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3413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湖泊、设置于湖泊中的蜉蝣动物、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食藻虫、沉水植物,所述湖泊包括深水区、过渡区、浅水区,所述深水区分布于湖泊中部、所述浅水区分布于湖泊内边缘一周,所述沉水植物包括种植于湖泊浅水区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和水兰、种植于湖泊深水区的改良刺苦草和小茨藻,所述浅水区的底部为位于湖泊内边缘一周的第一斜坡,所述深水区的底部为分布于湖泊中部的平地,所述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设置过渡区,所述过渡区包括由浅水区依次过渡到深水区的第二斜坡、第三斜坡、第四斜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确保了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提高了水体质量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水质恶化等污染现象。象。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城市水生态
,具体涉及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湖泊具有防汛排涝、休闲娱乐、调节气候及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的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城市湖泊逐渐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人工湖泊相对简单,结构多为一个整体,结构分区不明显,使得人工湖泊中的水生动植物生长聚集,出现水生动植物局部堆积现象,造成人工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不稳定性,导致水体质量的不稳定性,出现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污染现象,直接导致水体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形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城市湖泊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污染现象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湖泊、设置于湖泊中的蜉蝣动物、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食藻虫、沉水植物,所述湖泊包括深水区、过渡区、浅水区,所述深水区分布于湖泊中部、所述浅水区分布于湖泊内边缘一周,所述沉水植物包括种植于湖泊浅水区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和水兰、种植于湖泊深水区的改良刺苦草和小茨藻,所述浅水区的底部为位于湖泊内边缘一周的第一斜坡,所述深水区的底部为分布于湖泊中部的平地,所述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设置过渡区,所述过渡区包括由浅水区依次过渡到深水区的第二斜坡、第三斜坡、第四斜坡,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二斜坡与第四斜坡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小于第二斜坡与第四斜坡的倾斜度。
[0005]本技术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将湖泊划分为深水区、过渡区、浅水区,将沉水植物中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和水兰种植于湖泊浅水区,将沉水植物中的改良刺苦草和小茨藻湖泊深水区,由此分区对不同深度水体中的无机盐进行吸收。将深水区与浅水区之间设置过渡区,过渡区不同斜坡结构的存在保证了水体中的蜉蝣动物、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食藻虫均匀分布在每一个斜坡上,并且是小倾斜度斜坡与大倾斜度斜坡交替设置,由此确保湖泊中的水生动物不会只集中在湖泊中的某一个区域,保证了水生动物在湖泊中均匀分布,由此确保了人工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水体质量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污染现象。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均为30
°
,所述第二斜坡、第四斜坡的倾斜度均为50
°

[0007]进一步地,所述湖泊包括依次首尾相通的第一湖区、第二湖区、第三湖区、第四湖区、第五湖区,所述湖区上游水流入口为第一湖区的水流入口。
[0008]进一步地,所述四季常青矮苦草和改良刺苦草的种植密度为150株/m2,水兰和小茨藻为10株/m2,沉水植物的植株高为15~26cm。
[0009]进一步地,所述浅水区沉水植物种植面积为16131m2,深水区沉水植物种植面积为45015m2。
[0010]进一步地,所述蜉蝣动物为大型枝角类蜉蝣动物。
[0011]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包括光合细菌、有益放线菌、有益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上述微生物可以帮助促进无机盐转化。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栖动物包括无齿蚌、铜锈环棱螺、青虾。引入三种底栖动物无齿蚌、铜锈环棱螺和青虾清除腐殖质。
[0013]进一步地,所述鱼类包括鲤、鲫、草鱼、鳜鱼、鲈、乌鳢。放养三种肉食性鱼类鲈鱼、鳜鱼和乌鳢捕食鲤、鲫、草鱼,避免底质与水生植物被破坏。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将湖泊划分为深水区、过渡区、浅水区,将沉水植物中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和水兰种植于湖泊浅水区,将沉水植物中的改良刺苦草和小茨藻湖泊深水区,由此分区对不同深度水体中的无机盐进行吸收。将深水区与浅水区之间设置过渡区,过渡区不同斜坡结构的存在保证了水体中的蜉蝣动物、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食藻虫均匀分布在每一个斜坡上,并且是小倾斜度斜坡与大倾斜度斜坡交替设置,由此确保湖泊中的水生动物不会只集中在湖泊中的某一个区域,保证了水生动物在湖泊中均匀分布,由此确保了人工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水体质量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等污染现象。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技术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
[0018]图2为本技术中湖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技术。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0020]本技术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1]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
围。
[0022]关于本技术中术语和单位。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0023]本技术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湖泊、设置于湖泊中的蜉蝣动物、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食藻虫、沉水植物,所述湖泊包括深水区、过渡区、浅水区,所述深水区分布于湖泊中部、所述浅水区分布于湖泊内边缘一周,所述沉水植物包括种植于湖泊浅水区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和水兰、种植于湖泊深水区的改良刺苦草和小茨藻,所述浅水区的底部为位于湖泊内边缘一周的第一斜坡,所述深水区的底部为分布于湖泊中部的平地,所述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设置过渡区,所述过渡区包括由浅水区依次过渡到深水区的第二斜坡、第三斜坡、第四斜坡,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二斜坡与第四斜坡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小于第二斜坡与第四斜坡的倾斜度。
[0024]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均为30
°
,所述第二斜坡、第四斜坡的倾斜度均为50
°

[0025]所述湖泊包括依次首尾相通的第一湖区、第二湖区、第三湖区、第四湖区、第五湖区,所述湖区上游水流入口为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湖泊、设置于湖泊中的蜉蝣动物、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食藻虫、沉水植物,所述湖泊包括深水区、过渡区、浅水区,所述深水区分布于湖泊中部、所述浅水区分布于湖泊内边缘一周,所述沉水植物包括种植于湖泊浅水区的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和水兰、种植于湖泊深水区的改良刺苦草和小茨藻,所述浅水区的底部为位于湖泊内边缘一周的第一斜坡,所述深水区的底部为分布于湖泊中部的平地,所述浅水区与深水区之间设置过渡区,所述过渡区包括由浅水区依次过渡到深水区的第二斜坡、第三斜坡、第四斜坡,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二斜坡与第四斜坡的倾斜度相同,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小于第二斜坡与第四斜坡的倾斜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坡、第三斜坡的倾斜度均为30
°
,所述第二斜坡、第四斜坡的倾斜度均为50
°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湖泊水生动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湖泊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忠宋勇张诚高正星王滔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工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