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20)具备形成为板状的蓄电单元(26)、及沿着板厚方向对蓄电单元(26)施加约束压力的电池单元约束部(60)。该电池单元约束部(60)构成为:在检测或预测到蓄电单元(26)的异常的情况下变形,使约束压力降低。使约束压力降低。使约束压力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蓄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装置中,从防止蓄电单元的位置偏移和确保输出性能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对蓄电单元施加约束压力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3083号公报
[0004]但是,在发生过充电或短路等不测的事态时,在蓄电单元的内部有时产生由电解质的分解等引起的气体。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在对蓄电单元施加了约束压力的状态下,蓄电单元内的气体压力集中,有可能由于外装体的破损而向蓄电单元的外部放出气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蓄电单元的异常检测时或预测时的安全性的蓄电装置。
[0006]本技术的第一形态的蓄电装置具有:蓄电单元,形成为板状;及蓄电单元约束部,对所述蓄电单元沿板厚方向施加约束压力并且在检测或预测到所述蓄电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变形,使所述约束压力降低。
[0007]在本技术的第一形态的蓄电装置中,蓄电单元约束部沿着板厚方向对形成为板状的蓄电单元施加约束压力。由此,防止蓄电单元的位置偏移,通过使充放电引起的蓄电单元的膨胀收缩稳定,确保输出性能。在此,如果检测或预测到蓄电单元的异常,则蓄电单元约束部变形,使蓄电单元的约束压力降低。由此,能够抑制蓄电单元内的气体压力的集中,能够避免外装体的破损,因此安全性提高。
[0008]本技术的第二形态的蓄电装置,是在第一形态的基础上,所述蓄电单元具有:全固体电池单元,为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负极层层叠而成;及外装体,包含被覆所述全固体电池单元的层叠膜。
[0009]在本技术的第二形态的蓄电装置中,蓄电单元构成具有固体电解质层的全固体电池单元。已知构成这样的全固体电池单元的蓄电单元与现有的使用了液体状的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相比,容易使蓄电单元更薄,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在此,通过用层叠膜构成外装体,在蓄电单元内产生了气体的情况下,能够对应于装置的封装体使外装体柔软地变形。由此,气体压力的分散容易,能够有效地抑制气体压力的集中。其结果,能够实现蓄电装置的小型化并且提高安全性。
[0010]本技术的第三形态的蓄电装置,是在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基础上,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将多个所述蓄电单元在板厚方向上层叠而成的层叠体,所述蓄电单元约束部沿着层叠方向对所述层叠体施加所述约束压力。
[0011]在本技术的第三形态的蓄电装置中,具有将多个蓄电单元在板厚方向上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蓄电单元约束部沿着层叠方向对层叠体施加约束压力。因此,在检测或预测
到蓄电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对层叠体的约束压力,在各蓄电单元的电极间设置间隙。由此,抑制电极间的热传播,提高安全性。
[0012]本技术的第四形态的蓄电装置,是在第一形态的基础上,所述蓄电单元约束部具有:第一约束部,配置于所述蓄电单元的板厚方向一侧;第二约束部,配置于所述蓄电单元的板厚方向另一侧第二;及连结部,连结所述第一约束部与所述第二约束部,通过致动器的驱动使所述第一约束部相对于所述第二约束部在板厚方向上相对位移;所述连结部在检测或预测到所述蓄电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以使所述第一约束部在远离所述第二约束部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变形,使所述约束压力降低。
[0013]在本技术的第四形态的蓄电装置中,能够通过第一约束部和第二约束部从板厚方向的两侧约束蓄电单元。另外,在检测或预测到蓄电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通过致动器的驱动使连结部变形。由此,第一约束部与第二约束部分离,降低约束压力。根据该构成,能够可靠地降低异常发生时的约束压力。
[0014]本技术的第五形态的蓄电装置,是在第一形态的基础上,所述的蓄电装置具有收容所述蓄电单元的框体,所述蓄电单元约束部构成为配置于所述蓄电单元的板厚方向的一侧,通过被所述框体支承而对所述蓄电单元施加沿着板厚方向的所述约束压力,在检测或预测到所述蓄电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一部分熔融而变形,通过解除所述框体的支承,使所述约束压力降低。
[0015]在本技术的第五形态的蓄电装置中,能够通过支承于框体的蓄电单元约束部沿着板厚方向约束蓄电单元。另外,在检测或预测到蓄电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蓄电单元约束部的一部分熔融而解除框体的支承状态,降低约束压力。由此,能够通过机械性的支承构造实现异常发生时的约束压力的降低,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0016]如上所述,本技术的蓄电装置起到能够提高蓄电单元的异常检测时或预测时的安全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0018]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0019]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蓄电单元的层叠构造的纵截面图。
[0020]图4A是用于说明致动器的动作的示意图,示出了蓄电单元的约束状态。
[0021]图4B是用于说明致动器的动作的示意图,示出了蓄电单元的约束被解除的状态。
[0022]图5为约束压力控制ECU的框图。
[0023]图6表示约束压力控制ECU执行的约束压力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0024]图7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单元约束部的示意图,示出了蓄电单元的约束状态。
[0025]图7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蓄电单元约束部的示意图,示出了蓄电单元的约束被解除的状态。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20:蓄电装置;22:框体;24:层叠体;26:蓄电单元;30:全固体电池单元;30P:正极层;30N:负极层;33:固体电解质层;54:致动器;60:蓄电单元约束部;62:第一约束部;64:第
二约束部;66:连结部;72:蓄电单元约束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20进行说明。
[0029]图1所示的车辆10具有蓄电装置20、约束压力控制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40和驱动源50。车辆10具有未图示的电动马达作为行驶用的驱动源50,该电动马达利用蓄电装置20中蓄电的电力进行驱动。
[0030]如图2所示,蓄电装置20具有构成蓄电模块的层叠体24和收容层叠体24的框体22。
[0031]层叠体24包括形成为板状的多个蓄电单元26、配置于层叠体24的端部的端板28、以及配置于蓄电单元26与蓄电单元26之间和蓄电单元26与端板28之间的片状的绝缘部件29。
[0032]多个蓄电单元26在板厚方向上层叠。两片端板28配置于层叠方向一侧的端部和另一侧的端部。
[0033]另外,在层叠体24的安装状态下,安装有用于沿着层叠方向(即,蓄电单元26的板厚方向)对层叠体24施加规定的约束压力的蓄电单元约束部60。
[0034]如图3所示,各蓄电单元26为锂离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装置,具有:蓄电单元,形成为板状;及蓄电单元约束部,对所述蓄电单元沿板厚方向施加约束压力并且在检测或预测到所述蓄电单元的异常的情况下变形,使所述约束压力降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蓄电单元具有:全固体电池单元,为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负极层层叠而成;及外装体,包含被覆所述全固体电池单元的层叠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将多个所述蓄电单元在板厚方向上层叠而成的层叠体,所述蓄电单元约束部沿着层叠方向对所述层叠体施加所述约束压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蓄电单元约束部具有:第一约束部,配置于所述蓄电单元的板厚方向一侧;第二约束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邦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