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减震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撞阻尼支座;该防撞阻尼支座顶板通过设置顶板、底板、第一连接板和若干耗能板,底板与顶板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固定于顶板,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朝底板的方向延伸,各耗能板实现顶板与底板的连接,安装时,将顶板固定于设备,底板承受碰撞或冲击时,耗能板产生塑性形变,进而吸收作用于底板产生的部分能量,减轻设备产生的振动,由于各耗能板靠近顶板的一侧与顶板之间形成第一空间,各耗能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底板之间形成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可进一步对底板受冲击过程产生的能量进一步吸收,有效提升防撞阻尼支座的减振效果。的减振效果。的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撞阻尼支座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撞阻尼支座。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两大强烈地震多发区的影响地区,是一个地震较为多发的国家,如何提高建筑、桥梁、水利等抗震性能是工程设计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为提升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通常会在建筑工程设置防撞阻尼支座,以减轻外界震动和冲击时,对建筑工程结构造成的损坏。
[0003]例如,公开号为CN103290942A的现有专利公开了一种金属耗能阻尼器,其主要结构包括上板、下板和固定于顶板底板之间的若干耗能板,虽然该金属耗能阻尼器通过将上板固定于设备的表面,在下板收到碰撞或冲击时,可通过下板和耗能板的形变吸收下板受到碰撞或冲击时产生的能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撞击对设备造成的伤害,但由于上下两端直接固定于上板和下板,导致下板和耗能板的形变时同样会对上板造成一定的冲击,进而降低耗能装置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防撞阻尼支座,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撞阻尼支座的减震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防撞阻尼支座,顶板;
[0006]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
[0007]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顶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朝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
[0008]若干耗能板,各所述耗能板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各所述耗能板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所述底板的两侧,各所述耗能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与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第一空间,各所述耗能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二空间。
[0009]可选地,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朝所述顶板的方向延伸,所述耗能板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两侧的第二连接板上。
[0010]可选地,还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固定于所述顶板上并朝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向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面贴合。
[0011]可选地,所述导向板开设有导向槽,所述耗能板的顶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
[0012]可选地,所述耗能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可拆卸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穿槽,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穿槽相对的卡槽,所述耗能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穿槽,所述耗能板的两端插设于所述卡槽并与所述卡槽卡接。
[0014]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拆装槽,所述拆装槽与所述穿槽连通,所述
拆装槽供于所述耗能板由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穿出所述第二连接板。
[0015]可选地,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并与所述耗能板的侧面相抵,以用于对所述耗能板限位。
[0016]可选地,所述耗能板的顶部和/或所述耗能板的底部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面贴合。
[0017]可选地,各所述耗能板的表面均开设有菱形吸能腔。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防撞阻尼支座有益效果包括:该防撞阻尼支座顶板通过设置顶板、底板、第一连接板和若干耗能板,底板与顶板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固定于顶板,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朝底板的方向延伸,各耗能板均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板,各耗能板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底板的两侧,实现顶板与底板的连接,安装时,将顶板固定于设备,底板承受碰撞或冲击时,耗能板产生塑性形变,进而吸收作用于底板产生的部分能量,减轻设备产生的振动,由于各耗能板靠近顶板的一侧与顶板之间形成第一空间,各耗能板靠近底板的一侧与底板之间形成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可进一步对底板受冲击过程产生的能量进一步吸收,可进一步减轻设备产生的振动,有效提升防撞阻尼支座的减振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阻尼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阻尼支座的正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阻尼支座的侧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阻尼支座隐藏顶板、第一连接板和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撞阻尼支座的底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5]10—顶板
ꢀꢀꢀꢀꢀꢀꢀꢀꢀꢀꢀꢀꢀꢀ
20—底板
ꢀꢀꢀꢀꢀꢀꢀꢀꢀꢀꢀꢀꢀ
30—第一连接板
[0026]31—穿槽
ꢀꢀꢀꢀꢀꢀꢀꢀꢀꢀꢀꢀꢀꢀ
40—耗能板
ꢀꢀꢀꢀꢀꢀꢀꢀꢀꢀꢀ
41—第一空间
[0027]42—第二空间
ꢀꢀꢀꢀꢀꢀꢀꢀꢀꢀ
43—限位部
ꢀꢀꢀꢀꢀꢀꢀꢀꢀꢀꢀ
44—菱形吸能腔
[0028]50—第二连接板
ꢀꢀꢀꢀꢀꢀꢀꢀ
51—卡槽
ꢀꢀꢀꢀꢀꢀꢀꢀꢀꢀꢀꢀꢀ
52—拆装槽
[0029]60—导向板
ꢀꢀꢀꢀꢀꢀꢀꢀꢀꢀꢀꢀ
61—导向槽
ꢀꢀꢀꢀꢀꢀꢀꢀꢀꢀꢀ
70—限位板
[0030]71—螺纹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撞阻尼支座,如图1~2所示,包括顶板10、底板20、第一连接板30和若干耗能板40,底板20与顶板10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板30的一端固定于顶板10上,第一连接板30的另一端朝底板20的方向延伸;各耗能板40间隔设置并均与第一连接板
30连接,各耗能板40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底板20的两侧,各耗能板40靠近顶板10的一侧与顶板10之间形成第一空间41,各耗能板40靠近底板20的一侧与底板20之间形成第二空间42。
[0033]具体地,该防撞阻尼支座通过设置顶板10、底板20、第一连接板30和若干耗能板40,底板20与顶板10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板30的一端固定于顶板10上,第一连接板30的另一端朝底板20的方向延伸,各耗能板40均间隔设置于第一连接板30,各耗能板40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底板20的两侧,实现顶板10与底板20的连接,安装时,将顶板10固定于设备,底板20承受碰撞或冲击时,耗能板40产生塑性形变,进而吸收作用于底板20产生的部分能量,减轻设备产生的振动,由于各耗能板40靠近顶板10的一侧与顶板10之间形成第一空间41,各耗能板40靠近底板20的一侧与底板20之间形成第二空间42,第一空间41和第二空间42可进一步对底板20受冲击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阻尼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顶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朝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若干耗能板,各所述耗能板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各所述耗能板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所述底板的两侧,各所述耗能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与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第一空间,各所述耗能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二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阻尼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朝所述顶板的方向延伸,所述耗能板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两侧的第二连接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阻尼支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固定于所述顶板上并朝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向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面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阻尼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开设有导向槽,所述耗能板的顶部滑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代方,严嘉林,王益知,王鑫,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安尔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