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32742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本护坡结构由复合植生层与分布式营养袋组成,其中,复合植生层覆盖在原始坡面上,该复合植生层内含多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植物种子,可实现加固坡体和为植被提供生长基床的双重作用;与此同时,分布式营养袋则分布在复合植生层中,该分布式营养袋内含高浓度营养成分,在护坡结构竣工后的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植被工程技术,具体涉及海拔地区生态护坡技术。

技术介绍

[0002]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种类单一、种植土层薄,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在边坡开挖的过程中极易整体剥落,难以自然恢复,进而在降雨、冻融循环等环境作用下使生态破坏创面逐渐扩大,引发进一步的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同时,高海拔地区边坡岩土体在特殊环境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呈现风化程度高、破碎程度高、自然滑塌风险高的“三高”特点,实际工程中为保证边坡稳定,常采用喷射混凝土方式进行边坡加固。
[0003]然而,喷射混凝土阻断了边坡内外的水分流通和植被生长途径,使边坡生态创面变为永久性创面,丧失生态恢复的可能。随着基础设施工程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喷射混凝土护坡已难以满足环保要求。采用生态护坡技术逐步成为了边坡创面生态恢复的优先原则。
[0004]目前,常用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客土喷播、撒播混植、码砌植生袋、植被纤维毯等,在平原地区取得了良好的边坡生态恢复效果,但在高海拔地区缺氧、大温差、强辐射、降水不均的特殊环境条件下难以适用。
[0005]亟需一种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特殊条件的生态护坡技术,解决高海拔地区边坡生态创面的生态修复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生态护坡技术难以适应高海拔地区缺氧、大温差、强辐射、降水不均的特殊环境条件,以及坡面植被成活率低,护坡结构强度低、易脱落,耐久性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同时针对该生态护坡结构还提供一种相应的施工方法,由此来解决高海拔地区边坡生态创面的生态修复问题。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复合植生层与分布式营养袋;所述复合植生层由种植土、水泥、腐殖质、膨松剂、复合肥、过磷酸钙、边坡保水剂、边坡粘合剂、植物种子组成,并覆盖在原始坡面上,所述分布式营养袋分布在复合植生层中。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复合植生层与分布式营养袋构成的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通过锚固结构与原始坡面连接在一起。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复合植生层中各组分的配比如下,按重量份计:
[0010][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复合植生层中的植物种子由多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植物种子。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分布式营养袋由袋体和填充材料组成,所述填充材料内含高浓度营养成分。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分布式营养袋中的袋体为由聚丙烯土工布材料缝制而成的长方形袋,一端开口。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复合植生层与原坡面组合结构中穿设有若干的排水管。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分布式营养袋沿原始坡面多排布置。
[001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施工方法,包括:
[0017](1)针对原坡面进行锚钉施工;
[0018](2)沿原始坡面安放分布式营养袋,并铺设铁丝网;
[0019](3)将复合植生层所需各类材料拌合均匀,并喷播至安放分布式营养袋以及铺设铁丝网的原始坡面上,形成复合植生层;
[0020](4)复合植生层喷播完成后,对形成的护坡结构养护。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例中,所述施工方法中还包括在铁丝网铺设完成后,安装排水管的步骤。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方案,能够保证高海拔地区破碎岩土体条件下护坡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护坡结构二次滑塌;同时能够在大温差、强辐射条件下确保生态护坡结构的耐久性,保障其长期性能,可有效解决坡面植被长期良好生长所需的营养供给难题。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方案,在实际应用时,还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4]1.针对高海拔地区植被分布和边坡岩土体特征进行优化设计,技术效果长效可靠。
[0025]2.可构建边坡浅层支护和生态恢复一站式解决方案。
[0026]3.适用范围广,可广泛用于土质填、挖方边坡和高陡岩质边坡。
[0027]4.可直接利用工程所在地生态创面剥离得到的复垦土,生态环保。
[0028]5.施工工艺适应性强,可利用现场既有设备完成护坡结构施工,施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剖面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喷播前生态护坡结构坡面布置示意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现场试验得到的植被覆盖率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34]本专利技术针对高海拔地区缺氧、大温差、强辐射、降水不均的特殊环境,给出一种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方案,由此来解决高海拔地区边坡生态创面的生态修复所存在的问题。
[0035]具体的,该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主要由复合植生层与分布式营养袋组成。其中,复合植生层覆盖在原始坡面上,该复合植生层内含多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植物种子,可实现加固坡体和为植被300提供生长基床的双重作用;与此同时,分布式营养袋则分布在复合植生层中,该分布式营养袋内含高浓度营养成分,在护坡结构竣工后的5

7年内持续释放养分,促进坡面植被生长。
[0036]针对本专利技术给出的方案,以下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0037]参见图1与图2,其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给出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的一种具体构成示例。
[0038]由图可知,本实例给出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100在构成上主要由复合植生层110、分布式营养袋120、以及辅助材料130组成。
[0039]本结构中的复合植生层110用于覆盖在原始坡面200上,用于加固坡体,同时为植被300提供生长基床。
[0040]本实例中的复合植生层110主要由种植土、水泥、腐殖质、膨松剂、复合肥、过磷酸钙、边坡保水剂、边坡粘合剂、植物种子组成。
[0041]其中种植土可采用工程现场剥离下来集中保存的复垦土,水泥可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腐殖质采用腐熟花生壳粉末,膨松剂采用蜂窝煤渣。
[0042]该复合植生层110中通过掺加水泥和边坡粘合剂后,可显著提高护坡结构的强度,满足在高海拔地区恶劣环境下的性能要求。同时,掺加复合肥、过磷酸钙后,可中和水泥带来的碱性,使得复合植生层PH值适于植物生长。掺加腐殖质和膨松剂后,使得复合植生层在保有足够强度的同时形成多孔结构,允许植物扎根和正常生长。掺加边坡保水剂后,使得复合植生层在能够在高湿度条件下快速吸水,并缓慢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植生层与分布式营养袋;所述复合植生层由种植土、水泥、腐殖质、膨松剂、复合肥、过磷酸钙、边坡保水剂、边坡粘合剂、植物种子组成,并覆盖在原始坡面上,所述分布式营养袋分布在复合植生层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植生层与分布式营养袋构成的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通过锚固结构与原始坡面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植生层中各组分的配比如下,按重量份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植生层中的植物种子由多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植物种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地区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营养袋由袋体和填充材料组成,所述填充材料内含高浓度营养成分。6.根据权利要求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欣然周述美韦福禄孙旻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