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398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2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包括上片、底片、外围带、内围带和身拉带,所述外围带和内围带连接在上片和底片之间,所述内围带、上片和底片之间形成内腔室,所述身拉带设置在内腔室中,其上端连接上片,下端连接下片;所述内围带、上片、底片和外围带之间形成外腔室;所述充气床结构还包括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的上斜片和下斜片,所述上斜片和下斜片设置在外腔室中,所述上斜片的两端分别连接上片和外围带,所述下斜片两端分别连接下片和外围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限制外腔室向内腔室的变形程度来降低外腔室的延展性,使外腔室气压稳定,提高用户对双腔室充气床的使用体验。提高用户对双腔室充气床的使用体验。提高用户对双腔室充气床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充气床
,具体涉及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充气床具有重量轻、易收藏与易携带的特点,不仅作为户外用品,现已渐渐成为家居用品。为了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性,出现了双腔室的充气床。该充气床包括内腔室、以及形成于内腔室外周的外腔室,在使用时,用户可以将外腔室的气压设置为高于内腔室。
[0003]但是,由于充气床时采用PVC或TPU制成的,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充气床充气时,虽然可以将内腔室和外腔室的气压设置为不同,但在使用过程中,内腔室和外腔室之间的围带在气压的作用下会延展,从而使得内腔室和外腔室之间的内压趋于相同,也就无法实现双腔室充气床设计之初所要达到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腔式的充气床结构,以稳定外腔室与内腔室之间的气压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包括上片、底片、外围带、内围带和身拉带,所述外围带和内围带连接在上片和底片之间,所述内围带、上片和底片之间形成内腔室,所述身拉带设置在内腔室中,其上端连接上片,下端连接下片;所述内围带、上片、底片和外围带之间形成外腔室;所述充气床结构还包括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的上斜片和下斜片,所述上斜片和下斜片设置在外腔室中,所述上斜片的两端分别连接上片和外围带,所述下斜片两端分别连接下片和外围带。
[0007]所述内围带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0008]所述充气床结构还包括加强隔片,该加强隔片设置在外腔室中,其一端连接内围带,另一端连接外围带。
[0009]所述加强隔片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
[0010]所述充气床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外腔室的上斜拉带和下斜拉带,所述上斜拉带两端分别连接上片和外围带,所述下斜拉带两端分别连接底片和外围带。
[0011]所述充气床结构还包括加强拉带,该加强拉带位于内腔室中,并靠近内围带设置,所述加强拉带上端连接上片,下端连接底片。
[0012]所述低延展性材料的延展性值为1%

30%。
[0013]所述低延展性材料包括胶布层和网布层,该网布层与胶布层贴合在一起。
[0014]所述胶布层包括上胶布层和下胶布层,所述网布层夹设在上胶布层和下胶布层之间。
[0015]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通过限制外腔室向内腔室的变形程度来降低外腔室的延展性,使外腔室空间保持稳定,进而使外腔室气压稳定,保证了充气床外腔室和内腔室
之间能够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气压差,提高用户对双腔室充气床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双腔式充气床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实施例一的充气床剖视图;
[0018]图3为实施例一的充气床(无外围带)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实施例一的上斜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5为实施例一的上斜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1]图6为实施例二的充气床剖视图;
[0022]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8为实施例二的充气床(无外围带)结构示意图。
[0024]标号说明:
[0025]上片11;底片12;
[0026]外围带21;内围带22;
[0027]身拉带30;
[0028]上斜片41;下斜片42;
[0029]加强隔片50;
[0030]上斜拉带61;下斜拉带62;
[0031]加强拉带70;
[0032]胶布层81;上胶布层811;下胶布层812;网布层82。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其包括上片11、底片12、外围带21、内围带22和身拉带30,所述外围带21和内围带22连接在上片11和底片12之间,所述内围带22、上片11和底片12之间形成内腔室,所述身拉带30设置在内腔室中,其上端连接上片11,下端连接下片;所述内围带22、上片11、底片12和外围带21之间形成外腔室。充气床结构还包括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的上斜片41和下斜片42,上斜片41和下斜片42设置在外腔室中,上斜片41的两端分别连接上片11和外围带21,下斜片42两端分别连接下片和外围带21。
[0034]本技术在外腔室设置了上斜片41和下斜片42,并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上斜片41和下斜片42,从而限制外腔室的形变看空间,使得外腔室能够保持稳定气压,进而保证内腔室和外腔室之间具有恒定的气压差。
[0035]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将内围带22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限制了外腔室向内腔室方向的形变量,提高外腔室气压稳定性。
[0036]本实施例中,充气床结构还包括加强隔片50,该加强隔片50设置在外腔室中,其一端连接内围带22,另一端连接外围带21。而该加强隔片50亦可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
[0037]上述低延展性材料的延展性值为1%

30%。低延展性材料包括胶布层81和网布层82,该网布层82与胶布层81贴合在一起,胶布层81为PVC或TPU胶布。如图4所示,低延展性材料可以仅由一网布层82和一胶布层81贴合形成。如图5所示,低延展性材料也可以由一网布
层82和两胶布层81贴合形成,具体地,胶布层81包括上胶布层811和下胶布层812,所述网布层82夹设在上胶布层811和下胶布层812之间。
[0038]在上述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充气床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外腔室的上斜拉带61和下斜拉带62,上斜拉带61两端分别连接上片11和外围带21,所述下斜拉带62两端分别连接底片12和外围带21。具体地,上斜拉带61设置在加强隔片50上方,下斜拉带62设置在加强隔片50下方。
[0039]图6

8所示的充气床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充气床结构中没有加强隔片50,但增设了加强拉带70,该加强拉带70位于内腔室中,并靠近内围带22设置,加强拉带70上端连接上片11,下端连接底片12。该加强拉带70同样可以限制内围带22向内腔室方向延展,从而让外腔室空间尽可能保持稳定,进而提高外腔室以及内腔室气压的稳定性。
[0040]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结合在一起,即充气床中既设置加强隔片50,同时也设置加强拉带70。
[0041]综上,本技术的关键在于,本技术通过限制外腔室向内腔室的变形程度来降低外腔室的延展性,使外腔室空间保持稳定,进而使外腔室气压稳定,保证了充气床外腔室和内腔室之间能够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气压差,提高用户对双腔室充气床的使用体验。
[0042]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包括上片、底片、外围带、内围带和身拉带,所述外围带和内围带连接在上片和底片之间,所述内围带、上片和底片之间形成内腔室,所述身拉带设置在内腔室中,其上端连接上片,下端连接下片;所述内围带、上片、底片和外围带之间形成外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床结构还包括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的上斜片和下斜片,所述上斜片和下斜片设置在外腔室中,所述上斜片的两端分别连接上片和外围带,所述下斜片两端分别连接连接下片和外围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带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床结构还包括加强隔片,该加强隔片设置在外腔室中,其一端连接内围带,另一端连接外围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隔片采用低延展性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腔室的充气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床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外腔室的上斜拉带和下斜拉带,所述上斜拉带两端分别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雄张英彪周志文
申请(专利权)人: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