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属于排烟道技术领域,针对了屋面排烟道缺乏有效的防护以及对烟气的排放效果较差的问题,包括水平基面,水平基面的顶面开设有排烟通道,水平基面的顶面开设有多个均与排烟通道相连通的安装槽,每个安装槽的设置有密封条,排烟通道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多个密封条共同固定的防护套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烟气在排烟通道上的固定套环以及转动环处形成上升气流,与转动叶片处自然界的风速形成对流现象,从而使得转动环在固定套环的顶面形成“无动力”转动,大大提高对排烟通道内烟气排放速率和排放效果,通过旁路导气管对烟气从侧面到达转动叶片处形成环形气流,继而进一步提高对排烟通道内烟气的排放效果。的排放效果。的排放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排烟道
,具体涉及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烟道是废气和烟雾排放的管状装置,住宅烟道是指用于排除厨房烟气或卫生间废气的竖向管道制品,也称排风道、通风道、住宅排气道。
[0003]在高层住宅或者厂房等建筑中,为提高对厨房内的室内环境,常在屋面合理的设置烟气排放构件,使得厨房内的烟气和污浊气体进行迅速排出,然而在实际的布设过程中,屋面的排烟道处通常由一个排烟管对其进行排风散热处理,其通常缺乏对排烟管的有效的防护,并且厨房内烟气进行排放时,其烟气排放效果较差。
[0004]因此,需要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屋面排烟道缺乏有效的防护以及对烟气的排放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包括水平基面,所述水平基面的顶面开设有排烟通道,所述水平基面的顶面开设有多个均与排烟通道相连通的安装槽,每个所述安装槽的设置有密封条,所述排烟通道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多个所述密封条共同固定的防护套环,所述防护套环的顶面设置有固定套环,所述固定套环与所述防护套环之间设置有紧固机构,所述防护套环的顶面转动连接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的顶面设置有无动力风管机构,所述转动环的外围设置有与水平基面顶面固定的隔离环,所述隔离环与所述防护套环之间设置有与无动力风管机构相配合的旁路导风机构。
[0007]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多个呈均匀分布的放置槽,多个所述放置槽开设于所述水平基面的顶面并与所述排烟通道的顶面连通,每个所述放置槽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防护套环固定的定位凸耳,所述固定套环的底部外表面紧固套接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的底面固定有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壁的安装块,所述密封环的顶面螺纹贯穿有多个延伸至所述放置槽内壁的紧固螺栓。
[0008]进一步值得说明的是,所述无动力风管机构包括与所述固定套环顶部内表面固定的十字固定杆,所述十字固定杆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顶面可拆卸连接有遮蔽盘,所述遮蔽盘与所述转动环的相对面固定有多个呈均匀分布的转动叶片。
[0009]更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转动叶片呈倾斜分布于所述遮蔽盘和所述转动环的相对面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动叶片之间设置有排气通道。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旁路导风机构包括与所述隔离环顶面固定的导流盘,所述导流盘的顶面固定贯穿有多个呈均匀分布的旁路导气管,所述旁路导气管固定贯
穿所述密封环和所述防护套环,所述安装槽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密封条顶面固定的防水条,所述防水条的顶面固定有与旁路导气管底面相接触的支撑垫块a,所述隔离环的内表面开设有与多个旁路导气管一一对应的放置槽,每个所述放置槽的内壁固定有与所述旁路导气管外表面相接触的支撑垫块b,多个所述旁路导气管的相对面开设有呈均匀分布的排气孔,所述导流盘的顶面开设有与所述排气孔相配合的导流槽,所述旁路导气管的顶面连通有朝向所述转动叶片的出气管。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遮蔽盘与所述导流盘的顶面均呈弧面设置,所述转动环的顶部竖直截面呈倒立的凸字形设置,所述导流盘的内表面竖直截面为相适配的凹字形设置。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盘的底部内表面开设有环形槽,所述转动环的外表面固定有位于环形槽内部的转动条。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套环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呈向下分布的凸环,所述转动环的底部外表面与凸环的接触面为相适配的弧面。
[00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离环的顶部外表面连通有进水管,所述隔离环的底部外表面连通有出水管。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至少包括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隔离环和导流盘对防护套环以及固定套环处形成隔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对排烟通道处的防护性能,并且遮蔽盘对排烟通道的顶面形成遮蔽处理,使得烟气形成侧面排气处理,从而保障了烟气的排放顺畅性。
