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镜圈套器,包括:圈套器、外套管、连接部和手柄;所述圈套器为具有倒刺的滑线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线环和底线,线环置于外套管外部,底线的前端与线环的尾部连接,底线的尾部经外套管的前端伸入至外套管内部,位于外套管内的底线的尾端与连接部的前端连接;所述连接部位于外套管内,其尾端与手柄连接;所述外套管的尾部与手柄相连;所述手柄上设有高频发生器,用于实现圈套器与连接部的分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经内镜钳道置入到内镜前端,用圈套器套住组织后继续收紧圈套器,圈套器在系紧组织的同时与连接部分离,可实现内镜下胆囊切口、胆囊管、空肠等腔道器官的闭合,同时可用于组织套扎及止血等操作。用于组织套扎及止血等操作。用于组织套扎及止血等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镜圈套器
[0001]本技术涉及微创医疗技术及手术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内镜圈套器。
技术介绍
[0002]圈套器是腹腔镜手术的常用器械,经腹腔镜戳卡置入圈套器可实现胆囊切口、胆囊管、空肠等腔道器官的闭合,同时可用于组织套扎及止血等操作。
[0003]随着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膀胱镜等软镜的应用,使手术创伤越来越小,但是内镜下切割、缝合、闭合器械则相对较少,难以满意内镜手术的需求。目前内镜下最常用的夹闭、缝合器械是金属夹,一般用于消化道手术,切口愈合后,脱落的金属夹可排出体外,但是这种金属夹难以常规用于腹腔镜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内镜圈套器。本技术主要利用采取单方向倒刺的可吸收滑线的圈套器、连接部和高频发生器,从而实现内镜下组织的套扎。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5]一种内镜圈套器,包括:圈套器、外套管、连接部和手柄;所述圈套器为具有倒刺的滑线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线环和底线,线环置于外套管外部,底线的前端与线环的尾部连接,底线的尾部经外套管的前端伸入至外套管内部,位于外套管内的底线的尾端与连接部的前端连接;所述连接部位于外套管内,其尾端与手柄连接;所述外套管的尾部与手柄相连;所述手柄上设有高频发生器,用于实现圈套器与连接部的分离。
[0006]进一步地,所述圈套器为具有单方向倒刺的可吸收滑线结构,其上设有若干倒刺,若干倒刺的倾斜方向相同。
[0007]进一步地,所述滑线结构铺展伸开后,倒刺与滑线之间的夹角呈锐角,且朝向前端方向进行向外倾斜。
[0008]进一步地,所述若干倒刺呈左右上下间隔分布,或呈周向上下间隔分布。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的前端开设有通过孔,用于底线穿过。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外套管为单通道管。
[0011]进一步地,所述高频发生器连接有按钮。
[0012]较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3]1、本技术提供的内镜圈套器,可实现内镜下组织的套扎。
[0014]2、本技术提供的内镜圈套器,采取单方向倒刺的可吸收滑线,易于扎紧组织,同时防止线结松动。
[0015]3、本技术提供的内镜圈套器,在套紧组织的同时,圈套器与连接部呈高张力状态,连接高频发生器,通过头端产热,圈套器与连接部分离。
[0016]基于上述理由本技术可在医疗等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使用时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圈套器与连接部开始分离时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圈套器的线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圈套器的倒刺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中:1、圈套器;11、线环;2、外套管;3、连接部;4、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
‑
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镜圈套器,属于一种圈套器。所述内镜圈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圈套器1、外套管2、连接部3和手柄4;所述圈套器1为具有倒刺的滑线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线环11和底线,线环11置于外套管2外部,底线的前端与线环11的尾部连接,底线的尾部经外套管2的前端伸入至外套管2内部,位于外套管2内的底线的尾端与连接部3的前端连接;所述连接部3位于外套管2内,其尾端与手柄4连接;所述外套管2的尾部与手柄4相连;所述手柄4上设有高频发生器,用于实现圈套器1与连接部3的分离。
[002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圈套器1为具有单方向倒刺的可吸收滑线结构,其上设有若干倒刺,若干倒刺的倾斜方向相同。
[0027]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滑线结构铺展伸开后,倒刺与滑线之间的夹角呈锐角,且朝向前端方向进行向外倾斜。
[0028]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若干倒刺呈左右上下间隔分布(即左右两侧的所有倒刺均分布在同一平面上),或呈周向上下间隔分布(即所有的倒刺均分布在不同平面上,每一圈的圆周上可布置至少一个倒刺,且多圈上的倒刺在铺展开的上下直线方向呈间隔分布)。
[002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套管2的前端开设有通过孔,用于底线穿过。
[003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套管2为单通道管,底线的尾部以及连接部3均位于该单通道内。
[003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频发生器连接有按钮。
[0032]本技术经内镜钳道置入到内镜前端,用圈套器套住组织后继续收紧圈套器,圈套器在系紧组织的同时与连接部分离,可实现内镜下胆囊切口、胆囊管、空肠等腔道器官的闭合,同时可用于组织套扎及止血等操作。
[0033]需要使用本技术时,经内镜钳道置入本技术,内镜直视下,将圈套器套在需要闭合的组织上,收紧圈套器闭合全套的组织,连接高频发生器,圈套器与连接部分离,退出外套管。
[00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镜圈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圈套器(1)、外套管(2)、连接部(3)和手柄(4);所述圈套器(1)为具有倒刺的滑线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线环(11)和底线,线环(11)置于外套管(2)外部,底线的前端与线环(11)的尾部连接,底线的尾部经外套管(2)的前端伸入至外套管(2)内部,位于外套管(2)内的底线的尾端与连接部(3)的前端连接;所述连接部(3)位于外套管(2)内,其尾端与手柄(4)连接;所述外套管(2)的尾部与手柄(4)相连;所述手柄(4)上设有高频发生器,用于实现圈套器(1)与连接部(3)的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圈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圈套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秀珍,张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