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47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包括上连接板、双曲线型耗能腹板、屈曲约束部分、下连接板;其中,双线曲型耗能腹板设置于两个屈曲约束部分之间,双线曲型耗能腹板上端与上连接板固定连接,双线曲型耗能腹板下端与下连接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双曲线型耗能腹板与屈曲约束部分结合,屈曲约束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对双曲线型耗能腹板起到约束作用,使双曲线耗能腹板充分发挥其剪切变形的耗能能力,使得阻尼器的性能得到提升;而且该阻尼器减少了耗能板的焊接进而减少了应力集中。了耗能板的焊接进而减少了应力集中。了耗能板的焊接进而减少了应力集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剪切型软钢阻尼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剪切型软钢阻尼器,特别涉及是涉及一种双曲线腹板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属于建筑消能减震


技术介绍

[0002]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使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传统建筑的抗震主要通过增大结构构件截面和强度,增加房屋结构抗侧刚度来满足抗震设防要求。而消能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某些部位装配耗能装置,通过耗能装置消耗振动能量,减小建筑结构的振动,保障结构的安全。消能减震技术减震机理明确、施工工艺简单,且逐渐趋于成熟,现已在建筑抗震中广泛应用。
[0003]软钢阻尼器通常采用低屈服强度、塑性变形能力强的软钢制成。软钢阻尼器的作用原理是利用软钢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滞回耗能提供等效阻尼力,从而达到消能减震效果。传统的剪切型软钢阻尼器仅仅是耗能腹板连接上下连接板,需要用到加劲肋导致耗能板焊接过多,容易发生应力集中和平面外屈曲破坏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剪切型软钢阻尼器,通过双曲线型耗能腹板与屈曲约束部分结合,构建了双曲线腹板剪切型软钢阻尼器。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包括上连接板1、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屈曲约束部分、下连接板6;其中,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设置于两个屈曲约束部分之间,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上端与上连接板1固定连接,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下端与下连接板6固定连接。
[0006]所述屈曲约束部分包括竖向钢板3、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其中,两个竖向钢板3的中间安装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二翼缘板5;第二翼缘板5的上下安装与第二翼缘板5呈平行布置的第一翼缘板4,竖向钢板3上端与上连接板1焊接,竖向钢板3下端与下连接板6焊接,竖向钢板3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顶紧接触。
[0007]所述竖向钢板3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相接触面的上、下端部设有倒角。
[0008]所述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呈U型,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左右两端的短边与竖向钢板3焊接。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双曲线型耗能腹板与屈曲约束部分结合,屈曲约束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对双曲线型耗能腹板起到约束作用,使双曲线耗能腹板充分发挥其剪切变形的耗能能力,使得阻尼器的性能得到提升;而且该阻尼器减少了耗能板的焊接进而减少了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3]图4为本技术的低屈服点软钢和上、下连接板组合示意图;
[0014]图5为本技术的屈曲约束部分示意图;
[0015]图中:1、上连接板,2、双曲线型耗能腹板,3、竖向钢板,4、第一翼缘板,5、第二翼缘板,6、下连接板,7、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本技术的内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围。
[0017]实施例1:如图1

5所示,一种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包括上连接板1、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屈曲约束部分、下连接板6;其中,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设置于两个屈曲约束部分之间,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上端与上连接板1固定连接,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下端与下连接板6固定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屈曲约束部分包括竖向钢板3、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其中,两个竖向钢板3的中间安装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二翼缘板5;第二翼缘板5的上下安装与第二翼缘板5呈平行布置的第一翼缘板4,竖向钢板3上端与上连接板1焊接,竖向钢板3下端与下连接板6焊接,竖向钢板3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顶紧接触。
[0019]进一步地,所述竖向钢板3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相接触端的上、下端部设有倒角,即直角处进行倒角处理;避免节点焊接,减少应力集中。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呈U型,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左右两端的短边与竖向钢板3焊接。
[002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屈曲约束部分,屈曲约束部分结构相同,每个屈曲约束部分包括两块竖向钢板3、两块第一翼缘板4、一块第二翼缘板5;两块呈平行布置的竖向钢板3上端与上连接板1焊接,竖向钢板3下端与下连接板6焊接;两块竖向钢板3的中间安装一块第二翼缘板5,第二翼缘板5的上下各设有一块第一翼缘板4;两块竖向钢板3、两块第一翼缘板4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顶紧接触,不进行焊接,减少焊接工序,避免焊接带来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能更好地保障其良好的变形性能,充分发挥耗能性能;第二翼缘板5上设有圆形螺栓孔7,两个屈曲约束部分中间的第二翼缘板5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呈U型且两平行的水平短边与竖向钢板3焊接;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上端与上连接板1焊接,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下端与下连接板6焊接;所述上连接板、下连接板通过螺栓与建筑结构的构件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翼缘板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第一翼缘板4可以选择上述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顶紧接触的方式,也可以选择第二翼缘板5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的连接方式,即螺栓连接。
[0022]应用上述技术方案,改善了传统软钢阻尼器在耗能腹板因焊接工艺不当而造成耗能腹板强度减弱的问题,减少了焊接结构引起的残余变形、焊接内应力、应力集中等问题,有效防止双曲线型耗能腹板平面外屈曲破坏,防止软钢阻尼器提前失效。
[0023]本技术工作机理如下:
[0024]在地震作用下,利用低屈服点钢材制作而成的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上连接板1与
下连接板6发生相互错动,以此带动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侧向移动,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主要承受剪力作用,并产生剪切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同时,为防止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在过大的剪切变形而导致平面外屈曲破坏,以及减少了焊接结构引起的残余变形、焊接内应力、应力集中等因素,本技术以竖向钢板3、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形成新型屈曲约束部分以约束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将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分块,使约束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具有多阶振型形式,很大程度有效提高了对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的约束作用,使双曲线耗能腹板2充分发挥其剪切变形的耗能能力,使得阻尼器的性能得到提升。
[002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板(1)、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屈曲约束部分、下连接板(6);其中,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设置于两个屈曲约束部分之间,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上端与上连接板(1)固定连接,双线曲型耗能腹板(2)下端与下连接板(6)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屈曲约束部分包括竖向钢板(3)、第一翼缘板(4)、第二翼缘板(5);其中,两个竖向钢板(3)的中间安装与双曲线型耗能腹板(2)通过螺栓连接的第二翼缘板(5);第二翼缘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铖聪白羽苏何先刘颖茵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