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灯和灭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0550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确保对人、动物的安全性的同时适合于将空间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灭活的准分子灯和灭活装置。一种准分子灯,具有:封入有作为发光气体的稀有气体和卤素的放电容器;和在所述放电容器的内部产生介质阻挡放电的一对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稀有气体为氪(Kr),卤素为氯(Cl),卤素的原子分压(Ph)相对于稀有气体的原子分压(Pr)的分压比(Ph/Pr)为0.05%以上且小于1%,放电容器在该放电容器的内部具有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并且形成放电的放电形成区域、以及与放电形成区域连通并且不形成放电的非放电区域,在将所述放电容器的内部整体的空间体积设为Va[mm3]并且将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设为Vd[mm3]时,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比(Vd/Va)为70%以下。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比(Vd/Va)为70%以下。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比(Vd/Va)为70%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准分子灯和灭活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放电容器内封入有稀有气体和卤素的准分子灯和灭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封入稀有气体和卤素作为发光气体而得的准分子灯。
[0003]封入有稀有气体和卤素的准分子灯通过其组合而具有特有的发光波长。例如,通过作为稀有气体的氙(Xe)、氪(Kr)和作为卤素的氯(Cl)、溴(Br)的组合,显示出中心波长为200nm~300nm附近的多种发光。
[0004]特别是近年来,已知波长为200nm以上且波长小于240nm的紫外光是对人、动物的安全性高的紫外光,在波长200nm以上且波长小于240nm内具有峰值波长的准分子灯受到关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用封入有氪(Kr)和氯(Cl)作为发光气体的KrCl准分子灯(中心波长222nm)、封入有氪(Kr)和溴(Br)作为发光气体的KrBr准分子灯(中心波长207nm)将病毒灭活。
[0005]通过这样的稀有气体与卤素的组合得到的特有的发光波长来自由稀有气体原子和卤素原子形成的受激二聚物(激发复合体)的发光,预期应用于多种用途。
[0006]作为一个例子,参照图16对使用氪(Kr)作为稀有气体且使用氯(Cl)作为卤素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通过在放电形成区域A内形成的放电放出的电子,在放电形成区域A内存在的氪(Kr)被激发或离子化,与在放电形成区域A内存在的氯(Cl)碰撞,由此生成KrCl*(氯化氪激发复合体)。该KrCl*为极不稳定的化合物,在短时间内分离为氪(Kr)和氯(Cl),此时产生固有的发光(准分子发光)L。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8470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1]在放电容器内封入有稀有气体和卤素的准分子灯显示出来自受激二聚物(激发复合体)的发光的特有准分子发光,但是除此以外,在放电容器内也可能引起各种发光。例如,在KrCl准分子灯中,与KrCl*(氯化氪激发复合体)的生成独立地,被激发的氯原子彼此碰撞而产生固有的氯发光,有时在波长240nm以上产生发光频带。波长为240nm以上的紫外光对人体造成影响的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在KrCl*(氯化氪激发复合体)的生成中,氯原子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需要使用滤光器等来限制波长为240nm以上的紫外光的辐射。但是,随着波长为240nm以上的紫外光的辐射量增加,需要精度更高的滤光器。
[0012]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确保对人、动物的安全性的同时,还适合于使空间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灭活的准分子灯和灭活装置。
[0013]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4]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准分子灯的一个方式为如下的准分子灯,所述准分子灯具有:放电容器,所述放电容器封入有作为发光气体的稀有气体和卤素;和一对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使得在所述放电容器的内部产生介质阻挡放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有气体为氪(Kr),所述卤素为氯(Cl),所述卤素的原子分压(Ph)相对于所述稀有气体的原子分压(Pr)的分压比(Ph/Pr)为0.05%以上且小于1%,所述放电容器在该放电容器的内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且形成放电的放电形成区域、以及与所述放电形成区域连通并且不形成放电的非放电区域,在将所述放电容器的内部整体的空间体积设为Va[mm3]并且将所述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设为Vd[mm3]时,所述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比(Vd/Va)为70%以下。
