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3135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包括:降压模块、光耦合器、整流器、延时开关、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降压模块与电路板上的多个电源输出端连接;装置内设有电压检测回路,降压模块、光耦合器、整流器、延时开关、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通过电压检测回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组电压检测回路将电路板上的各组电压进行整合,当任一组电压过高时,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路板电压检测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在各类系统设备中,后端均设有各种电路板,每块电路板上可能会有好几组电源提供给不同的装置或芯片,若是主板或主控板上会有基板管理控制器BMC可以检测主板上的电源电压是否异常,或者是电源管理芯片自带的过电压保护(OVP)功能来保护各种电路板上的装置。但若是电路板上没有将电压检测连接回BMC,则系统将无法检测电路板的电压是否正常。
[0003]目前针对电路板的过电压检测与保护方案有以下两种:
[0004]1、电路板上各组电源连接电压检测讯号至主板或主控板上的BMC,BMC检测到电压过高,直接关闭电源管理芯片。
[0005]2、如果电源管理芯片检测到输出电压过高,一般是高于设定值的1.2倍时,直接关闭电源芯片。
[0006]但是,实际应用时,因考虑到成本与线路复杂度,并不会在电路板上的每一组电源做电压检测并连接至BMC。如果利用电源管理芯片上的过电压保护(OVP)功能,由于芯片厂商保护电压一般都会订在设定电压的1.2倍,若电路板上的电压落在设定值的1.2倍以内,并不能触发过电压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通过一组电压检测回路将电路板上的各组电压进行整合,当任一组电压过高时,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0008]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9]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包括:降压模块、光耦合器、整流器、延时开关、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降压模块与电路板上的多个电源输出端连接;装置内设有电压检测回路,降压模块、光耦合器、整流器、延时开关、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通过电压检测回路连接。
[0010]进一步,电压检测回路包括:光耦合器分别与降压模块、整流器、延时开关连接,电源模块分别与光耦合器、整流器和报警模块连接,延时开关分别与整流器和报警模块连接。
[0011]进一步,电路板上设有三个电源输出端,三个电源输出端包括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电源输出端和第三电源输出端,降压模块分别与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电源输出端和第三电源输出端连接。
[0012]进一步,降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ZD1、二极管ZD2和二极管ZD3;电压检测回路包括: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
ZD1的阴极连接;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2的阴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3的阴极连接;二极管ZD1的阳极分别与二极管ZD2的阳极、二极管ZD3和光耦合器连接。
[0013]进一步,电压检测回路还包括:光耦合器U1的一脚与二极管ZD1的阳极连接,光耦合器U1的二脚接地,光耦合器U1的三脚与电源模块连接,光耦合器U1的四脚与整流器连接。
[0014]进一步,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二极管ZD4,所述报警模块采用发光二极管;电压检测回路还包括:12V电源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4的阴极连接,二极管ZD4的阳极与光耦合器U1的三脚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整流器SCR的输入端、光耦合器U1的四脚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的阳极连接。
[0015]进一步,电压检测回路还包括:延时开关U2的一脚分别与整流器SCR的输出端、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延时开关U2的二脚与发光二极管LED的阴极连接,延时开关U2的三脚、延时开关U2的四脚、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接地。
[0016]进一步,报警模块采用发光二极管或蜂鸣器。
[0017]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通过一组电压检测回路将电路板上的各组电压进行整合,自行设定电路板上的过电压警示功能,无需通过主板或电源管理芯片上的过电压设定,当任一组电压过高时,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有效的实现了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提示,保证了电路组件的安全。
[0018]由此可见,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气框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电压检测回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说明。
[0023]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包括:降压模块、光耦合器、整流器、延时开关、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降压模块与电路板上的多个电源输出端连接;装置内设有电压检测回路,降压模块、光耦合器、整流器、延时开关、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通过电压检测回路连接。电压检测回路包括:光耦合器分别与降压模块、整流器、延时开关连接,电源模块分别与光耦合器、整流器和报警模块连接,延时开关分别与整流器和报警模块连接。
[0024]其中,电路板上设有三个电源输出端,三个电源输出端包括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电源输出端和第三电源输出端,降压模块分别与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电源输出端和第三电源输出端连接。
[0025]作为示例的,降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ZD1、二极管ZD2和二极管ZD3;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二极管ZD4,所述报警模块采用发光二极管。
[0026]如图2所示,电压检测回路包括: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1的阴极连接;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2的阴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3的阴极连接;二极管ZD1的阳极分别与二极管ZD2的阳极、二极管ZD3和光耦合器U1的一脚连接。光耦合器U1的二脚接地,光耦合器U1的三脚与二极管ZD4的阳极连接,光耦合器U1的四脚与整流器SCR的输入端连接。12V电源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4的阴极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整流器SCR的输入端、光耦合器U1的四脚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的阳极连接。延时开关U2的一脚分别与整流器SCR的输出端、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延时开关U2的二脚与发光二极管LED的阴极连接,延时开关U2的三脚、延时开关U2的四脚、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降压模块、光耦合器、整流器、延时开关、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降压模块与电路板上的多个电源输出端连接;装置内设有电压检测回路,降压模块、光耦合器、整流器、延时开关、报警模块和电源模块通过电压检测回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回路包括:光耦合器分别与降压模块、整流器、延时开关连接,电源模块分别与光耦合器、整流器和报警模块连接,延时开关分别与整流器和报警模块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三个电源输出端,三个电源输出端包括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电源输出端和第三电源输出端,降压模块分别与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二电源输出端和第三电源输出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板的过电压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二极管ZD1、二极管ZD2和二极管ZD3;电压检测回路包括: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1的阴极连接;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2的阴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ZD3的阴极连接;二极管Z...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益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