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风道结构包括:风道本体,风道本体具有主流道和卷吸流道,卷吸流道为至少一个,卷吸流道开设于风道本体上,卷吸流道的进口端与风道本体的外界连通设置,卷吸流道的出口端与主流道连通设置,其中,主流道内的气流流动时带动卷吸流道内的气流流动,以将风道本体的外部气流通过卷吸流道吸入主流道内。风道本体上开设有卷吸流道,卷吸流道的进口端与外界连通设置,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时,带动卷吸流道内的气流流动,以使外界的气流经卷吸流道进入主流道,进而提升空调的送风风量。同时,卷吸流道的设置,使风道具有多个进风口,优化了气流在风道内附壁的流动状态,实现风道降噪,改善风道送风音质。送风音质。送风音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通风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空调末端的风道增压减噪设计,用于增大循环风量,对提升空调设备能效、增强送风的覆盖范围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大部分空调风机风道系统,特别是离心风机系统、贯流风机系统,普遍存在送风音质差、风量小的问题,设计时无法用高转速,导致空调设备的能效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严重制约空调节能、舒适发展。
[0003]为了提升风量,现有技术通过增加风机个数以实现更大的风量,但是这种机械增压的方式除了增加大量成本外,也会相应增加设备噪音,性价比不高。
[0004]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空调风道系统风量小、噪音大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风道本体,风道本体具有主流道和卷吸流道,卷吸流道为至少一个,卷吸流道开设于风道本体上,卷吸流道的进口端与风道本体的外界连通设置,卷吸流道的出口端与主流道连通设置,其中,主流道内的气流流动时带动卷吸流道内的气流流动,以将风道本体的外部气流通过卷吸流道吸入主流道内。
[0007]进一步地,卷吸流道具有两个,两个卷吸流道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对称地分布在风道本体的周向上。
[0008]进一步地,主流道包括:第一流段和第二流段,卷吸流道设置于第一流段和第二流段的连接处,第一流段设有第一导风部,第一导风部延伸至第二流段内,第二流段设有第二导风部,第二导风部位于第一导风部的外侧,且第二导风部与第一导风部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卷吸流道。
[0009]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向内倾斜地设置,第二导风部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向外倾斜地设置,其中,第一导风部与第二导风部平行地设置。
[0010]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水平地设置,第二导风部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向外倾斜地设置,其中,第一导风部与第二导风部成夹角地设置。
[0011]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向内倾斜地设置,第二导风部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水平地设置,其中,第一导风部与第二导风部成夹角地设置。
[0012]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包括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渐扩段和第一导流段,第一渐扩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向外倾斜地设置,第一导流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水平地设置,第二导风部包括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渐扩段和第二导流段,第二渐扩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向外倾斜地设置,第二导流段
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水平地设置,其中,第一导流段伸入第二导流段内,且第一导流段与第二导流段平行地设置。
[0013]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包括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渐缩段和第三导流段,第一渐缩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向内倾斜地设置,第三导流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水平地设置,第二导风部包括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渐缩段和第四导流段,第二渐缩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向内倾斜的设置,第四导流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水平地设置,其中,第三导流段伸入第四导流段内,且第三导流段与第四导流段平行地设置。
[0014]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部包括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渐扩段和第五导流段,第三渐扩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向外倾斜地设置,第五导流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方向水平地设置,第二导风部包括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三渐缩段和第六导流段,第三渐缩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向内倾斜地设置,第六导流段沿主流道的气流流动反方向水平地设置,其中,第五导流段伸入第六导流段内,且第五导流段与第六导流段平行地设置。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结构,风道结构为上述的风道结构。
[0016]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风道本体上开设有卷吸流道,卷吸流道的进口端与外界连通设置,主流道的气流流动时,带动卷吸流道内的气流流动,以使外界的气流经卷吸流道进入主流道,进而提升空调的送风风量。同时,卷吸流道的设置,使风道具有多个进风口,优化了气流在风道内附壁的流动状态,实现风道降噪,改善风道送风音质。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的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风道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8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的气体流速仿真示意图;
[0026]图9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的气体轨迹仿真示意图;
[0027]图10示出了开设卷吸流道的风道结构的气体流速仿真示意图;
[0028]图11示出了开设卷吸流道的风道结构的气体轨迹仿真示意图。
[002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0]100、风道本体;
[0031]200、主流道;201、第一流段;202、第二流段;
[0032]300、卷吸流道;
[0033]400、第一导风部;401、第一渐扩段;402、第一导流段;403、第一渐缩段;404、第三导流段;405、第三渐扩段;406、第五导流段;
[0034]500、第二导风部;501、第二渐扩段;502、第二导流段;503、第二渐缩段;504、第四导流段;505、第三渐缩段;506、第六导流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37]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本体(100),所述风道本体(100)具有主流道(200)和卷吸流道(300),所述卷吸流道(300)为至少一个,所述卷吸流道(300)开设于所述风道本体(100)上,所述卷吸流道(300)的进口端与所述风道本体(100)的外界连通设置,所述卷吸流道(300)的出口端与所述主流道(200)连通设置,其中,所述主流道(200)内的气流流动时带动所述卷吸流道(300)内的气流流动,以将所述风道本体(100)的外部气流通过所述卷吸流道(300)吸入所述主流道(200)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吸流道(300)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卷吸流道(300)沿所述主流道(200)的气流流动方向对称地分布在所述风道本体(100)的周向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200)包括:第一流段(201)和第二流段(202),所述卷吸流道(300)设置于所述第一流段(201)和所述第二流段(20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流段(201)设有第一导风部(400),所述第一导风部(400)延伸至所述第二流段(202)内,所述第二流段(202)设有第二导风部(500),所述第二导风部(500)位于所述第一导风部(400)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导风部(500)与所述第一导风部(400)之间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所述卷吸流道(30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400)沿所述主流道(200)的气流流动方向向内倾斜地设置,所述第二导风部(500)沿所述主流道(200)的气流流动反方向向外倾斜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风部(400)与所述第二导风部(500)平行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400)沿所述主流道(200)的气流流动方向水平地设置,所述第二导风部(500)沿所述主流道(200)的气流流动反方向向外倾斜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风部(400)与所述第二导风部(500)成夹角地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400)沿所述主流道(200)的气流流动方向向内倾斜地设置,所述第二导风部(500)沿所述主流道(200)的气流流动反方向水平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导风部(400)与所述第二导风部(500)成夹角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400)包括沿所述主流道(200)的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渐扩段(4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峰,李木湖,何振健,林金煌,潘龙腾,陈姣,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