[0015]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准分子灯将封入放电容器中的卤素原子分压(Ph)相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分压(Pr)的比例限制为小于1%。由此,能够相对减少封入放电容器内的氯原子,并且抑制被激发的卤素原子彼此的发光。因此,能够降低波长为240nm以上的紫外光的辐射量。
[0016]另外,在相对地降低卤素原子分压(Ph)的同时,将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比(Vd/Va)减小至70%以下。
[0017]这是基于以下的考察。(1)首先,卤素的消失受到成为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的表面积(形成放电的区域中的容器的内表面积)的大小的影响。(2)另外,随着非放电区域的空间体积的增加,卤素不被激发的空间变宽,能够将卤素在不激发的情况下保留在放电容器内。换言之,可以视为在放电容器内,一定量的卤素不消失而被保持。(3)通过增大卤素不被激发的空间体积的比例,即使在将卤素原子分压相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分压(Pr)的比例限制为小于1%的情况下,也容易为放电形成区域保持充分的卤素量,能够抑制卤素的消失。
[0018]如上所述,通过增大非放电区域的比例,即使在卤素原子分压相对小的情况下,也容易在放电容器内确保必要量的卤素量。另外,通过增大非放电区域的比例,还具有以下优点。
[0019]即使在放电形成区域中被激发的卤素注入放电容器内而从放电容器内减少,通过充分确保卤素不被激发的非放电区域,放电容器内的卤素原子分压也不易变动。这抑制了由于卤素原子分压的变动而引起的点灯特性的变化,并且抑制了由于稀有气体分压和卤素原子分压的分压比的变动而引起的照度变化等后果。
[0020]另外,通过将放电容器内的卤素原子分压降低至小于1%,能够提高准分子灯的起动性。
[0021]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卤素原子分压是指以原子换算对气相的卤素化合物或卤素气体中所含的卤素量进行校正而得到的分压。例如,在包含卤素原子(H)的气相分子(HX或A
·
HX)的卤素原子数(X)为1的情况下,该气相分子的封入气体分压成为卤素原子分压。另外,在气相分子中所含的卤素原子数(X)为2的情况下,将该气相分子的封入气体分压校正为两倍而得的值为卤素原子分压。
[0022]以氯原子为例,如果气相分子为氯化氢(HCl),则封入气体分压相当于卤素原子分压,如果是氯气(Cl2),则将封入气体分压校正为两倍而得的值相当于卤素原子分压。
[0023]另外,此处的稀有气体原子分压是指将气相的稀有气体量进行原子换算而校正的分压。例如,以氪为例,将氪气(Kr2)的封入气体分压校正为两倍而得的值相当于稀有气体
原子分压。
[0024]另外,所述卤素的原子分压(Ph)相对于所述稀有气体的原子分压(Pr)的分压比(Ph/Pr)可以设定为0.5%以下。
[0025]通过降低卤素原子分压相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分压之比,能够更大地抑制被激发的卤素原子彼此的发光。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波长为240nm以上的紫外光的辐射量。
[0026]此外,所述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比(Vd/Va)可以为50%以下。由此,能够使上述效果更加显著。
[0027]另外,在所述准分子灯中,优选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所述放电容器的外表面接触配置。
[0028]此处的外表面是指封入发光气体的放电空间的外侧表面,是不接触发光气体的表面。当电极设置在放电容器(发光管)内部时,发光气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准分子灯,所述准分子灯具有:放电容器,所述放电容器封入有作为发光气体的稀有气体和卤素;和一对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使得在所述放电容器的内部产生介质阻挡放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有气体为氪(Kr),所述卤素为氯(Cl),所述卤素的原子分压(Ph)相对于所述稀有气体的原子分压(Pr)的分压比(Ph/Pr)为0.05%以上且小于1%,所述放电容器在该放电容器的内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且形成放电的放电形成区域、以及与所述放电形成区域连通并且不形成放电的非放电区域,在将所述放电容器的内部整体的空间体积设为Va[mm3]并且将所述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设为Vd[mm3]时,所述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比(Vd/Va)为70%以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分子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卤素的原子分压(Ph)相对于所述稀有气体的原子分压(Pr)的分压比(Ph/Pr)为0.5%以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分子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形成区域的空间体积比(Vd/Va)为50%以下。4.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泽繁树柳生英昭
申请(专利权)人: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