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外涵联焰装置及具有该内外涵联焰装置的加力燃烧室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0542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外涵联焰装置,包括第一分流环、第二分流环、导流环、密封环、混合腔、喷油环和尾缘等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第一分流环和第二分流环之间的第一气流通道,使外涵空气进入混合腔与内涵燃气混合,并利用设置在混合腔内的喷油环喷油,以形成易于燃烧的油气混合物。油气混合物再被混合腔尾部的火焰稳定器点燃,从而实现外涵空气的内外涵分级燃烧,大大降低了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在大涵道比模态下的外涵组织燃烧难度。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利用可轴向平动的密封环实现对第一气流通道流通面积的连续控制,从而满足变循环发动机在不同工作模态下对外涵面积的调节需求。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所述内外涵联焰装置的加力燃烧室。种具有所述内外涵联焰装置的加力燃烧室。种具有所述内外涵联焰装置的加力燃烧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外涵联焰装置及具有该内外涵联焰装置的加力燃烧室


[0001]本申请涉及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加力燃烧室
,具体涉及一种内外涵联焰装置及具有该内外涵联焰装置的加力燃烧室。

技术介绍

[0002]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是一种十分有前景的未来飞行器动力装置,可以根据工作条件和需求的不同来改变涵道比和风扇压比,从而在宽广的飞行包线内获得了高性能。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的工作特性要求它的加力燃烧室在大的涵道比变化范围内,能实现低流阻、高效点火和内外涵的高效联焰。
[0003]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是一种变循环发动机,通用电气公司在上世纪就开展了变循环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构型,它们的汇总报告《Variable Cycle Engine Developments at General Electric

1955

1995》(通用电气1955

1995的变循环发动机发展)发表在AIAA(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上。在21世纪初,美国空军就开展了VAATE(多用途、可承担的先进涡轮发动机)计划对自适应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外涵联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流环(1),分隔于外涵区域(a)与内涵区域(b)之间;第二分流环(2),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流环(1)的轴向后侧,并分隔于所述外涵区域(a)与所述内涵区域(b)之间;以及混合腔(3),位于所述内涵区域(b),并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分流环(2)的径向内侧;其中,所述第一分流环(1)与所述第二分流环(2)之间构成从所述外涵区域(a)进入所述内涵区域(b)第一气流通道(c1),所述混合腔(3)承接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c1)的出口端,以使外涵区域(a)的外涵空气(a1)通过所述第一气流通道(c1)进入所述混合腔(3)的内部;并且其中,所述混合腔(3)与所述第一分流环(1)之间构成第二气流通道(c2),以使所述内涵区域(b)的内涵燃气(b1)通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c2)进入所述混合腔(3)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涵联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流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环(1)、所述第二分流环(2)和所述混合腔(3)三者中的至少一个之上,被配置为调整所述第一气流通道(c1)的流通面积,以控制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c1)进入所述内涵区域(b)的外涵空气(a1)的流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外涵联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包括:密封环(4),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环(1)的径向外侧,并能够沿轴向朝所述第二分流环(2)移动,以调整所述第一气流通道(c1)的流通面积;以及作动装置,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密封环(4)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涵联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流环(2)包括:分流环内壁(21),垂直于径向地设置在所述混合腔(3)的径向外侧;分流环前壁(22),从所述分流环内壁(21)的前端倾斜向外且向前地延伸至所述外涵区域(a),并与所述第一分流环(1)的后端之间构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c1);以及分流环外壁(23),从所述分流环前壁(22)的外端倾斜向内且向后地延伸至所述分流环内壁(21)的后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外涵联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环(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分流环(2)上,并从所述分流环前壁(22)的外端向前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外涵联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环前壁(22)相对于所述分流环内壁(21)的倾斜角度介于5
°
~60
°
的范围内,以使得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c1)进入所述内涵区域(b)的外涵空气(a1)的静压与所述内涵区域(b)的内涵燃气(b1)的静压的差值不超过设定压力差值。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外涵联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环外壁(23)在垂直于周向的截面上的投影为直线结构,所述分流环外壁(23)相对于所述分流环内壁(21)的倾斜角度介于3
°
~30
°
的范围内,以使得流经所述分流环外壁(23)的外涵空气(a1)不产生气流分离;或者所述分流环外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英徐佳乐刘广海谢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