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5228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光纤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光纤连接器,包括:壳体,左侧挡板,所述壳体的左端内壁固定安装左侧挡板,右侧挡板,所述壳体的右端内壁固定安装右侧挡板,左侧隔板,所述左侧挡板的左端固定安装左侧隔板,且左侧隔板的上下方容腔分别设为第一输出接口和第二输出接口,右侧隔板,所述右侧挡板的右端固定安装右侧隔板,且右侧隔板的上下方容腔分别设为第一输入接口和第二输入接口,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切换组件,具有实现对光纤连接器的连接模式进行切换的作用,以使该光纤连接器能够使一组光纤连接多组光纤的作用,从而会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投入,以及还会进一步提高该连接器的利用率。接器的利用率。接器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纤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纤连接器
,具体为一种光纤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光纤连接器,是光纤与光纤之间进行可拆卸(活动)连接的器件,它把光纤的两个端面精密对接起来,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能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纤中去,并使由于其介入光链路而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这是光纤连接器的基本要求。
[0003]现有的光纤连接器只能连接两组光纤,一组为输出光纤,一组为输入光纤,这就导致若是对多组光纤进行连接时,则需要增加新的连接器,从而会提高成本的投入,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光纤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和/或现有一种光纤连接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器,能够解决上述提出现有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光纤连接器,其包括:
[0008]壳体;
[0009]左侧挡板,所述壳体的左端内壁固定安装左侧挡板;
[0010]右侧挡板,所述壳体的右端内壁固定安装右侧挡板;
[0011]左侧隔板,所述左侧挡板的左端固定安装左侧隔板,且左侧隔板的上下方容腔分别设为第一输出接口和第二输出接口;
[0012]右侧隔板,所述右侧挡板的右端固定安装右侧隔板,且右侧隔板的上下方容腔分别设为第一输入接口和第二输入接口;
[0013]第一传输杆,所述左侧挡板与所述右侧挡板之间的顶端固定安装若干第一传输杆,且第一传输杆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输出接口和第一输入接口中;
[0014]第二传输杆,所述左侧挡板与所述右侧挡板之间的底端固定安装若干第二传输杆,且第二传输杆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输出接口和第二输入接口中;
[0015]第一输出光纤组件,所述第一输出光纤组件插在第一输出接口中,并与第一传输杆相连接,且通过卡扣组件安装在壳体上;
[0016]第二输出光纤组件,所述第二输出光纤组件插在第二输出接口中,并与第二传输杆相连接,且通过卡扣组件安装在壳体上;
[0017]第一输入光纤组件,所述第一输入光纤组件插在第一输入接口中,并与第二传输杆相连接,且通过卡扣组件安装在壳体上;
[0018]第二输入光纤组件,所述第二输入光纤组件插在第二输入接口中,并与第二传输杆相连接,且通过卡扣组件安装在壳体上;
[0019]用于将第一传输杆中的信号传输至第二传输杆中或将第二传输杆中的信号传输
至第一传输杆中的切换组件。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输出光纤组件包括:
[0021]第一连接壳,所述第一连接壳插在第一输出接口中,且通过卡扣组件安装在壳体上;
[0022]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壳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一通孔,且第一通孔的右端内壁插接第一传输杆的一端;
[0023]第一输出光纤,所述第一通孔的左端内壁插接第一输出光纤;
[0024]第一传输块,所述第一传输块固定安装在第一通孔的中端内壁上,所述第一传输块的左侧与第一输出光纤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输块的右侧与第一传输杆的一端相接触;
[0025]所述第二输出光纤组件包括:
[0026]第二连接壳,所述第二连接壳插在第二输出接口中,且通过卡扣组件安装在壳体上;
[0027]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壳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二通孔,且第二通孔的右端内壁插接第二传输杆的一端;
[0028]第二输出光纤,所述第二通孔的左端内壁插接第二输出光纤;
[0029]第二传输块,所述第二传输块固定安装在第二通孔的中端内壁上,所述第二传输块的左侧与第二输出光纤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块的右侧与第二传输杆的一端相接触;
[0030]所述第一输入光纤组件包括:
[0031]第三连接壳,所述第三连接壳插在第一输入接口中,且通过卡扣组件安装在壳体上;
[0032]第三通孔,所述第三连接壳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三通孔,且第三通孔的左端内壁插接第一传输杆的另一端;
[0033]第一输入光纤,所述第三通孔的右端内壁插接第一输入光纤;
[0034]第三传输块,所述第三传输块固定安装在第三通孔的中端内壁上,所述第三传输块的右侧与第一输入光纤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传输块的左侧与第一传输杆的另一端相接触;
[0035]所述第二输入光纤组件包括:
[0036]第四连接壳,所述第四连接壳插在第二输入接口中,且通过卡扣组件安装在壳体上;
[0037]第四通孔,所述第四连接壳的内壁开设若干第四通孔,且第四通孔的左端内壁插接第二传输杆的另一端;
[0038]第二输入光纤,所述第四通孔的右端内壁插接第二输入光纤;
[0039]第四传输块,所述第四传输块固定安装在第四通孔的中端内壁上,所述第四传输块的右侧与第二输入光纤固定连接,所述第四传输块的左侧与第二传输杆的另一端相接触。
[004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卡扣组件包括:
[0041]第一支撑板,所述壳体两侧的上下两端均固定安装两组第一支撑板;
[0042]弹性杆,所述弹性杆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上,且弹性杆的一端设有凸块;
[0043]限位板,所述第一连接壳、所述第二连接壳、所述第三连接壳和所述第四连接壳的两侧均固定安装限位板;
[0044]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开设在限位板的内壁上,且弹性杆的一端穿过限位槽,并通过凸块卡接在限位槽上。
[004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切换组件为:
[0046]第一传输板;
