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热支撑件及真空绝热保温管,隔热支撑件用于支撑在保温管内或导流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所述隔热支撑件包括一个抵接面和两个导流面,两个所述导流面为相对布置两个弧面且共用一个圆弧边,所述圆弧边的两端位于所述抵接面的两个顶点处,所述抵接面呈梭子型,所述抵接面位于两个导流面的一侧且与所述圆弧边的中部形成两个相对的支撑位。本实施例的隔热支撑件,可支撑在保温管内或导流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避免管道长细比过大很容易弯曲的问题,使液体回流腔体的距离均匀,内管的四周均被回流液体包裹,回流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可保证液体提升腔体内的液体温度降低减慢,保证井口出水温度。保证井口出水温度。保证井口出水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热支撑件及真空绝热保温管
[0001]本技术涉及地热导流管
,具体涉及一种隔热支撑件及真空绝热保温管。
技术介绍
[0002]地热能源的提取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提取地下干蒸汽、湿蒸汽、热水,回灌水提取地热能和密闭独立循环提取地热能等方式。地热能的温度对于地热能发电、取暖利用的影响很大,地下热能提取到地面过程中,随着高度提升,地热能会与外部土壤形成热交换,造成热损失,致使可利用温度大大降低。为解决此问题出现了多腔地热提升管构造,通过设置保温腔体对地热提升管进行保温,使地热提升至地面的过程中,热损减小。
[0003]密闭腔体自循环构造的地热提升管设置有三个腔体,分别为:提升腔、回流腔和保温腔。地热管长度一般在200m至3000m之间,此时钢制地热管由于长细比过大很容易弯曲,使腔体之间无法保持等距。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使真空绝热保温管的各个腔体之间保持等距,提供了一种隔热支撑件及真空绝热保温管。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隔热支撑件,用于支撑在保温管内或导流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所述隔热支撑件包括一个抵接面和两个导流面,两个所述导流面为相对布置两个弧面且共用一个圆弧边,所述圆弧边的两端位于所述抵接面的两个顶点处,所述抵接面呈梭子型,所述抵接面位于两个导流面的一侧且与所述圆弧边的中部形成两个相对的支撑位。
[0006]一种隔热支撑件,用于支撑在保温管内或导流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所述隔热支撑件包括两个抵接面和两个导流面,两个所述导流面为相对布置的两个弧面且共用两个直边,所述抵接面呈梭子型,两个抵接面平行布置且分别位于两个导流面的两侧,两个直边分别位于两个抵接面的两个顶点处,两个所述抵接面形成两个相对的支撑位。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隔热支撑件,可支撑在保温管内或导流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避免管道长细比过大很容易弯曲的问题,使液体回流腔体的距离均匀,内管的四周均被回流液体包裹,回流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可保证液体提升腔体内的液体温度降低减慢,保证井口出水温度。
[0008]进一步,所述隔热支撑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T型通孔,所述T型通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抵接面设置。
[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T型通孔,当隔热支撑件套设在第一螺栓或第二螺栓上后,可以利用螺母与螺栓进行紧固,并压接在T型通孔的T型台阶上,有利于隔热支撑件与螺栓的稳定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隔热支撑件上开设有两个T型通孔。
[0011]进一步,所述抵接面为弧面。
[0012]进一步,所述隔热支撑件为尼龙隔热支撑件。
[0013]一种真空绝热保温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套设在所述外管内且与外管之间形成环形的回流腔;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上套设有所述的隔热支撑件,所述隔热支撑件通过第一螺母与第一螺栓拧紧固定在所述回流腔内;所述抵接面的两个顶点沿所述外管轴向排布。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真空绝热保温管,内部的回流腔采用隔热支撑件进行支撑,避免长细比过大很容易弯曲的问题,使液体回流腔体的距离均匀,内管的四周均被回流液体包裹,回流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可保证液体提升腔体内的液体温度降低减慢,保证井口出水温度。且将隔热支撑件两端设置尖端,使回流腔内的流体流动更加顺畅,避免对流体流动产生过大阻碍。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一螺栓焊接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
[0017]进一步,所述内管包括同轴套设的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之间具有环形的保温腔体,所述第一内管的外侧壁上固定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上套设有隔热支撑件,所述隔热支撑件通过第二螺母与第二螺栓拧紧固定在所述保温腔体内。
[00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之间设置隔热支撑件,相邻隔热支撑件间距根据管材长度确定,使保温腔体的距离均匀,保证保温材料填充饱满、充实、等厚,保温效果更好。且将隔热支撑件两端设置尖端,尽量少的占用保温腔的空间,使保温腔的保温效果均匀稳定。
[0019]进一步,所述第二螺栓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内管的外侧壁上。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带隔热隔热支撑件的真空绝热保温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带隔热隔热支撑件的真空绝热保温管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隔热支撑件一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隔热支撑件一种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隔热支撑件一种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隔热支撑件另一种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技术隔热支撑件另一种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技术隔热支撑件另一种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9]1、内管;11、第一螺栓;12、第二螺栓;13、保温腔体;14、液体提升腔;15、第一内管;16、第二内管;
[0030]2、外管;21、回流腔;3、隔热支撑件;31、T型通孔;32、抵接面;33、导流面;34、圆弧边;35、直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2]实施例1
[0033]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隔热支撑件3包括一个抵接面32和两个导流面33,两个所述导流面33为相对布置两个弧面且共用一个圆弧边34,所述圆弧边34的两端位于所述抵接面32沿外管轴向的两个顶点处,所述抵接面32呈梭子型,所述抵接面32位于两个导流面33的一侧且与所述圆弧边34的中部形成两个相对的支撑位。所述抵接面优选为弧面。此种隔热支撑件3整体呈半月型,表面为外凸的弧面,使流体流经隔热支撑件时,流通性更好。
[0034]本实施例的所述隔热支撑件3为尼龙隔热支撑件,尼龙隔热支撑件具有很好的隔热性能、防腐性能,且具有抗压强度好等优势。
[0035]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隔热支撑件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T型通孔31,优选为两个。
[0036]实施例2
[0037]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隔热支撑件3包括两个抵接面32和两个导流面33,两个所述导流面33为相对布置的两个弧面且共用两个直边35,所述抵接面32呈梭子型,两个抵接面32平行布置且分别位于两个导流面33的两侧,两个直边35分别位于两个抵接面32沿外管2轴向的两个顶点处,两个所述抵接面32形成两个相对的支撑位。所述抵接面32优选为弧面。此种隔热支撑件3整体呈梭子型,表面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支撑件,用于支撑在保温管内或导流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支撑件包括一个抵接面和两个导流面,两个所述导流面为相对布置两个弧面且共用一个圆弧边,所述圆弧边的两端位于所述抵接面的两个顶点处,所述抵接面呈梭子型,所述抵接面位于两个导流面的一侧且与所述圆弧边的中部形成两个相对的支撑位。2.一种隔热支撑件,用于支撑在保温管内或导流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支撑件包括两个抵接面和两个导流面,两个所述导流面为相对布置的两个弧面且共用两个直边,所述抵接面呈梭子型,两个抵接面平行布置且分别位于两个导流面的两侧,两个直边分别位于两个抵接面的两个顶点处,两个所述抵接面形成两个相对的支撑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隔热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支撑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T型通孔,所述T型通孔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抵接面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隔热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支撑件上开设有两个T型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隔热支撑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通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