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涉及可移动充电桩技术领域,包括移动式充电桩本体,所述移动式充电桩本体包括外界防护套壳,所述外界防护套壳的内侧外表面上活动套接有移动充电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充电头的一端卡接进充电头卡接器的内部,在卡接进去的时候,配合推动限位软板对侧面挤压软条进行弹性压缩,配合卡接凹槽对充电头的一端进行对接,再通过推动软柱对侧面挤压软条进行弹性推动,可以利用侧面挤压软条增加与充电头之间的摩擦力度,将其搭接在弹力推动软套壳的表面上,配合耐磨防滑纹增加底部外表面上的摩擦力度,同时可以配合弹力推动软套壳增加与其表面之间的弹性搭接。之间的弹性搭接。之间的弹性搭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可移动充电桩
,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及制度支持,使得我国目前的电动汽车产业异常火爆,而充电桩这一电动汽车必须使用的充电设备,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市场上已经投入运营或者布置的充电设施主要为各种固定式充电桩,电动汽车必须要到充电桩布置的各种固定位置才能完成对电动汽车的充电,需要设计一种提升操作安全,节能环保、方便打理、减震平缓保护设备的新能源汽车用可移动式充电桩,可移动的充电桩在进行移动的时候,会产生一定频率振动,从而导致充电头出现掉落,从而导致充电头掉落。
[0003]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3212213A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可移动式充电桩。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提升操作安全,节能环保、方便打理、减震平缓保护设备的新能源汽车用可移动式充电桩,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可移动式充电桩,包括有:充电栓和太阳能板,充电栓顶部设有太阳能板;充电枪,充电栓上部放置有充电枪;减震组件,充电栓底部设有减震组件。本专利技术通过移动充电桩,万向轮转动与减震组件配合将充电桩平稳地移动到新能源汽车附近,取下充电枪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缩回组件可将充电枪收回,充电栓通过太阳能板汲取转换电能,达到节能环保,可移动式便于人们使用的效果。
[0004]为了解决移动充电桩在进行移动的时候,会因为振动而导致充电头掉落的问题,现有技术是采用增加充电桩弹性缓冲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还会出现充电头卡接力度较小,还是会导致充电头出现掉落的情况,进而导致充电头出现掉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包括移动式充电桩本体,所述移动式充电桩本体包括外界防护套壳,所述外界防护套壳的内侧外表面上活动套接有移动充电桩,所述移动充电桩的正面且位于左侧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充电头卡接器,所述移动充电桩的底部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移动缓冲器。
[0008]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充电头卡接器的背面上开设有卡接凹槽,所述充电头卡接器的两侧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侧面挤压软条,所述充电头卡接器的两侧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推动软柱,所述推动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侧面挤压软条的内侧外表面。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充电头卡接器的两侧内表面且位于一侧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推动限位软板,所述推动限位软板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侧面挤压软条的一侧外表面,所述充电头卡接器的两侧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弹力推动软套壳,所述弹力推动软套壳的顶部外表面上设置有耐磨防滑纹。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移动缓冲器的顶部外表面且位于中间位置上固定连接有搭接盘,所述搭接盘的一侧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弹力条,所述移动缓冲器的一侧外表面且位于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矩形空形软套壳。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移动充电桩的正面且位于左侧边缘位置上设置有充电刷屏面板,所述移动充电桩的正面上固定连接有充电线,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上固定连接有充电头,所述移动充电桩的前后两侧外表面上设置有限位移动器,所述移动充电桩的前后两侧外表面上设置有移动轮。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限位移动器的一侧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搭接板,所述搭接板的上下两侧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搭接板,所述限位搭接板的一侧外表面上设置有移动挤压滚轮。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界防护套壳的左侧外表面上设置有主控制屏,所述外界防护套壳的两侧外表面上设置有弹力密封搭接门,所述外界防护套壳的四周外表面上设置有导水板,所述外界防护套壳的两侧内表面上设置有限位移动凹槽。
[00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5]1、本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将充电头的一端卡接进充电头卡接器的内部,在卡接进去的时候,配合推动限位软板对侧面挤压软条进行弹性压缩,配合卡接凹槽对充电头的一端进行对接,再通过推动软柱对侧面挤压软条进行弹性推动,可以利用侧面挤压软条增加与充电头之间的摩擦力度,将其搭接在弹力推动软套壳的表面上,配合耐磨防滑纹增加底部外表面上的摩擦力度,同时可以配合弹力推动软套壳增加与其表面之间的弹性搭接。
[0016]2、本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当移动充电桩在进行移动的时候,配合搭接盘表面上的弹力条对移动缓冲器的搭接进行弹性缓冲,同时配合矩形空形软套壳搭接在移动缓冲器的边缘位置上,可以增加移动缓冲器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弹性缓冲。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移动充电桩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限位移动器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充电头卡接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移动缓冲器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移动式充电桩本体;
[0023]2、外界防护套壳;21、主控制屏;22、弹力密封搭接门;23、导水板;24、限位移动凹槽;
[0024]3、移动充电桩;31、充电刷屏面板;
[0025]32、充电头卡接器;a1、卡接凹槽;a2、侧面挤压软条;a3、推动软柱;a4、推动限位软板;a5、弹力推动软套壳;a6、耐磨防滑纹;
[0026]33、充电线;34、充电头;
[0027]35、限位移动器;351、搭接板;352、限位搭接板;353、移动挤压滚轮;
[0028]36、移动缓冲器;361、矩形空形软套壳;362、搭接盘;363、弹力条;
[0029]37、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
‑
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充电头卡接器32的背面上开设有卡接凹槽a1,充电头卡接器32的两侧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侧面挤压软条a2,充电头卡接器32的两侧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推动软柱a3,推动软柱a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侧面挤压软条a2的内侧外表面,充电头卡接器32的两侧内表面且位于一侧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推动限位软板a4,推动限位软板a4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侧面挤压软条a2的一侧外表面,充电头卡接器32的两侧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弹力推动软套壳a5,弹力推动软套壳a5的顶部外表面上设置有耐磨防滑纹a6,移动充电桩3的正面且位于左侧边缘位置上设置有充电刷屏面板31,移动充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包括移动式充电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充电桩本体(1)包括外界防护套壳(2),所述外界防护套壳(2)的内侧外表面上活动套接有移动充电桩(3),所述移动充电桩(3)的正面且位于左侧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充电头卡接器(32),所述移动充电桩(3)的底部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移动缓冲器(3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头卡接器(32)的背面上开设有卡接凹槽(a1),所述充电头卡接器(32)的两侧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侧面挤压软条(a2),所述充电头卡接器(32)的两侧内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推动软柱(a3),所述推动软柱(a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侧面挤压软条(a2)的内侧外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头卡接器(32)的两侧内表面且位于一侧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推动限位软板(a4),所述推动限位软板(a4)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在侧面挤压软条(a2)的一侧外表面,所述充电头卡接器(32)的两侧外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弹力推动软套壳(a5),所述弹力推动软套壳(a5)的顶部外表面上设置有耐磨防滑纹(a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可移动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缓冲器(36)的顶部外表面且位于中间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阳,刘威,隋敬涛,李少甫,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富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