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430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换热模块,所述外壳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嵌入连接有聚热板,所述外壳一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均活动连接有箱门,其中一个所述箱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进气扇,所述进气扇外表面嵌套连接有卡合框,所述聚热板内表面靠近换热模块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聚气罩,所述箱门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合页,所述箱门通过所述合页和外壳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增加二号换热翅片同外界空气接触的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装置回收外界空气热能的效率,同时避免换热器因为空气不流通而影响了换热效率,导致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导致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导致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双源热泵系统是超低温热量(太阳能发电、地热能源、制造业余热回收等)与双源热泵融合的高能耗等级供暖系统,双源热泵在并没有热源的前提下空气能热泵也可以超低温运作,双源热泵系统软件具备多种多样运行模式,其中双源热泵就需要使用多组换热器;
[0003]另外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换热器技术的技术方案,如申请号:202220829538.3;所记载的“一种热泵换热器的外机壳结构,其包括前后敞口的外壳体、第一风网板和第二风网板,第一风网板和第二风网板分别设于外壳体的前后两侧,外壳体、第一风网板和第二风网板围成换热器安装腔,所述外壳体的前侧及后侧均设有插接槽位,第一风网板插接于外壳体前侧的插接槽位上,第二风网板插接与外壳体后侧的插接槽位上。”;
[0004]上述装置外机壳设置有能够拆卸的第一风网板和第二风网板,而且拆卸简单、易操作,方便用户定期拆卸冲洗,避免换热器因为空气不流通而影响了换热效率,导致换热效率降低,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外界空气通过两个网板进入外壳,接着和换热组件进行热交换,空气和热交换组件接触面积有限,导致装置的热交换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换热器,外界空气通过两个网板进入外壳,接着和换热组件进行热交换,空气和热交换组件接触面积有限,导致装置的热交换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br/>[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换热模块,所述外壳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嵌入连接有聚热板,所述外壳一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均活动连接有箱门,其中一个所述箱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进气扇,所述进气扇外表面嵌套连接有卡合框,所述聚热板内表面靠近换热模块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聚气罩。
[0008]进一步在于:所述箱门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合页,所述箱门通过所述合页和外壳活动连接。
[0009]进一步在于:所述卡合框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网,所述进气扇的出风口位置固定连接有分流板。
[0010]进一步在于:所述聚热板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一号换热翅片,相邻所述一号换热翅片之间开设有透气孔。
[0011]进一步在于:所述换热模块包括底板、顶板、盘管和二号换热翅片,所述底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架杆,所述支架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表面嵌入连接有
盘管,所述盘管外表面嵌套连接有二号换热翅片。
[0012]进一步在于:所述盘管的两端穿过所述外壳,所述盘管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法兰盘。
[0013]进一步在于:相邻所述二号换热翅片之间留有缝隙,另一个所述箱门上开设有出气孔。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通过设置的卡合框,外界的空气和外壳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聚热板接触,聚热板通过一号换热翅片聚集热量,对聚气罩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接着启动进气扇,进气扇使外界的空气穿过防尘网以及分流板的间隙,同换热模块上的二号换热翅片接触,外界空气经过防尘网的过滤后,除去空气中带有的灰尘,且防尘网通过卡合框嵌套在进气扇外表面,向外侧施加一个作用力即可取出防尘网手动进行单独的清理,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影响换热模块的换热效率;
[0016]2、通过设置的聚热板,被分流板分散的气流穿过相邻二号换热翅片之间的缝隙,同换热模块进行热交换,与此同时,通过设计的一号换热翅片,提高了外壳内部的温度,且缝隙中部的气流流速大于缝隙前后边缘位置的空气流速,因此聚气罩中吸收外界热能的空气进入缝隙中,新的空气从透气孔进入聚气罩中,同二号换热翅片进行热交换,增加二号换热翅片同外界空气接触的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装置回收外界空气热能的效率,同时避免换热器因为空气不流通而影响了换热效率,导致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换热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中箱门半剖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的聚热板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外壳;2、箱门;201、合页;3、卡合框;301、防尘网;302、进气扇;303、分流板;4、聚热板;401、一号换热翅片;402、聚气罩;403、透气孔;5、换热模块;501、底板;502、顶板;503、盘管;504、二号换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5所示,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换热模块5,外壳1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嵌入连接有聚热板4,外壳1一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均活动连接有箱门2,箱门2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合页201,箱门2通过合页201和外壳1活动连接,其中一个箱门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进气扇302,进气扇302外表面嵌套
连接有卡合框3,聚热板4内表面靠近换热模块5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聚气罩402,换热模块5包括底板501、顶板502、盘管503和二号换热翅片504,底板50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架杆,支架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顶板502,顶板502上表面嵌入连接有盘管503,盘管503的两端穿过外壳1,盘管50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法兰盘,盘管503的两端通过法兰盘和双源热泵系统的管道连接,盘管503外表面嵌套连接有二号换热翅片504,卡合框3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网301,进气扇302的出风口位置固定连接有分流板303,外界的空气和外壳1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聚热板4接触,聚热板4通过一号换热翅片401聚集热量,对聚气罩402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接着启动进气扇302,进气扇302使外界的空气穿过防尘网301以及分流板303的间隙,同换热模块5上的二号换热翅片504接触,外界空气经过防尘网301的过滤后,除去空气中带有的灰尘,且防尘网301通过卡合框3嵌套在进气扇302外表面,向外侧施加一个作用力即可取出防尘网301手动进行单独的清理,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影响换热模块5的换热效率。
[0026]聚热板4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一号换热翅片401,相邻一号换热翅片401之间开设有透气孔403,相邻二号换热翅片504之间留有缝隙,另一个箱门2上开设有出气孔,通过设计的一号换热翅片401,提高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换热模块(5),所述外壳(1)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嵌入连接有聚热板(4),所述外壳(1)一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均活动连接有箱门(2),其中一个所述箱门(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进气扇(302),所述进气扇(302)外表面嵌套连接有卡合框(3),所述聚热板(4)内表面靠近换热模块(5)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聚气罩(4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门(2)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合页(201),所述箱门(2)通过所述合页(201)和外壳(1)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框(3)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网(301),所述进气扇(302)的出风口位置固定连接有分流板(30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备热能回收功能的双源热泵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张祥张孝德陈廷敏申孝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链杞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