[0047]第一螺丝,所述第一螺丝螺纹连接在壳体的顶端内壁上,且第一螺丝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传输板上;
[0048]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传输板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传输杆;
[0049]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安装在第一传输板的底部上;
[0050]凹槽,所述连接板的内壁开设若干凹槽。
[005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切换组件还为:
[0052]第二传输板;
[0053]第二螺丝,所述第二螺丝螺纹连接在壳体的底端内壁上,且第二螺丝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传输板上;
[0054]第二滑槽,所述第二传输板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传输杆;
[0055]连接杆,所述第二传输板的顶部固定安装若干连接杆,且连接杆可插在凹槽的内腔中。
[0056]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光纤连接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切换组件为:
[0057]第三传输板;
[0058]第三滑槽,所述第三传输板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三滑槽,且第三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传输杆;
[0059]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左侧挡板(11),所述壳体(10)的左端内壁固定安装左侧挡板(11);右侧挡板(12),所述壳体(10)的右端内壁固定安装右侧挡板(12);左侧隔板(13),所述左侧挡板(11)的左端固定安装左侧隔板(13),且左侧隔板(13)的上下方容腔分别设为第一输出接口(131)和第二输出接口(132);右侧隔板(14),所述右侧挡板(12)的右端固定安装右侧隔板(14),且右侧隔板(14)的上下方容腔分别设为第一输入接口(141)和第二输入接口(142);第一传输杆(15),所述左侧挡板(11)与所述右侧挡板(12)之间的顶端固定安装若干第一传输杆(15),且第一传输杆(15)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输出接口(131)和第一输入接口(141)中;第二传输杆(16),所述左侧挡板(11)与所述右侧挡板(12)之间的底端固定安装若干第二传输杆(16),且第二传输杆(1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输出接口(132)和第二输入接口(142)中;第一输出光纤组件(20),所述第一输出光纤组件(20)插在第一输出接口(131)中,并与第一传输杆(15)相连接,且通过卡扣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上;第二输出光纤组件(30),所述第二输出光纤组件(30)插在第二输出接口(132)中,并与第二传输杆(16)相连接,且通过卡扣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上;第一输入光纤组件(40),所述第一输入光纤组件(40)插在第一输入接口(141)中,并与第二传输杆(16)相连接,且通过卡扣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上;第二输入光纤组件(50),所述第二输入光纤组件(50)插在第二输入接口(142)中,并与第二传输杆(16)相连接,且通过卡扣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上;用于将第一传输杆(15)中的信号传输至第二传输杆(16)中或将第二传输杆(16)中的信号传输至第一传输杆(15)中的切换组件(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光纤组件(20)包括:第一连接壳(21),所述第一连接壳(21)插在第一输出接口(131)中,且通过卡扣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上;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连接壳(21)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一通孔(22),且第一通孔(22)的右端内壁插接第一传输杆(15)的一端;第一输出光纤(24),所述第一通孔(22)的左端内壁插接第一输出光纤(24);第一传输块(23),所述第一传输块(23)固定安装在第一通孔(22)的中端内壁上,所述第一传输块(23)的左侧与第一输出光纤(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输块(23)的右侧与第一传输杆(15)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输出光纤组件(30)包括:第二连接壳(31),所述第二连接壳(31)插在第二输出接口(132)中,且通过卡扣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上;第二通孔(32),所述第二连接壳(31)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二通孔(32),且第二通孔(32)的右端内壁插接第二传输杆(16)的一端;
第二输出光纤(34),所述第二通孔(32)的左端内壁插接第二输出光纤(34);第二传输块(33),所述第二传输块(33)固定安装在第二通孔(32)的中端内壁上,所述第二传输块(33)的左侧与第二输出光纤(3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块(33)的右侧与第二传输杆(16)的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一输入光纤组件(40)包括:第三连接壳(41),所述第三连接壳(41)插在第一输入接口(141)中,且通过卡扣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上;第三通孔(42),所述第三连接壳(41)的内壁开设若干第三通孔(42),且第三通孔(42)的左端内壁插接第一传输杆(15)的另一端;第一输入光纤(44),所述第三通孔(42)的右端内壁插接第一输入光纤(44);第三传输块(43),所述第三传输块(43)固定安装在第三通孔(42)的中端内壁上,所述第三传输块(43)的右侧与第一输入光纤(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传输块(43)的左侧与第一传输杆(15)的另一端相接触;所述第二输入光纤组件(50)包括:第四连接壳(51),所述第四连接壳(51)插在第二输入接口(142)中,且通过卡扣组件(70)安装在壳体(10)上;第四通孔(52),所述第四连接壳(51)的内壁开设若干第四通孔(52),且第四通孔(52)的左端内壁插接第二传输杆(16)的另一端;第二输入光纤(54),所述第四通孔(52)的右端内壁插接第二输入光纤(54);第四传输块(53),所述第四传输块(53)固定安装在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华亮李雪玲李翔乌建辉李泽清杨奕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得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