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线组件跨多个框体配置,向平滑电容器和电力转换单元分配直流电力。所述母线组件具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应用于直流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中的任一极。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一导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导体包含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以第一厚度形成的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二导体包含第二平板部,该第二平板部在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具有呈规定的角度弯曲的截面,且以比所述第一厚度薄的第二厚度形成。的第二厚度形成。的第二厚度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母线组件及电力转换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母线组件及电力转换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有一种电力转换系统,其将多个电力转换单元分为多个框体而配置,并通过共同的直流母线将它们连接。直流母线的截面积S根据电力转换系统的输出容量等确定下限值。如果减少直流母线的截面积S、或者延长线路长度,则配线电感L增加,有时在电路中产生谐振。因此,减少直流母线的导体总量是不容易的。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10
‑
5067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减少直流母线的导体总量的母线组件及电力转换系统。
[0008]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9]实施方式的一方式的母线组件跨多个框体配置,向平滑电容器和电力转换单元分配直流电力。所述母线组件具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应用于直流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中的任一极。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一导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导体包含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以第一厚度形成的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二导体包含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在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具有呈规定的角度弯曲的截面,且以比所述第一厚度薄的第二厚度形成。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0011]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系统的结构图。
[0012]图3是用于对使比较例的电力转换系统的动作不稳定的因素进行说明的图。
[0013]图4A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进行说明的图。
[0014]图4B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进行说明的图。
[0015]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的配置图。
[0016]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部分的俯瞰图。
[0017]图6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部分的俯瞰图。
[0018]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的剖视图。
[0019]图8是用于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中流通的电流的分布和所生成的磁通φ进行说明的图。
[0020]图9A是用于对比较例的直流母线进行说明的图。
[0021]图9B是用于对比较例的直流母线进行说明的图。
[0022]图9C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进行说明的图。
[0023]图9D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进行说明的图。
[0024]图10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直流母线进行说明的图。
[0025]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直流母线部分的俯瞰图。
[0026]图12是表示从第二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向电容器的分支电路的图。
[0027]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直流母线部分的俯瞰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母线组件及电力转换系统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是示意性或概念性的,各部的功能的分配等不一定与现实相同。
[0029]此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各图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有时省略这些结构的重复的说明。
[0030]在实施方式中,“连接”包含电连接。“基于XX”是指“至少基于XX”,还可包含除XX之外还基于另外的要素的情况。“基于XX”不限于直接使用XX的情况,还可包含基于对XX进行了运算或加工的要素的情况。“XX或YY”不限于XX和YY中的某一方的情况,还可包含XX和YY双方的情况。这在选择性要素为三个以上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XX”及“YY”为任意的要素(例如任意的信息)。
[0031]另外,首先,对+X方向、-X方向、+Y方向、-Y方向、+Z方向及-Z方向进行定义。+X方向、-X方向、+Y方向及-Y方向是沿着配置电力转换系统的地面的方向。+X方向例如是沿着电力转换系统的各装置排列的方向的方向。-X方向是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不区别+X方向和-X方向的情况下,简称为“X方向”。+Y方向及-Y方向是与X方向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有时被称为电力转换系统的各装置的进深方向。+Y方向和-Y方向是彼此相反的方向。在不区别+Y方向和-Y方向的情况下,简称为“Y方向”。在向+Y方向观察电力转换系统的各装置时,将其称为正面,在向-Y方向观察时,将其称为背面。+Z方向及-Z方向是与X方向及Y方向交叉(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例如是垂直方向。+Z方向是向上方前进的方向。-Z方向是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不区别+Z方向和-Z方向的情况下,简称为“Z方向”。
[0032]<第一实施方式>
[0033]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系统1的概略结构图。
[0034]电力转换系统1例如具备变压器组2(图2)、正向转换装置组3、反向转换装置组5以及控制装置40。电力转换系统1将从交流电源PS(图2)供给的三相交流电力降压,对降压的交流电力进行正向转换而产生直流电力,对直流电力进行反向转换而产生三相交流电力,将三相交流电力向电动机8(图2)供给。
[0035]电力转换系统1使用分别不同的变压器组2的变压器、正向转换装置组3的正向转换装置以及反向转换装置组5的反向转换装置生成向电动机8供给的U相、V相、W相的交流电力。
[0036]例如,正向转换装置组3具备正向转换装置3U、3V、3W。
[0037]反向转换装置组5具备反向转换装置5U和5X的组、反向转换装置5V和5Y的组以及
反向转换装置5W和5Z的组。
[0038]电力转换系统1使用变压器组2的变压器20U、正向转换装置3U以及反向转换装置5U和5X的组生成向电动机8供给的U相的交流电力。同样,电力转换系统1使用变压器组2的变压器20V、正向转换装置3V以及反向转换装置5V和5Y的组生成向电动机8供给的V相的交流电力。电力转换系统1使用变压器组2的变压器20W、正向转换装置3W以及反向转换装置5W和5Z的组生成向电动机8供给的W相的交流电力。
[0039]可以在图1所示的交流输入柜3UI、3VI、3WI分别配置变压器20U、20V、20W。
[0040]例如,交流输入柜3UI、正向转换装置3U、反向转换装置5X以及反向转换装置5U按照记载的顺序相连,沿着+X方向排列。交流输入柜3VI、正向转换装置3V、反向转换装置5Y以及反向转换装置5V按照记载的顺序相连,沿着+X方向排列。交流输入柜3WI、正向转换装置3W、反向转换装置5Z以及反向转换装置5W按照记载的顺序相连,沿着+X方向排列。在比交流输入柜3UI靠-X方向的位置配置有控制装置40,在比反向转换装置5W靠+X方向的位置配置有输出柜5OUT。在输出柜5OUT上连接有负载电力线58U、58V、58W(图2),并经由负载电力线58U、58V、58W(图2)连接有电动机8。
[0041]在从交流输入柜3UI至反向转换装置5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母线组件,跨多个框体配置,用于向平滑电容器和电力转换单元分配直流电力,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导体,其应用于直流的第一极和第二极中的任一极;以及第二导体,其与所述第一导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导体包含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以第一厚度形成的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二导体包含第二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在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具有呈规定的角度弯曲的截面,且以比所述第一厚度薄的第二厚度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截面弯曲成L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的厚度为频率比所述电力转换单元的PWM控制的载波频率高的基准频率的表皮深度的2倍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的厚度比所述电力转换单元所生成的交流的基本频率的表皮深度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频率与根据所述载波频率生成的频率成分相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线组件,其特征在于,进行所述弯曲而形成凸缘的所述第二平板部的第一端部侧与所述第一导体的面相接,与所述第一端部相连的所述第二平板部的第二端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导体的方向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滑电容器经由所述第二导体与所述第一导体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线组件还具备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相川恭汰,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