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4055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包括,絮凝装置和沉淀装置,所述絮凝装置设于沉淀装置的上方,所述絮凝装置设有第一反应区、进水机构和给药机构,所述第一反应区位于絮凝装置的内部,絮凝剂通过给药机构进入第一反应区,待处理液体通过进水机构进入第一反应区,经由设于絮凝装置下方的出水机构进入沉淀装置;所述沉淀装置的上方设有排水机构,处理完成的液体通过排水机构排出;所述沉淀装置的下方设有排污机构,待处理液体产生的杂质经由排污机构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排污效率高、操作简单、容易管理、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等特点。运行费用低等特点。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污水处理主要采用活性污泥法,沉淀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中最基础的工艺环节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在重力作用下,将密度大于水的悬浮物与水分离;污泥回流,平衡污泥负荷,将浓缩的污泥回流至曝气池,以保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平衡负荷;剩余污泥排放,以保持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的泥龄。目前沉淀池常用的形式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四种,分别为平流式、竖流式、斜流式、辐流式。
[0003]平流式沉淀池具有沉淀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施工简单、造价低的优点;但存在配水不易均匀,多个泥斗排泥时每个泥斗需单独设排泥管导致操作量大、管理复杂,链条式刮泥机机件浸入水中易腐蚀等缺点。
[0004]竖流式沉淀池具有排泥方便,管理简单,占地面积少的优点;但存在池深大、施工困难、造价高、耐冲击负荷能力差、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导致竖流式沉淀池体积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布水不均等缺点。
[0005]辐流式沉淀池采用机械排泥,具有运行效果较好,管理较方便的优点。但存在水流不易均匀、沉淀效果差、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造价高等缺点。
[0006]斜流式沉淀池具有固体悬浮物去除率高,停留时同短,占地面积小的优点。但存在活性污泥容易黏附在斜板(管)上,影响沉淀效果甚至可能堵塞斜板(管),构造复杂,斜板、斜管造价高,需定期更换等缺点,不宜用作二次沉淀池,主要用于扩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或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受到占地面积限制时,作为初次沉池,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排污效率高、操作简单、容易管理、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包括,絮凝装置和沉淀装置,所述絮凝装置设于沉淀装置的上方。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絮凝装置设有第一反应区、进水机构和给药机构,所述第一反应区位于絮凝装置的内部,絮凝剂通过给药机构进入第一反应区,待处理液体通过进水机构进入第一反应区,经由设于絮凝装置下方的出水机构进入沉淀装置。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沉淀装置上设有排水机构,处理完成的液体通过排水机构排出。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沉淀装置的下方设有排污机构,待处理液体产生的杂质经由排污机构排出。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反应区为上宽下窄的圆台结构。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反应区的最宽处直径与最窄处直径之比大于2.5小于6。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絮凝装置还包括第二反应区,所述第二反应区设于第一反应区的外部,待处理液体通过进水机构先进入第一反应区,再进入第二反应区,后经由出水机构进入沉淀装置。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絮凝装置的有效水深与池直径之比大于1小于1.5。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出水机构为圆形管道,其下端部设有上窄下宽的漏斗。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漏斗右侧与出水机构中心轴的夹角小于漏斗左侧与出水机构中心轴的夹角。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沉淀装置的内部还设有挡隔板,所述挡隔板倾斜设于漏斗的下方,并与沉淀装置接触。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沉淀装置上还设有溢流槽,所述溢流槽设于排水机构的上方,并与排水机构连通,处理完成的液体经由溢流槽通过排水机构排出沉淀装置。
[00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沉淀装置的为长方体结构,其长宽高之比为1:1:2。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通过将絮凝装置设于沉淀装置的上方,利用待处理液体进入絮凝装置时产生的旋流,将待处理液体在絮凝装置内与絮凝进行充分混合后,进入沉淀装置,待处理液体在沉淀装置内稳定沉淀,将处理完成的液体经由设于沉淀装置上方的排水机构排出,待处理液体产生的杂质(污泥等)由设于沉淀装置下方的排污机构排出,从而完成了待处理液体的处理。
[0023]本技术通过利用待处理液体进入絮凝装置时产生的旋流,就能对待处理液体进行絮凝沉淀一体化处理,操作和管理都很简单,同时占地面积小,期间不需要大量的外部能源(比如电能、热能等)参与,使得运行费用也很低。
[0024]本技术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排污效率高、操作简单、容易管理、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内部结构示
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
絮凝装置
[0030]11
……
第一反应区、12
……
第二反应区、13
……
给药机构、14
……
进水机构、15
……
出水机构、16
……
阀门、17
……
漏斗
[0031]2……
沉淀装置
[0032]21
……
挡隔板、22
……
溢流槽、23
……
排水机构、24
……
排污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
[0035]请参阅图1,包括,絮凝装置1和沉淀装置2,所述絮凝装置1设于沉淀装置2的上方。
[003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絮凝装置1和沉淀装置2均具有腔体,用于容纳待处理液体等。
[0037]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包括,絮凝装置(1)和沉淀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装置(1)设于沉淀装置(2)的上方,所述絮凝装置(1)设有第一反应区(11)、进水机构(14)和给药机构(13),所述第一反应区(11)位于絮凝装置(1)的内部,絮凝剂通过给药机构(13)进入第一反应区(11),待处理液体通过进水机构(14)进入第一反应区(11),经由设于絮凝装置(1)下方的出水机构(15)进入沉淀装置(2);所述沉淀装置(2)的上方设有排水机构(23),处理完成的液体通过排水机构(23)排出;所述沉淀装置(2)的下方设有排污机构(24),待处理液体产生的杂质经由排污机构(24)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区(11)为上宽下窄的圆台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区(11)的最宽处直径与最窄处直径之比大于2.5小于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动力旋流絮凝沉淀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装置(1)还包括第二反应区(12),所述第二反应区(12)设于第一反应区(11)的外部,待处理液体通过进水机构(14)先进入第一反应区(11),再进入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晶金琪张涛雷琳琳钟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玉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