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线机构、用于配线的连接板及配线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900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1 0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理线机构、用于配线的连接板及配线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理线机构包括能够相互卡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在第一板体上设置有供线缆的接头通过的开口,在将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相互分离时,线缆及其接头能够穿过该开口;在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相互卡接时形成至少一个用于供线缆通过的穿出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理线机构的整体的占用空间非常小,在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理线机构设置在其他机构上时,无需再设置理线架,也不会增加配线架的原本占用空间,且理好的线缆整齐有序,易于定位和查找。易于定位和查找。易于定位和查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理线机构、用于配线的连接板及配线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网络接线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理线机构、用于配线的连接板及配线架。

技术介绍

[0002]网络在人们如今的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便于进行网络通信设备的统一管理和与光缆的连接,大多需要利用机柜,在机柜中统一将多根光缆分别与交换机连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转接的线缆(或跳线)的一端与交换机连接,一端与配线机构的网络接口连接。
[0003]由于机柜内网线数量众多,通常,配线架有12孔、24孔等多种规格,因而,一个配线架上往往需要连接12根或24根跳线,因而,为了便于进行线缆的管理,目前大多需要单独设置理线架,使其与配线架相互配合使用,由此便于进行线缆的整理。
[0004]但是,现有的理线架往往占用体积较大,通常来说,理线架的占据高度也需要1U,且在宽度和长度方向也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目前,虽然也有如授权公告号为209497556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所公开的理线架支架,但是其理线效果不理想,不能做到对每根跳线的清晰分隔,在进行故障排除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线缆的定位;而且理线支架仍会不可避免的增加了理线机构的占用空间;此外,线缆的位置不能完全固定,因而各根线缆易于蹿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理线机构。其并未增加原有的配线机构的占用空间和体积,且能对每根线缆都做到清晰整理和分隔,能快速进行线缆定位。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理线机构,其包括:第一板体,在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供线缆的接头通过的开口;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至少部分区域能与所述第一板体相互卡接,且在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互卡接时,供线缆的接头通过的开口关闭且形成至少一个用于供线缆通过的穿出孔,在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不卡接时,所述供线缆的接头通过的开口处于打开状态。本专利技术的理线机构通过设置能与第一板体相互分离和卡接的第二板体,在需要将线缆穿过理想机构时将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分离,在线体穿过后将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相互卡合,由此可快速实现穿线操作。本专利技术的理线机构的整体占用空间非常小,不会增加配线架的原本占用空间,且利用本专利技术的理线机构能对应于每根线缆都有一个穿出孔,因而,可快速进行故障线缆的定位和排除。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卡接片,所述卡接片能朝向靠近或远离穿过所述穿出孔的线缆的方向移动。因而,可通过将卡接片向靠近线缆的方向推动,而实现对已经理好的线缆的位置的固定,不会再在后续其他操作这个造成线缆的位置蹿动。
[0008]更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卡接片的调节腔,所述卡接片能在所述调节腔内移动。
[0009]更进一步的,还包括能与所述卡接片相互卡合的至少一个第一卡接突起,在所述卡接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能与所述第一卡接突起相配合的第一卡槽。因而,可根据不同的线缆的直径而调整卡接片与第一卡接突起的相对位置,确保对不同规格的线缆的固定。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腔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一卡接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
[0011]更进一步的,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突起,在所述卡接片的靠近穿出孔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槽一,在所述卡接片的远离所述穿出孔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槽二,所述限位突起能分别卡入所述限位槽一和限位槽二。因而,卡接片所处的位置能在限位突起的作用下被限定,从而,在需要将线缆穿过穿出孔时,卡接片不会妨碍线缆通过穿出孔;而当用于对直径较小的线缆进行卡接时,可确保卡接片不会从调节腔内脱落。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突起设置在所述调节腔的内侧壁。
[0013]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板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能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卡接的第一卡接头,所述第一卡接头上具有能与所述第一板体相互卡合的第二卡槽。因而,在第一卡接头与第二卡槽的配合下,便于将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的卡合。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接头的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设置有调节槽,所述第一卡接头能在所述调节槽内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方向移动。
[0015]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标签区,所述标签区用于对穿出孔的孔号进行标识,所述标签区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中部区域。将标签区设置于第二板体上,既方便进行孔号的识别,且充分利用了第二板体的结构空间,因而使得理线机构的整体结构紧凑。
[0016]更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板体上还设置有用于与第三机构连接的卡接部。
[0017]更进一步的,所述卡接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接突起,所述第二卡接突起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边缘设置,在所述第三机构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接突起相互配合的第三卡槽;至少一个卡扣,所述卡扣用于与第三机构的部分区域相互卡合。因而,在需要将理线机构与第三机构连接时,将第二卡接突起与第三卡槽卡合,通过将卡扣与第三机构卡合,由此可实现将理线机构与第三机构的快速连接。
[001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高一种用于配线的连接板,其包括主板体,还包括前述的理线机构,在所述主板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插接网线的网络接线口,所述连接板的高度为1U

2U。
[001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高度为1U,所述理线机构所占据的高度不超过0.5U。因而,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板,不会因为设置理线机构而增加任何的占用空间,由于理线机构的高度不超过0.5U,既未在高度方向增加了占用空间,且理好的线缆也不会增加配线架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002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配线架,其包括前述的用于配线的连接板,还包括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架体,还包括与所述架体可拆卸连接的盖体,在所述盖体盖合时,所述理线机构不设置在所述盖体和架体形成的腔体内。因而,经理好的线缆位于腔体外,在盖体的隔离下,确保线缆不会与配线架内的线体缠绕,且使得配线架的外部美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卡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第一板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第二板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卡接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限位突起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第四卡槽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0027]图7(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用于配线的连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7(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用于配线的连接板的一种使用场景示意图;
[0029]图7(c)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用于配线的连接板的又一种使用场景的示意图;
[0030]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在未设置盖体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体,在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供线缆的接头通过的开口;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至少部分区域能与所述第一板体相互卡接,且在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相互卡接时,供线缆的接头通过的开口关闭且形成至少一个用于供线缆通过的穿出孔,在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不卡接时,所述供线缆的接头通过的开口处于打开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接片,所述卡接片能朝向靠近或远离穿过所述穿出孔的线缆的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二者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卡接片的调节腔,所述卡接片能在所述调节腔内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与所述卡接片相互卡合的至少一个第一卡接突起,在所述卡接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能与所述第一卡接突起相配合的第一卡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腔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一卡接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突起,在所述卡接片的靠近穿出孔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槽一,在所述卡接片的远离所述穿出孔的一端设置有限位槽二,所述限位突起能分别卡入所述限位槽一和限位槽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突起设置在所述调节腔的内侧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理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板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能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卡接的第一卡接头,所述第一卡接头上具有能与所述第一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传宝王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凯普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