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行走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换电设备行走至预设位置,行走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行走机构,行走机构包括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旋转的行走轮、用于安装行走轮的安装板、以及连接于安装板和换电设备的换电主体之间的旋转单元,通过旋转单元使行走轮相对换电主体发生旋转来调节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以使换电设备与换电车辆对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行走装置通过设置旋转单元实现行走轮相对换电主体发生旋转,进而调节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实现换电设备的万向移动,确保换电设备能够准确移动至换电位置,从而实现换电设备相对于换电车辆之间的精确定位,保证可以成功拆装电池,提高电池包拆装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对快换式电动汽车更换动力电池时,需要借助于换电设备才能实现电池的拆卸和安装,具体地,首先通过换电设备将亏电的电池包从电动车辆上拆卸以便于将亏电电池取出并运输到电池架上,然后从电池架上获取满电的电池包并通过换电设备安装到电动车辆。
[0003]在换电站中,对电动车辆的电池包进行拆卸或安装时,需要确保换电设备相对于电动车辆处于准确对准状态,才能保证电池包被快速拆卸或安装。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调整换电车辆的位置来实现换电车辆与换电设备之间的精确定位。然而,对于重型卡车而言,很难以标准姿态被准确停靠在换电位置上,而且,由于换电车辆自身重量和体积非常庞大,无法实现对换电车辆的停靠位置进行调整,这就需要对换电设备进行调整以使其与换电车辆实现精准定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重型卡车等换电车辆位置难以调整至与换电设备之间精准定位的缺陷,提供一种行走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行走装置,设于换电设备中,用于驱动所述换电设备行走至预设位置,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旋转的行走轮、用于安装所述行走轮的安装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换电设备的换电主体之间的旋转单元,通过所述旋转单元使所述行走轮相对所述换电主体发生旋转来调节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以使所述换电设备与换电车辆对位。
[0007]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方面,行走轮由驱动电机直接驱动行走,可靠性高;第二方面,安装板为行走轮提供装配空间,空间布局合理;另外,行走轮可预先装配在安装板上,便于提高装配效率;第三方面,通过设置旋转单元实现行走轮相对换电主体发生旋转,每个行走机构中的行走轮的转向相同时能够实现换电主体的平移,多个行走机构中的行走轮之间的转动不同时能够实现换电主体的转动,进而调节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实现换电设备的万向移动,确保换电设备能够准确移动至换电位置,从而实现换电设备相对于换电车辆之间的精确定位,提高电池包拆装效率。
[0008]较佳地,所述行走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行走轮同轴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并且分别由独立设置的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以通过控制两个所述行走轮之间的速度差实现调节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方向。
[000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两个行走轮分别由独立设置的驱动电机单独驱动,便于独立控制每个行走轮的行走速度,进而通过控制两个行走轮之间的速度差使行走
轮相对换电主体之间发生角度旋转,从而调节行走机构的行走方向。
[0010]较佳地,所述旋转单元包括可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套设在所述第一旋转体外,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换电主体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安装板相固定连接。
[001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在水平方向上相互旋转连接,合理布局,有效降低行走机构的设置高度,进而降低换电设备的整体高度,可适用于多种不同底盘高度的车型进行底盘换电。
[0012]较佳地,所述第一旋转体为中空的环状结构,所述安装板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中空区域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孔,两个所述行走轮分别安装于所述贯穿孔外围区域内。
[001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旋转体采用环状结构,中部设置贯穿孔,能够减轻第一旋转体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行走机构的轻量化。另外,行走轮位于贯穿孔外围区域内,即行走轮位于贯穿孔的外侧,避免异物从贯穿孔下落到行走轮上,进而避免行走轮运行过程中产生阻滞,提高安全性。
[0014]较佳地,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板的对应位置上并且包括成对设置的两个固定板的两个固定组件,所述行走轮可旋转设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
[0015]在一个所述固定组件中,任意的所述固定板具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用于安装该行走轮对应的所述驱动电机。
[001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行走轮旋转设置于两个固定板之间,一方面对行走轮进行限位,避免行走轮移位,另一方面确保行走轮行走过程的稳定性;另外,将驱动电机安装在固定板的延伸部上,结构紧凑,提高空间利用率。
[0017]较佳地,两个所述固定组件之间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加强板,两个所述加强板和两个所述固定组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板围合设置,且两个所述驱动电机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加强板的外侧。
[001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加强板和固定板围合设置形成框架结构,加强了行走机构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行走机构的结构安全性;另外,驱动电机位于加强板的外侧,避免两个驱动电机之间发生接触干涉,便于装配,空间布局合理。
[0019]较佳地,所述延伸部位于两个所述固定组件中相邻的所述固定板上,两个所述延伸部位于两个所述加强板的外侧。
[002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且结构紧凑。
[0021]较佳地,两个所述固定组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板平行设置,所述行走轮和两侧的所述固定板平行设置,两个所述加强板平行设置。
[002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减少行走轮和固定板之间的间距,能够有效减少两个固定板之间的间距和两个加强板之间的间距,空间利用率高,且结构紧凑。
[0023]较佳地,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齿轮组传动到所述行走轮,所述齿轮组安装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行走轮之间。
[002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驱动电机和行走轮之间实现齿轮传动,可靠性;另外,利用固定板和行走轮之间的空间安装齿轮组,有效利用了空间,且结构紧凑。
[0025]较佳地,所述齿轮组和所述行走轮之间设有第一阻隔件;
[0026]和/或,所述齿轮组和所述固定板之间设有第二阻隔件。
[0027]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齿轮组和行走轮之间设有第一阻隔件,使得齿轮组和行走轮之间留有间隙,避免齿轮组和行走轮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并产生阻滞;齿轮组和固定板之间设有第二阻隔件,使得齿轮组和固定板之间留有间隙,避免齿轮组在转动过程中产生阻滞。
[0028]较佳地,所述安装板在水平方向上至少覆盖所述行走轮和所述驱动电机。
[002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安装板至少覆盖行走轮和驱动电机,避免了行走轮、驱动电机和换电主体的下表面之间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另外,安装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防尘作用,减少附着在行走轮和驱动电机上的粉尘。
[0030]较佳地,所述行走机构的数量为偶数个,每个所述行走机构中的所述行走轮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行走机构均匀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换电主体相对的两侧,相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换电主体中的所述行走轮为同轴设置。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走装置,设于换电设备中,用于驱动所述换电设备行走至预设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旋转的行走轮、用于安装所述行走轮的安装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换电设备的换电主体之间的旋转单元,通过所述旋转单元使所述行走轮相对所述换电主体发生旋转来调节所述换电设备的行走方向,以使所述换电设备与换电车辆对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行走轮同轴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并且分别由独立设置的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以通过控制两个所述行走轮之间的速度差实现调节所述行走机构的行走方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单元包括可相对旋转的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套设在所述第一旋转体外,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换电主体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安装板相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为中空的环状结构,所述安装板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中空区域对应的位置设有贯穿孔,两个所述行走轮分别安装于所述贯穿孔外围区域内。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安装板的对应位置上并且包括成对设置的两个固定板的两个固定组件,所述行走轮可旋转设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在一个所述固定组件中,任意的所述固定板具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用于安装该行走轮对应的所述驱动电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组件之间连接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加强板,两个所述加强板和两个所述固定组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平,于新瑞,王凯枫,倪波,
申请(专利权)人: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