[0016](2)通过烟气在排烟通道上的固定套环以及转动环处形成上升气流,与转动叶片处自然界的风速形成对流现象,从而使得转动环在固定套环的顶面形成“无动力”转动,从而大大提高对排烟通道内烟气排放速率和排放效果,通过旁路导气管对烟气从侧面到达转动叶片处形成环形气流,继而进一步提高对排烟通道内烟气的排放效果。
[0017](3)转动环在固定套环的顶面进行转动时,通过转动环底部外表面对其形成初步转动限位,通过转动环和导流盘内壁形成再次转动限位,最后通过转动条和环形槽形成三重转动限位,从而充分保障了转动环在固定套环上进行转动时的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隔离环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安装槽以及密封条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图3中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防护套环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图5中B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水平基面;2、排烟通道;3、安装槽;4、密封条;5、防护套环;6、固定套环;7、紧固机构;71、放置槽;72、定位凸耳;73、密封环;74、安装块;75、紧固螺栓;8、转动环;9、无动力风管机构;91、十字固定杆;92、转动杆;93、遮蔽盘;94、转动叶片;10、隔离环;11、旁路导风机构;111、导流盘;112、旁路导气管;113、防水条;114、支撑垫块a;115、支撑垫块b;
116、排气孔;117、导流槽;118、出气管;119、限位槽;12、排气通道;13、环形槽;14、转动条;15、进水管;16、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0021]为了使得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中的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做进一步的调整,在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前提下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简单改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
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包括水平基面1,水平基面1的顶面开设有排烟通道2,水平基面1的顶面开设有多个均与排烟通道2相连通的安装槽3,每个安装槽3的设置有密封条4,排烟通道2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多个密封条4共同固定的防护套环5,其中,防护套环5采用耐高温材质,从而对排烟通道2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包括水平基面(1),所述水平基面(1)的顶面开设有排烟通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基面(1)的顶面开设有多个均与排烟通道(2)相连通的安装槽(3),每个所述安装槽(3)的设置有密封条(4),所述排烟通道(2)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多个所述密封条(4)共同固定的防护套环(5),所述防护套环(5)的顶面设置有固定套环(6),所述固定套环(6)与所述防护套环(5)之间设置有紧固机构(7),所述防护套环(5)的顶面转动连接有转动环(8),所述转动环(8)的顶面设置有无动力风管机构(9),所述转动环(8)的外围设置有与水平基面(1)顶面固定的隔离环(10),所述隔离环(10)与所述防护套环(5)之间设置有与无动力风管机构(9)相配合的旁路导风机构(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机构(7)包括多个呈均匀分布的放置槽(71),多个所述放置槽(71)开设于所述水平基面(1)的顶面并与所述排烟通道(2)的顶面连通,每个所述放置槽(71)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防护套环(5)固定的定位凸耳(72),所述固定套环(6)的底部外表面紧固套接有密封环(73),所述密封环(73)的底面固定有延伸至所述安装槽(3)内壁的安装块(74),所述密封环(73)的顶面螺纹贯穿有多个延伸至所述放置槽(71)内壁的紧固螺栓(7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动力风管机构(9)包括与所述固定套环(6)顶部内表面固定的十字固定杆(91),所述十字固定杆(91)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动杆(92),所述转动杆(92)的顶面可拆卸连接有遮蔽盘(93),所述遮蔽盘(93)与所述转动环(8)的相对面固定有多个呈均匀分布的转动叶片(9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厨房排烟道屋面水平转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叶片(94)呈倾斜分布于所述遮蔽盘(93)和所述转动环(8)的相对面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转动叶片(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强,孙潇,孟骐,沈翀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青坤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