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井下排水采气技术领域,是一种井下水气分离工具,其包括安装筒、外筒、内筒和密封组件,安装筒上端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安装腔,安装筒下端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安装腔,第一安装腔上侧设有上端位于其上方的内筒,内筒下部与安装筒之间设有密封组件,对应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之间位置的安装筒上设有内外贯通且与内筒连通的排气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设置外筒、内筒、安装筒以及水、气通道将井下积液、气分离并排出,具有安全、省力、简便和高效的特点。简便和高效的特点。简便和高效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水气分离工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井下排水采气
,是一种井下水气分离工具。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双管井口多为并列分布,下入作业复杂,井口结构复杂,需配套双管闸板防喷器及双管封隔器等井下工具,而且排液采气效率低,且气液容易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水气分离工具,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双管井排液采气存在的费时费力、施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井下水气分离工具,包括安装筒、外筒、内筒和密封组件,安装筒上端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安装腔,安装筒下端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安装腔,第一安装腔上侧设有上端位于其上方的内筒,内筒下部与安装筒之间设有密封组件,对应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之间位置的安装筒上设有内外贯通且与内筒连通的排气通道,对应第二安装腔上侧外部位置的安装筒上间隔设有至少一组排水组,每组排水组包括至少一个间隔设置的排水通道,排水通道呈外高内低状倾斜,排水通道上端位于安装筒下部外端,对应每个排水通道上端位置的安装筒外端设有开口向外且与排水孔连通的排水槽,对应每个排水槽上端位置的安装筒上均设有内外贯通的排水孔,对应排水槽外侧位置的安装筒外侧固定安装有外筒。
[0005]下面是对上述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外筒外侧可设有开口向外且上下贯通的电缆槽。
[0006]上述对应第二安装腔上侧外部位置的安装筒上可间隔设有两组排水组,每组排水组包括三个间隔设置的排水通道。
[0007]上述密封组件可包括压紧环、紧定螺钉、激发环、矩形密封圈和O形密封圈,内筒下端外侧设有安装环槽,安装环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压紧环、激发环和矩形密封圈,压紧环上部与内筒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紧定螺钉固定,内筒下部外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燕尾槽,每个燕尾槽内均设有O形密封圈。
[0008]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设置外筒、内筒、安装筒以及水、气通道将井下积液、气分离并排出,具有安全、省力、简便和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09]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0]附图2为附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1]附图3为附图1在A
‑
A处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4为附图1在B
‑
B处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5为附图1在C
‑
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6为附图1中安装筒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7为附图1中安装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8为附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安装筒,2为外筒,3为内筒,4为第二安装腔,5为排气通道,6为排水通道,7为排水槽,8为排水孔,9为电缆槽,10为压紧环,11为紧定螺钉,12为激发环,13为矩形密封圈,14为O形密封圈,15为第一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专利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19]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0020]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
‑
8所示,该井下水气分离工具包括安装筒1、外筒2、内筒3和密封组件,安装筒1上端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安装腔15,安装筒1下端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安装腔4,第一安装腔15上侧设有上端位于其上方的内筒3,内筒3下部与安装筒1之间设有密封组件,对应第一安装腔15与第二安装腔4之间位置的安装筒1上设有内外贯通且与内筒3连通的排气通道5,对应第二安装腔4上侧外部位置的安装筒1上间隔设有至少一组排水组,每组排水组包括至少一个间隔设置的排水通道6,排水通道6呈外高内低状倾斜,排水通道6上端位于安装筒1下部外端,对应每个排水通道6上端位置的安装筒1外端设有开口向外且与排水孔8连通的排水槽7,对应每个排水槽7上端位置的安装筒1上均设有内外贯通的排水孔8,对应排水槽7外侧位置的安装筒1外侧固定安装有外筒2。
[0021]在使用时,现将安装筒1下放到原井口装置内,并在第二安装腔4内通过螺纹连接有抽水油管,安装筒1下方的井内设有电潜泵,将内筒3沿第一安装腔15放入安装筒1内,内筒3上端通过螺纹连接有通气油管。当井内积液过多时,通过电潜泵将液体抽出,液体沿着抽水油管,经过排水通道6、排水槽7和排水孔8进入安装筒1与内筒3上部之间的环空并排出,密封组件可避免液体从内筒3与安装筒1下部之间泄漏,井下的气则经过排气通道5、内筒3和通气油管排出井口,从而实现采用不同的通道实现水气分离,减少作业时间和成本,具有简便和高效的特点。
[0022]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井下水气分离工具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1
‑
8所示,外筒2外侧设有开口向外且上下贯通的电缆槽9。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电缆槽9用于放置电潜泵的线缆。
[0023]如附图1
‑
8所示,对应第二安装腔4上侧外部位置的安装筒1上间隔设有两组排水组,每组排水组包括三个间隔设置的排水通道6。在使用时,根据需要设置共计六个排水通道6进行排水。
[0024]如附图1
‑
8所示,密封组件包括压紧环10、紧定螺钉11、激发环12、矩形密封圈13和O形密封圈14,内筒3下端外侧设有安装环槽,安装环槽内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压紧环10、激发环12和矩形密封圈13,压紧环10上部与内筒3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紧定螺钉11固定,
内筒3下部外侧上下间隔设有至少一个燕尾槽,每个燕尾槽内均设有O形密封圈14。在使用时,根据需求,设置6个燕尾槽,通过设置压紧环10、紧定螺钉11、激发环12、矩形密封圈13用于密封内筒3下端外侧,通过设置O形密封圈14用于封堵内筒3与安装筒1下部之间,避免液体向下方渗漏。
[0025]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水气分离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筒、外筒、内筒和密封组件,安装筒上端设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安装腔,安装筒下端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安装腔,第一安装腔上侧设有上端位于其上方的内筒,内筒下部与安装筒之间设有密封组件,对应第一安装腔与第二安装腔之间位置的安装筒上设有内外贯通且与内筒连通的排气通道,对应第二安装腔上侧外部位置的安装筒上间隔设有至少一组排水组,每组排水组包括至少一个间隔设置的排水通道,排水通道呈外高内低状倾斜,排水通道上端位于安装筒下部外端,对应每个排水通道上端位置的安装筒外端设有开口向外且与排水孔连通的排水槽,对应每个排水槽上端位置的安装筒上均设有内外贯通的排水孔,对应排水槽外侧位置的安装筒外侧固定安装有外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水气分离工具,其特征在于外筒外侧设有开口向外且上下贯通的电缆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井下水气分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照辉,相金元,唐学权,兰勇,胡林枫,王宝龙,李勇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