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热供暖
,尤其涉及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岩浆、以及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这些热量通过地层热传导,源源不断的由下部高温岩层向上部低温岩层传递,储量巨大且可再生。目前地热能从利用形态上可划分成,水热型地热(水源)与干热岩(地源)两种。
[0003]水热型地热(水源),以水为介质,利用高温地下水的热量,之后将地热尾水回灌入地下,由于该项利用形式,地下水流速较快,因而单井取热影响半径很大,采热功率也很大。
[0004]但是对于中深层地埋管,由于不利用地下水,热量的提取便只能通过高温岩石传导至套管环空水泥环,再传导至套管,继续传递至井筒内的换热流体,从而导致采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中深层地埋管,由于不利用地下水,热量的提取便只能通过高温岩石传导至套管环空水泥环,再传导至套管,继续传递至井筒内换热流体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及制备方法。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0
‑
80%、石墨粉15
‑
2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br/>[0010]优选地,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80%、石墨粉1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
[0011]优选地,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0%、石墨粉2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
[0012]优选地,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5%、石墨粉20%、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
[0013]本专利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步骤1:将一定质量比的石墨粉、细砂和丙烯酸酯之间进行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
[0015]步骤2:然后将聚丙烯酰胺添加入步骤1中的混合物中,得到所述固井材料。
[0016]优选地,所述细砂的密度为1.9
‑
2.3g/cm3、规格为100目。
[0017]本专利技术中还提出了中深层换热孔固井,包括表层套管和人工井底,所述表层套管的外部覆盖有表层水泥固井,所述表层套管的内部填充有所述固井材料。
[0018]本专利技术中还提出了中深层换热孔固井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S1:固井材料在地表混合均匀后,从表层套管外注入,同时表层套管内采用空气压缩机洗出钻井液,外注内吸的反循环工艺,保证固井材料顺利下入孔底;
[0020]S2:固井完成后,然后在表层套管内下入钻杆,注入水泥浆,形成人工井底。
[0021]3.有益效果
[002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新型固井材料,可以大幅提升换热孔环空导热率,传统水泥环导热率为0.7
‑
1w/(m
·
k),新型固井材料导热率可达2.5w/(m
·
k)以上,极大的提升了单井换热能力,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表层套管、2人工井底、3表层水泥固井。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实施例1:
[0028]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0
‑
80%、石墨粉15
‑
2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
[0029]本专利技术中,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0]步骤1:将一定质量比的石墨粉、细砂和丙烯酸酯之间进行均匀混合,得到混合物,细砂的密度为1.9
‑
2.3g/cm3、规格为100目;
[0031]步骤2:然后将聚丙烯酰胺添加入步骤1中的混合物中,得到固井材料。
[003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新型固井材料,可以大幅提升换热孔环空导热率,传统水泥环导热率为0.7
‑
1w/(m
·
k),新型固井材料导热率可达2.5w/(m
·
k)以上,极大的提升了单井换热能力,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0033]实施例2:
[0034]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内容,其中,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阅上述描述,此处的实施例不作重复详述;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0035]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80%、石墨粉1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
[0036]实施例3:
[0037]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内容,其中,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阅上述描述,此处的实施例不作重复详述;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0038]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0%、石墨粉2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
[0039]实施例4:
[0040]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内容,其中,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阅上
述描述,此处的实施例不作重复详述;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0041]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5%、石墨粉20%、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
[0042]实施例5:
[0043]其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内容,其中,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阅上述描述,此处的实施例不作重复详述;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0044]参照图1,中深层换热孔固井,包括表层套管和人工井底,表层套管的外部覆盖有表层水泥固井,表层套管的内部填充有固井材料。
[0045]中深层换热孔固井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6]S1:固井材料在地表混合均匀后,从表层套管外注入,同时表层套管内采用空气压缩机洗出钻井液,外注内吸的反循环工艺,保证固井材料顺利下入孔底;
[0047]S2:固井完成后,然后在表层套管内下入钻杆,注入水泥浆,形成人工井底。
[0048]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0
‑
80%、石墨粉15
‑
2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80%、石墨粉1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0%、石墨粉25%、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井材料包括以下质量比的组成成分:细砂75%、石墨粉20%、丙烯酸酯4%和聚丙烯酰胺1%。5.根据权利要求1
‑
4任一所述的一种中深层换热孔固井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一定质量比的石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志祥,田康,田鹏飞,薛志鹏,马瑞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中能联建地热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