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器和消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0554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和消毒装置,涉及臭氧发生装置技术领域,用于解决了臭氧发生器结构复杂,且制备臭氧效率不高的问题。其包括:绝缘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第一导电极,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第一导电极与高压电源组件电连接;第二导电极,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第二导电极与高压电源组件电连接,第一导电极为网状结构,第二导电极为整片结构。导电极之间放电击穿绝缘体,第一导电极和第二导电极对周围空气放电产生臭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绝缘体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设置两个导电极,导电极导通时,其中一个导电极向另外一个导电极放电击穿绝缘体。这样使得两个导电极周围与空气接触处产生臭氧。使得两个导电极周围与空气接触处产生臭氧。使得两个导电极周围与空气接触处产生臭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臭氧发生器和消毒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臭氧发生装置
,特别地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和消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人们消毒通常采用化学消毒、紫外线照射方法和臭氧消毒。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消毒药影响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形态、生理活动从而达到抑菌和杀菌的目的。但是化学消毒方法采用的化学试剂绝大多少会残留在空气中,不容易分解,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紫外线照射消毒虽然效果良好,但它从多方面影响着人类健康。比如经常照射紫外线人体会发生如晒斑、眼病、免疫系统变化、光变反应和皮肤病等。然而采用臭氧消毒可克服上述其他两种方法的缺陷,其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臭氧发生器制备臭氧,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结构比较复杂(可参见中国专利CN 202346763 U),且制备臭氧的效率较低。
[0004]以上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存在结构复杂,且制备臭氧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和消毒装置,用于解决臭氧发生器结构复杂,且制备臭氧效率不高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绝缘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第一导电极,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第一导电极用于与高压电源组件电连接;以及第二导电极,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第二导电极用于与高压电源组件电连接;其中,第一导电极为网状结构,第二导电极为整片结构,第一导电极和第二导电极均与高压电源组件导通时,第一导电极与第二导电极之间高压放电击穿绝缘体,以使第一导电极和第二导电极对其周围的空气高压放电产生臭氧。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绝缘体采用陶瓷片,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为尺寸相匹配的两个平面。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平面的面积为d,面积d的取值范围为:10cm2≤d≤ 20cm2,和/或绝缘体的厚度为m,厚度m的取值范围:2mm≤m≤2.2mm。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片状结构,分别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及多个第二片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多个第一片状结构与多个第二片状结构交叉设置形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对其周围的空气高压放电产生臭氧。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导电极和第二导电极分别接高压电源组件的高压输出的两端,通过第二导电极高压击穿陶瓷片放电,从而对第一导电极周围的空气高压放电而产生臭氧。由于第一导电极设置成网状结构,其多个边沿能够与周围空气接触,放电产生大量的臭氧,这样确保第一导电极能够产生大量的臭氧。从而提高了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的效率。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片状结构与第二片状结构垂直交叉。本实施方案中,由于第一导电极设置成垂直网状结构,其多个边沿能够与空气接触,电解产生大量的臭氧,这样能更好地确保第一导电极能够产生大量的臭氧。从进一步地提高了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的效率。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片状结构由多个第一铜箔片组成,和/或第二片状结构由多个第一铜箔片组成。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铜箔片的长度为d1,d1的取值范围:7.5cm≤d1≤ 8.5cm,第一铜箔片的宽度为d2,d2的取值范围:0.15cm≤d2≤0.25cm。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极采用第二铜箔,第二铜箔片的长度为d3,d3 的取值范围:7.5cm≤d3≤8.5cm,第二铜箔片的宽度为d4,d4的取值范围:0.75cm ≤d4≤0.85cm。本实施方案中,第二导电极设置成整片结构,使其尺寸在上述范围值内,这样使得第二导电极能够击穿陶瓷片放电,从而确保第一导电极与空气接触处能够电解出臭氧。进而确保臭氧发生器能够正常地工作。
[00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消毒装置,包括:外壳,具有第一腔室和与第一腔室不连通的第二腔室;以及上述的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设置在第二腔室内;以及高压电源组件,包括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设置在第一腔室内,且与臭氧发生器电连接。
[00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位于第二腔室内的加热结构,加热结构设置在臭氧发生器的绝缘体上,和/或加热结构设置在第二腔室的内腔壁上。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绝缘体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设置两个导电极,两个导电极与高压电源组件导通时,其中一个导电极向另外一个导电极放电击穿绝缘体。这样使得两个导电极周围与空气接触处同时产生臭氧。将臭氧发生器设计成该种结构不但提高了臭氧产生的效率,而且使其结构简单。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臭氧发生器结构复杂,且制备臭氧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而节约了臭氧发生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0018]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臭氧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主视视角);
[0019]图2是图1中臭氧发生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后视视角);
[0020]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消毒装置的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0、绝缘体;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20、第一导电极;21、第一片状结构;22、第二片状结构;30、第二导电极;100、臭氧发生器;200、外壳; 201、第一腔室;202、第二腔室;400、加热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100,其包括绝缘体10、第一导电极20、第二导电极30。其中,绝缘体10具有第一表面11和与第一表面1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12,以及第一导电极20设置在第一表面11上,第一导电极20与高压电源组件电连接;第一
导电极20为网状结构,第二导电极30 为整片结构。第一导电极20和第二导电极30均与高压电源组件导通时,第一导电极20与第二导电极30之间高压放电击穿绝缘体10,第一导电极20和第二导电极30对其周围的空气高压放电产生臭氧。
[0025]上述设置中,在绝缘体10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设置两个导电极,两个导电极与高压电源组件导通时,其中一个导电极向另外一个导电极放电击穿绝缘体 10。这样使得两个导电极周围与空气接触处同时产生臭氧。将臭氧发生器100设计成该种结构不但提高了臭氧产生的效率,而且使其结构简单。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臭氧发生器100结构复杂,且制备臭氧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而节约了臭氧发生器100的制造成本。
[0026]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极(第一导电极20和第二导电极30)在4kv

5kv高压交流电作用下,产生蓝色辉光放电(电晕),电晕中的自由高能离子离解空气中的氧气分子,经碰撞聚合为臭氧分子,从而产生臭氧。本申请中高压放电是指导电极在4kv

5kv的高压下放电。
[0027]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体,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第一导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导电极用于与高压电源组件电连接;以及第二导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导电极用于与所述高压电源组件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极为网状结构,所述第二导电极为整片结构,所述第一导电极和所述第二导电极均与所述高压电源组件导通时,所述第一导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极之间高压放电击穿所述绝缘体,以使所述第一导电极和所述第二导电极对其周围的空气高压放电产生臭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采用陶瓷片,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为尺寸相匹配的两个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的面积为d,所述面积d的取值范围为:10cm2≤d≤20cm2,和/或所述绝缘体的厚度为m,所述厚度m的取值范围:2mm≤m≤2.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极包括:多个第一片状结构,分别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及多个第二片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片状结构与多个所述第二片状结构交叉设置形成所述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对其周围的空气高压放电产生所述臭氧。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艳超汤亮方召军金胜昔刘书奇赵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