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842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其无论在从受检体的肛门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情况下,还是在拔出插入部的情况下,都能够防止从受检体排出的体液及飞沫的漏出。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10)具备插入辅助管主体(21)、流体抑制部件(22)。插入辅助管主体(21)具有供插入部(3)插通的管路(26)和开口部(25B)。流体抑制部件(22)设置在开口部(25B),且抑制流体通过。流体抑制部件(22)具有形成有第1狭缝的第1多孔部件(31)、及形成有与第1狭缝交叉的第2狭缝的第2多孔部件(32)。第2多孔部件(32)。第2多孔部件(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辅助内窥镜的插入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医疗领域中,进行将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大肠等下消化道内来实施管内壁面的观察或诊断、治疗的手法。下消化道复杂地弯曲,仅通过推入内窥镜的插入部难以将力传递到插入部,有时难以插入到下消化道。
[0003]因此,在将插入部插入下消化道时,有时使用被称为外套管或滑动管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该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具有用于插通插入部的管路。通过将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从肛门插入到受检体内,能够通过管路容易地将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下消化道(例如,专利文献1)。
[0004]在通过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管路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时,由于与患者的下消化道连通,因此管路内有时流入肠内的排泄物或血液等体液。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中,具有与管路连通的储液部,在储液部的内部收纳有形成为环状的海绵等流体漏出防止机构。由此,流体漏出防止机构与插入部紧贴,防止体液的漏出。
[0005]以往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643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9]在医疗领域中,希望对传染病采取进一步的预防措施。尤其,防止因传染病患者的体液接触医师或辅助人员等的眼或口等粘膜而引起的感染、及因吸入从传染病患者排出的飞沫而引起的感染的措施变得重要。
[0010]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中,在插入部插入到管路内时,通过流体漏出防止机构与插入部的紧贴能够防止体液的漏出,但在从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拔出插入部的情况下,液体漏出防止机构的开口部会露出。因此,从患者的体内排出的体液及飞沫有可能通过露出的流体漏出防止机构的开口部与医师或辅助人员等位于患者周围的人的粘膜接触。
[001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其无论在从受检体的肛门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情况下,还是在拔出插入部的情况下,都能够防止从受检体排出的体液及飞沫的漏出。
[0012]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3]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具备插入辅助管主体、及设置在开口部,且抑制流体通过管路的流体抑制部件,流体抑制部件具有第1多孔部件和第2多孔部件。插入辅助管主体在经肛门对受检体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时被插入到受检体,该插入辅助管主体具有供
插入部插通的管路,且具有开口部,在插入到受检体内的情况下,该开口部设置在管路中的位于受检体的体外的一侧的端部。流体抑制部件设置在开口部,且抑制流体通过管路。第1多孔部件形成有与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平行的第1狭缝。第2多孔部件形成有与插入方向平行且与第1狭缝交叉的第2狭缝。
[0014]优选形成在第1多孔部件的第1狭缝为3条,形成在第2多孔部件的第2狭缝为3条。
[0015]优选第1多孔部件及第2多孔部件以在相对于第1狭缝绕与插入方向平行的中心轴旋转180
°
的位置配置有第2狭缝的状态固定于开口部。优选第1多孔部件和第2多孔部件以层叠的状态一体地设置。
[0016]优选具备连接管,该连接管配置在插入辅助管主体的比流体抑制部件更靠近受检体的位置且位于受检体的体外的部位,与插入辅助管的管路连通,用于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0017]优选连接管中的至少1个是与作为外部设备的抽吸装置连接并抽吸管路内的液体的抽吸管。
[0018]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具备插入辅助管主体、流体抑制部件及连接管,流体抑制部件具有鸭嘴阀和薄板部件,以鸭嘴阀和薄板部件层叠的状态固定于开口部,连接管中的至少1个是与作为外部设备的抽吸装置连接并抽吸管路内的液体的抽吸管。鸭嘴阀在未插通插入部的状态下维持管路的气密性。薄板部件具有内径与插入部的外径相匹配的贯穿孔,在插通插入部的状态下,维持管路的气密性。
[0019]优选具备多个连接管,优选连接管中的至少1个是与作为外部设备的送液装置连接并向管路内供给液体的送液管。
[0020]优选流体抑制部件的尺寸比插入辅助管主体的外径大。优选插入辅助管主体具有插入到受检体的肛门的筒部和与筒部连接设置的凸缘部,凸缘部从筒部的外周面突出。
[0021]专利技术效果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无论在从受检体的肛门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情况下,还是在拔出插入部的情况下,在从受检体的肛门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时,都能够防止体液及飞沫的漏出。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使用下消化道观察用内窥镜及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内窥镜检查的概略图。
[0024]图2是表示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立体图。
[0025]图3是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拆解立体图。
[0026]图4是表示流体抑制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0027]图5是说明插入部插入流体抑制部件中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8]图6是将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沿着中心线剖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9]图7是沿着图6的VII

VII线剖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30]图8是说明对插入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受检者进行内窥镜检查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0031]图9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立体图。
[0032]图10是表示第1变形例中的流体抑制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3]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立体图。
[0034]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结构的拆解立体图。
[0035]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流体抑制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6]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的结构的拆解立体图。
[0037]图15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沿着中心线剖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38]图16是将第2变形例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沿着中心线剖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39]图17是将第3变形例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沿着中心线剖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40]图18是将第4变形例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沿着中心线剖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41]图19是将第5变形例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沿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剖切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第1实施方式][004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10(以下,称为插入辅助管10。)在观察大肠等下消化道的内窥镜检查时使用。内窥镜2具备插入部3、操作部4及通用塞绳5。插入部3经肛门插入到作为受检体的受检者P的下消化道内。操作部4与插入部3的基端部连接设置。通用塞绳5与操作部4连接。
[0044]另外,在图1中,表示作为使用者的医师D用一只手把持操作部4,用另一只手把持插入部3,将插入部3穿过插入辅助管10插入到受检者P的体内的状态。受检者P穿上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其具备:插入辅助管主体,在经肛门对受检体插入内窥镜的插入部时被插入到所述受检体,所述插入辅助管主体具有供所述插入部插通的管路,且具有开口部,在插入到所述受检体内的情况下,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管路中的位于所述受检体的体外的一侧的端部;及流体抑制部件,设置在所述开口部,且抑制流体通过所述管路,所述流体抑制部件具有:第1多孔部件,形成有与所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平行的第1狭缝;及第2多孔部件,形成有与所述插入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1狭缝交叉的第2狭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其中,形成在所述第1多孔部件的所述第1狭缝为3条,形成在所述第2多孔部件的所述第2狭缝为3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其中,所述第1多孔部件及所述第2多孔部件以在相对于所述第1狭缝绕与所述插入方向平行的中心轴旋转180
°
的位置配置有所述第2狭缝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开口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其中,所述第1多孔部件和所述第2多孔部件以层叠的状态一体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其中,所述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具备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配置在所述插入辅助管主体的比所述流体抑制部件更靠近所述受检体的位置且位于所述受检体的体外的部位,与所述管路连通,用于与外部设备的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用插入辅助管,其中,所述连接管中的至少1个是与作为所述外部设备的抽吸装置连接并抽吸所述管路内的液体的抽吸管。7.一种内窥镜用插入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出岛工大木友博永宫研二井山胜藏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