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补锂设备及极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补锂设备及极片。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优点,是消费类电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首选。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固态电解质膜(SEI膜)形成造成的锂损耗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发挥,并且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副反应引起的活性锂损耗也会造成循环寿命缩短。通过对负极片补锂能够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其中,锂箔补锂技术在安全性、成本、效率等方面都具备优势,现有技术中有一种覆膜补锂设备,通过压辊挤压极片和粘附有金属锂膜的载体膜,实现将载体膜上的金属锂转移到极片上,从而实现对极片的补锂。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补锂设备通常在负极片的两侧各设置有一层载体膜,压辊同时挤压负极片和其两侧的载体膜,实现双面同步补锂,但使得极片延展较大,从而影响电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补锂设备造成极片延展较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使得极片延展较小的补锂设备及极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补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片牵引机构,适于牵引极片本体(10)沿预设方向移动;第一补锂装置,包括第一牵引机构和第一转移辊组件,所述第一牵引机构适于牵引第一载体膜(91)移动,所述第一载体膜(91)位于所述极片本体(10)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载体膜(91)上靠近所述极片本体(10)的一侧粘附有第一锂箔,所述第一转移辊组件适于夹紧并辊压所述极片本体(10)和所述第一载体膜(91),以将所述第一锂箔转移至所述极片本体(10)的第一表面;第二补锂装置,沿所述预设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补锂装置的下游,所述第二补锂装置包括第二牵引机构和第二转移辊组件,所述第二牵引机构适于牵引第二载体膜(92)移动,所述第二载体膜(92)位于所述极片本体(10)的第二侧,所述第二载体膜(92)上靠近所述极片本体(10)的一侧粘附有第二锂箔,所述第二转移辊组件适于夹紧并辊压所述极片本体(10)和所述第二载体膜(92),以将所述第二锂箔转移至所述极片本体(10)的第二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锂装置还包括第一锂带放卷辊(11)和第一压延辊组件(31),所述第一锂带放卷辊(11)适于放出第一锂带(111),所述第一压延辊组件(31)适于夹紧并辊压所述第一锂带(111)和所述第一载体膜(91),以将所述第一锂带(111)压延成第一锂箔并粘附在所述第一载体膜(91)上;所述第二补锂装置还包括第二锂带放卷辊(12)和第二压延辊组件(32),所述第二锂带放卷辊(12)适于放出第二锂带(121),所述第二压延辊组件(32)适于夹紧并辊压所述第二锂带(121)和所述第二载体膜(92),以将所述第二锂带(121)压延成第二锂箔并粘附在所述第二载体膜(9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延辊组件(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压延辊(311)和第二压延辊(312),所述第一压延辊(311)适于与所述第一锂带(111)接触,所述第二压延辊(312)适于与所述第一载体膜(91)接触;所述第一补锂装置还包括第一涂覆机构(41),所述第一涂覆机构(41)与所述第一压延辊(311)相邻设置且适于向所述第一压延辊(311)上涂覆离型剂,以使所述第一锂带(111)远离所述第一载体膜(91)的一侧的离型力小于靠近所述第一载体膜(91)的一侧的离型力;所述第二压延辊组件(3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压延辊(321)和第四压延辊(322),所述第三压延辊(321)适于与所述第二锂带(121)接触,所述第四压延辊(322)适于与所述第二载体膜(92)接触;所述第二补锂装置还包括第二涂覆机构(42),所述第二涂覆机构(42)与所述第三压延辊(321)相邻设置且适于向所述第三压延辊(321)上涂覆离型剂,以使所述第二锂带(121)远离所述第二载体膜(92)的一侧的离型力小于靠近所述第二载体膜(92)的一侧的离型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锂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锂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延辅助辊组件,所述第一压延辅助辊组件包括第一压延辅助辊(211)和第二压延辅助辊(212),所述第一压延辅助辊(211)设置在所述第一压延辊(311)远离所述第一锂带(111)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压延辊(311)相抵接,所述第二压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明,和冲冲,张二勇,董国宇,高飞,张放南,杨红新,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