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化工反应釜,其包括釜体及至少一启闭件,所述釜体包括外筒及内筒,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内用于形成反应腔,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泄压腔,所述内筒上开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反应腔连通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另一端与所述泄压腔连通,所述外筒上开设有至少一与所述泄压腔连通的泄压孔;所述启闭件设置于所述泄压腔内,所述启闭件包括密封件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泄压腔的腔壁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反应腔内的压力过大时,可以及时的进行泄压,保证反应腔内的压力不会因过大而使得釜体发生爆炸。因过大而使得釜体发生爆炸。因过大而使得釜体发生爆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化工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化学反应容器
,尤其涉及一种化工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化工反应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等行业领域的混合反应设备,化工反应釜能够满足加热、冷却搅拌等多种工艺要求的混料加工,在混料过程中既有物理反应,也有化学反应,其制作材质一般为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由于混料过程中会有化学反应,因此,釜内压力不稳定,当压力过大时,反应釜存在爆炸的风险,现有的化工反应釜(如申请号为202120452988.0中公开的一种化工反应釜)不具备泄压功能,当反应釜内压力过大时,反应釜容易因泄压不及时而发生爆炸。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化工反应釜,解决现有技术中化工反应釜不具备泄压功能,当反应釜内压力过大时,反应釜容易因泄压不及时而发生爆炸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化工反应釜,包括:
[0005]釜体,所述釜体包括外筒及内筒,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内用于形成反应腔,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泄压腔,所述内筒上开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反应腔连通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另一端与所述泄压腔连通,所述外筒上开设有至少一与所述泄压腔连通的泄压孔;
[0006]至少一启闭件,所述启闭件设置于所述泄压腔内,所述启闭件包括密封件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泄压腔的腔壁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密封件贴合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孔口处。
[0007]进一步的,所述内筒的上端伸出至所述外筒的外部。
[0008]进一步的,所述釜体还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泄压腔内,以在所述泄压腔的下方形成一与所述泄压腔互不连通的保温腔。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筒上开设有与所述反应腔连通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内筒的顶部,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内筒的底部,且所述出料口伸出至所述外筒的外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上还开设有与所述保温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0011]进一步的,所述釜体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及第四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进料口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出料口处,所述第三阀门设置于所述进水口处,所述第四阀门设置于所述出水口处。
[0012]进一步的,所述釜体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泄压腔内,以将所述泄压腔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上下两部分,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至少一第二排气孔,用以连通所述泄压腔的上下两部分,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所述泄压腔的下部分连通,并与所述第
一排气孔形成一泄压通道,所述启闭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上方,所述密封件贴合于所述第二排气孔的孔口处。
[0013]进一步的,所述釜体还包括至少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于所述泄压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上方,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与所述泄压腔的腔壁固定连接,各个所述支撑杆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排气孔一一对应,且所述支撑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排气孔的直径,所述密封件滑动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上。
[0014]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上,并处于压缩状态。
[0015]进一步的,所述化工反应釜,还包括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轴、至少一搅拌桨叶及转动驱动件,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反应腔内,所述转轴的顶部与所述内筒转动连接,各个所述搅拌桨叶均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转动驱动件固定于所述内筒上,所述转动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在使用时,物料在反应腔内发生反应,当反应腔内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时,密封件受弹性件的作用可以对第一排气孔进行封堵,从而阻挡反应腔内的气体从第一排气孔沿着泄压孔排出,保证反应腔处于密闭状态,不会对物料的化学反应产生影响,当反应腔内的压力过大时,会将密封件冲开并挤压弹性件,使得第一排气孔处于开启状态,从而及时的进行泄压,保证反应腔内的压力不会因过大而使得釜体发生爆炸。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化工反应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的一种化工反应釜在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中的一种化工反应釜的剖视图
[0020]图4是图3中的A处的放大图;
[0021]图中:100
‑
釜体、110
‑
外筒、111
‑
泄压腔、112
‑
泄压孔、113
‑
保温腔、114
‑
进水口、115
‑
出水口、120
‑
内筒、121
‑
反应腔、122
‑
第一排气孔、123
‑
进料口、124
‑
出料口、130
‑
第一隔板、140
‑
第一阀门、150
‑
第二阀门、160
‑
第三阀门、170
‑
第四阀门、180
‑
第二隔板、181
‑
第二排气孔、190
‑
支撑杆、200
‑
启闭件、210
‑
密封件、220
‑
弹性件、300
‑
搅拌机构、310
‑
转轴、320
‑
搅拌桨叶、330
‑
转动驱动件、400
‑
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化工反应釜,其结构如图1
‑
图4所示,包括釜体100及至少一启闭件200,所述釜体100包括外筒110及内筒120,所述内筒120设置于所述外筒110内,所述内筒120内用于形成反应腔121,所述内筒120与所述外筒110之间形成泄压腔111,所述内筒120上开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反应腔121连通的第一排气孔122,所述第一排气孔122的另一端与所述泄压腔111连通,所述外筒110上开设有至少一与所述泄压腔111连通的泄压孔112;所述启闭件200设置于所述泄压腔111内,所述启闭件200包括密封件210及弹性件220,
所述弹性件220的一端与所述泄压腔111的腔壁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220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件210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密封件210贴合于所述第一排气孔122的孔口处。
[0024]在使用时,物料在所述反应腔121内发生反应,当所述反应腔121内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所述釜体包括外筒及内筒,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内筒内用于形成反应腔,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泄压腔,所述内筒上开设有至少一与所述反应腔连通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另一端与所述泄压腔连通,所述外筒上开设有至少一与所述泄压腔连通的泄压孔;至少一启闭件,所述启闭件设置于所述泄压腔内,所述启闭件包括密封件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泄压腔的腔壁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密封件贴合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孔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上端伸出至所述外筒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还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泄压腔内,以在所述泄压腔的下方形成一与所述泄压腔互不连通的保温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上开设有与所述反应腔连通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内筒的顶部,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内筒的底部,且所述出料口伸出至所述外筒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上还开设有与所述保温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及第四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进料口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才,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金达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