大易占用空间,而对于野外洞穴探险需要途径地下暗河时人员配备也不方便行动,并且还容易占用较多的物品携带空间,虽然部分囊体类的救生圈可以通过放气和人工吹气的形式实现临时缩小收纳,但对于意外落水人员,其救援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救生圈占用空间大,救援使用效果较差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便携式救生圈。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包括:呈U字形的气囊,以及可收纳气囊的储物包,其中,所述储物包内设置有压缩气罐,所述压缩气罐通过导管与气囊相连通,所述导管上设置有控制阀,当控制阀导通时,压缩气罐内的气体转移至气囊内;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储物包上,用于将储物包连接至使用者腰部。
[0007]为了保证救生圈可以稳定为使用提供水上浮力,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包括至少一根连接带,一端固定连接在储物包上,另一端设置可用于使连接带形成闭环的卡接件。
[0008]为了保证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带为尼龙带。
[0009]为了提升救生圈膨胀的敏捷性,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阀为拉绳阀门。
[0010]为了便于使用者操作,更进一步地,所述拉绳阀门上延伸有控制绳,所述连接带上固定连接有导向套,控制绳贯穿导向套,且控制绳的端部连接有柱体。
[0011]为了便于救援人员在水上活动,优选地,所述气囊包括弧形气囊,以及与弧形气囊两端分别耦合且相互连通的两组柱形气囊,其中,所述压缩气罐通过导管与弧形气囊相连通,所述弧形气囊的内凹部分固定连接在储物包内。
[0012]为了便于收纳或改变救生圈的浮力,进一步地,所述柱形气囊上固定连接有导流管,用于控制气囊内的气压。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便携式救生圈,通过打开储物包将气囊释放出来,一方面,救生圈在不使用时不占用较多的空间;另一方面,在使用时可以快速取出,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0015]2、该便携式救生圈,通过将压缩气罐内的压缩气体快速充入气囊内,使收纳在储
物包内的气囊膨胀展开形成U形包覆在使用者的腰部,从而在应对意外落水等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的使收纳在储物包内的气囊膨胀形成救生圈,有效保证使用者的安全,而且使用结束后,可以通过控制阀释放气囊内的气体,再次将救生圈收纳回储物包内,方便快捷;
[0016]3、该便携式救生圈,通过增加了一固定部,其可以将储物包绑定在使用者腰部,既不会占用多余的携带空间,又可以在应对意外情况时,快速且牢固的绑定在使用者的腰部,达到有效救援的目的;
[0017]4、该便携式救生圈,通过快速填充使用者腰部部位的弧形气囊,保证落水者可以快速在水面浮起,确保使用者快速脱离危险,随着气体的持续输送,两侧柱形气囊展开,不仅方便使用者将其放置在腋下,也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浮力,辅助使用者脱离危险水域;
[0018]5、该便携式救生圈,通过在柱形气囊上固定连接有可以与外界导通或封闭的导流管,主要用来控制气囊内的气压,同样,一旦发生压缩气罐气压不足或无气状态时,使用者也可以直接向气囊内吹气,辅助其膨胀展开。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携式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携式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1]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携式救生圈的俯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压缩气罐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柱形气囊;2、弧形气囊;3、储物包;4、连接带;5、卡接件;6、导向套;7、控制绳;8、柱体;9、导流管;10、压缩气罐;11、导管;12、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提出了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包括:呈U字形的气囊,其开口端朝向使用者的前方,U形凹陷端包覆使用者的腰部,在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双手握住U形气囊的两端,同时也方便使用者脱下收纳气囊,气囊的U形端固定连接在一个储物包3内,U形气囊在不充气的状态下可以整个收纳在带有防水拉链的储物包3内,在使用时,打开储物包3将气囊释放出来即可,一方面,救生圈在不使用时不占用较多的空间;另一方面,在使用时可以快速取出,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0027]另外,在储物包3内固定连接有存储大量压缩空气的金属压缩气罐10,压缩气罐10则通过导管11与气囊相连通,并且导管11上设置有控制阀12,使用者在使用时,可以打开控制阀12,使压缩气罐10与气囊相连通,从而将压缩气罐10内的压缩气体快速充入气囊内,使收纳在储物包3内的气囊膨胀展开形成U形包覆在使用者的腰部,从而在应对意外落水等紧
急情况时,可以快速的使收纳在储物包3内的气囊膨胀形成救生圈,有效保证使用者的安全,而且使用结束后,可以通过控制阀12释放气囊内的气体,再次将救生圈收纳回储物包3内。
[0028]在此处,控制阀12可以是三通阀或拉绳阀,主要是方便使用者快速地将压缩气罐10内的气体转移至气囊内使其膨胀展开。
[0029]而为了便于野外探险者使用,我们在储物包3上增加了一固定部,其可以将储物包3绑定在使用者腰部,既不会占用多余的携带空间,又可以在应对意外情况时,快速且牢固的绑定在使用者的腰部,达到有效救援的目的。
[0030]参照图1、图2和图3,固定部可以是通过绳子或链条等可以绑定腰部的物品,也可以是根据现有生产水平制作的尼龙或皮质材质的具有一定弹性的连接带4,在制作时其应该至少有一根连接带4,其一端缝制在储物包3上,另一端有一个挂钩或卡接件5。
[0031]在此处,当连接带4为一根且是通过挂钩连接时,应在储物包3上同样具备一个挂环,保证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呈U字形的气囊,以及可收纳气囊的储物包(3),其中,所述储物包(3)内设置有压缩气罐(10),所述压缩气罐(10)通过导管(11)与气囊相连通,所述导管(11)上设置有控制阀(12),当控制阀(12)导通时,压缩气罐(10)内的气体转移至气囊内;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储物包(3)上,用于将储物包(3)连接至使用者腰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至少一根连接带(4),一端固定连接在储物包(3)上,另一端设置可用于使连接带(4)形成闭环的卡接件(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4)为尼龙带。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少怀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永晟救生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