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9383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2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缓冲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缓冲垫结构包括一中间层、两个橡胶层以及两个表面层。中间层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两个橡胶层分别设置于中间层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上,且两个表面层分别设置于两个橡胶层上。其中每一橡胶层为一橡胶组成物所形成,且橡胶组成物包含一主橡胶、一溶剂、一导热碳材以及一发泡剂。借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缓冲垫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缓冲性。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缓冲性。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缓冲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垫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铜箔基板的热压成型的多层缓冲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铜箔基板在热压成型时,需要使用缓冲层来改善热传导性与加压的均匀性。现有的铜箔基板热压工艺多使用牛皮纸作为缓冲层,且为了达到所需的缓冲效果一次须使用多张牛皮纸,而牛皮纸的回复性有限导致通常只能使用1

2次,从而需经常更换以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如此一来,必然耗费多余的人力成本,且大量的消耗牛皮纸也代表需不断的砍伐树木,将造成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0003]因此,如何开发一种取代牛皮纸的缓冲材料,在耐用性增加的同时,也能保有良好的热传导性与加压均匀性,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缓冲垫结构,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均匀性且能重复使用多次。并且,提供此缓冲垫结构的制造方法。
[0005]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缓冲垫结构,用于一铜箔基板的热压成型,所述缓冲垫结构包括:一中间层、两个橡胶层以及两个表面层。所述中间层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所述两个橡胶层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表面上,且所述两个表面层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橡胶层上。其中,每一所述橡胶层为一橡胶组成物所形成,所述橡胶组成物包含一主橡胶、一溶剂、一导热碳材及一发泡剂。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橡胶的添加量为90至100重量份,所述溶剂的添加量为80至140重量份,所述导热碳材的添加量为3至8重量份,且所述发泡剂的添加量为0.1至5重量份。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橡胶为一液态硅橡胶,其分子量为30,000至100,000,所述溶剂为二甲苯,且所述导热碳材为碳黑。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垫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两个表面处理层,其中一个所述表面处理层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橡胶层与其中一个所述表面层之间,另外一个所述表面处理层设置于另外一个所述橡胶层与另外一个所述表面层之间。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表面处理层含有一硅烷类化合物。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为全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编织而成的一不织布层,且两个所述表面层各为全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编织而成的一平织布层。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2.2毫米至2.3毫米。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橡胶层的厚度为1毫米至1.3毫米。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垫结构的热传速率为11.5℃/min。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橡胶层于温度190℃与单位面积压力25kg/cm2的条件下的厚度变化率大于20%。
[0015]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缓冲垫结构的制造方法,所述缓冲垫结构用于一铜箔基板的热压成型,所述缓冲垫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中间层,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以及通过一橡胶层将一表面层结合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通过另一橡胶层将另一表面层结合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其中,所述橡胶层与所述另一橡胶层各为一橡胶组成物所形成,且所述橡胶组成物包含一主橡胶、一溶剂、一导热碳材及一发泡剂。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橡胶的添加量为90至100重量份,所述溶剂的添加量为80至140重量份,所述导热碳材的添加量为3至8重量份,且所述发泡剂的添加量为0.1至5重量份。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橡胶为一液态硅橡胶,其分子量为30,000至100,000,所述溶剂为二甲苯,且所述导热碳材为碳黑。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通过所述橡胶层将所述表面层结合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步骤包括:先形成一表面处理层于所述表面层上;通过所述表面处理层将所述橡胶层与所述表面层结合成一体;以及将所述橡胶层贴附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通过所述另一橡胶层将所述另一表面层结合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步骤包括:先形成另一表面处理层于所述另一表面层上;通过所述另一表面处理层将所述另一橡胶层与所述另一表面层结合成一体;以及将所述另一橡胶层贴附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上。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表面处理层于所述表面层上的步骤中,还包括:使用一硅烷类化合物处理所述表面层的一表面。在形成所述另一表面处理层于所述另一表面层上的步骤中,还包括:使用另一硅烷类化合物处理所述另一表面层的一表面。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为全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编织而成的一不织布层,且所述表面层与所述另一表面层各为全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编织而成的一平织布层。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2.2毫米至2.3毫米,且所述橡胶层与所述另一橡胶层的厚度为1毫米至1.3毫米。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垫结构的热传速率为11.5℃/min。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橡胶层与所述另一橡胶层于温度190℃与单位面积压力25kg/cm2的条件下的厚度变化率大于20%。
[0024]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缓冲垫结构,其能通过“包含中间层、两个橡胶层以及两个表面层的缓冲垫结构”以及“橡胶层由包含主橡胶、溶剂、导热碳材以及发泡剂的橡胶组成物所形成”的技术特征,以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与加压均匀性,且能够被重复使用多次。
[0025]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垫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缓冲垫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垫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29]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垫结构的缓冲性与复原率的测量基准。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有关“缓冲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专利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00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垫结构,用于一铜箔基板的热压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结构包括:一中间层,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两个橡胶层,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表面上;以及两个表面层,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橡胶层上;其中,每一所述橡胶层为一橡胶组成物所形成,所述橡胶组成物包含一主橡胶、一溶剂、一导热碳材及一发泡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橡胶的添加量为90至100重量份,所述溶剂的添加量为80至140重量份,所述导热碳材的添加量为3至8重量份,且所述发泡剂的添加量为0.1至5重量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橡胶为一液态硅橡胶,其分子量为30,000至100,000,所述溶剂为二甲苯,且所述导热碳材为碳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两个表面处理层,其中一个所述表面处理层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橡胶层与其中一个所述表面层之间,另外一个所述表面处理层设置于另外一个所述橡胶层与另外一个所述表面层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层含有一硅烷类化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为全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编织而成的一不织布层,且两个所述表面层各为全间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编织而成的一平织布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2.2毫米至2.3毫米。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层的厚度为1毫米至1.3毫米。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结构的热传速率为11.5℃/min。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层于温度190℃与单位面积压力25kg/cm2的条件下的厚度变化率大于20%。11.一种缓冲垫结构的制造方法,所述缓冲垫结构用于一铜箔基板的热压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中间层,其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以及通过一橡胶层将一表面层结合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并通过另一橡胶层将另一表面层结合于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其中,所述橡胶层与所述另一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德超曹俊哲颜世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