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除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8381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道除污器,包括外筒、过滤内筒、筒盖;所述外筒的下段设有一处内缩部,在外筒内缩部的下方形成出口通道;所述过滤内筒的侧壁设有滤孔,过滤内筒的下端承载于外筒的内缩部,且过滤内筒的下端敞口,并与出口通道直接相通;在过滤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环形的流体流动空间;所述筒盖连接在外筒的上端,筒盖包括进口通道,筒盖内连有分流件,所述分流件位于过滤内筒正上方且完全覆盖过滤内筒上端;所述分流件用于将进入进口通道的流体分流至过滤内筒与外筒之间的流体流动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降低了流体阻力,且能够方便用户清理累积的杂质。清理累积的杂质。清理累积的杂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道除污器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用的过滤设备,尤其是一种管道除污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用的管道除污器为Y型过滤器,如图1所示;这种Y型过滤器包括进口管a1、出口管a2、滤芯安装管a3,三者互连构成Y型;滤芯筒a4设置在滤芯安装管a3中,滤芯安装管a3用端盖a5密封;滤芯安装管a3的侧壁外拱,使得滤芯筒a4与滤芯安装管a3的侧壁之间具有狭小的水流通道a6;按图1中箭头方向,污水从进口管a1进入,然后经过滤芯筒a4的一端进入滤芯筒,再从滤芯筒a4侧壁的网孔进入滤芯筒与滤芯安装管侧壁之间的水流通道a6,再从滤芯筒a4的一侧流向出口管a2(部分水流可以直接从滤芯筒的一侧流向出口管);杂质留在滤芯筒内;
[0003]这种Y型过滤器存在以下一些缺点:
[0004]1)流体阻力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滤芯筒与滤芯安装管侧壁之间只有狭小的水流通道,另一方面是因为滤芯筒只有一侧朝向出口管,大部分水流需要从滤芯筒与滤芯安装管侧壁之间的狭小水流通道绕向滤芯筒朝向出口管的该侧;在循环管道中使用Y型过滤器,由于其流体阻力较大,会导致循环泵的耗电量增大;
[0005]2)滤芯筒内的杂质清理不便,需要打开端盖取出滤芯筒进行清理,或者直接更换新的滤芯筒;
[0006]现有的一些专利披露的管道过滤设备,大都采用了Y型过滤器,例如中国技术专利“一种多级过滤Y型过滤器”,申请号:201721508177.8、申请日:2017

11

06;“设有可更换网状过滤桶的Y型过滤器”,申请号:201020648434.X、申请日:2010

12

09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除污器,通过结构重新设计,改变内部流体通道有效降低了流体阻力,且能够方便用户清理累积的杂质。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除污器,包括外筒、过滤内筒、筒盖;
[0009]所述外筒的下段设有一处内缩部,在外筒内缩部的下方形成出口通道;所述过滤内筒的侧壁设有滤孔,过滤内筒的下端承载于外筒的内缩部,且过滤内筒的下端敞口,并与出口通道直接相通;在过滤内筒与外筒之间形成环形的流体流动空间;
[0010]所述筒盖连接在外筒的上端,筒盖包括进口通道,筒盖内连有分流件,所述分流件位于过滤内筒正上方且完全覆盖过滤内筒上端;所述分流件用于将进入进口通道的流体分流至过滤内筒与外筒之间的流体流动空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分流件为一个弧形内穹盖,通过筋条或筋板连接筒盖;弧形内穹盖的边缘与过滤内筒的上端相对,以将过滤内筒限制在外筒中。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内筒的侧壁设为倒锥筒状。
[0013]进一步地,所述管道除污器还包括反冲机构;所述反冲机构包括:反冲进口和反冲出口;所述反冲进口设置在外筒下段侧壁,与出口通道相通;所述反冲出口设置在外筒侧壁,与过滤内筒与外筒之间流体流动空间的底部相通。
[0014]进一步地,所述管道除污器还包括堵塞检测机构,所述堵塞检测机构包括:第一换位阀、第二换位阀、排气阀、压力表、四通;第一换位阀一端连接在筒盖侧壁并与进口通道相通,第二换位阀一端连接在外筒下段侧壁并与出口通道相通,第一换位阀的另一端和第二换位阀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四通的两个端口,四通的另两个端口分别连接压力表和排气阀。
[0015]进一步地,所述外筒的侧壁还设有检查口,所述检查口上连有堵盖。
[0016]进一步地,所述筒盖与外筒通过螺栓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内筒采用纵向与周向的细钢筋焊接成网格状侧壁,在网格状侧壁外周设置一圈不锈钢滤网。
[00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0019]1)相较于现有技术可降低流体阻力,在循环管道中应用时可降低循环泵的耗电量。
[0020]2)带有反冲功能,可以方便用户清理累积的杂质,减少拆开管道除污器进行人工清污的次数。
[0021]3)可以通过压差检测堵塞情况,方便用户适时启动反冲作业。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Y型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管道除污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5]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管道除污器,包括外筒1、过滤内筒2、筒盖3;
[0026]所述外筒1的下段设有一处内缩部101,在外筒1内缩部101的下方形成出口通道102;所述过滤内筒2的侧壁设有滤孔,过滤内筒2的下端承载于外筒1的内缩部101,且过滤内筒2的下端敞口,并与出口通道102直接相通;在过滤内筒2与外筒1之间形成环形的流体流动空间;
[0027]所述筒盖3连接在外筒1的上端,筒盖3包括进口通道301,筒盖3内连有分流件302,所述分流件302位于过滤内筒2正上方且完全覆盖过滤内筒2上端;所述分流件302用于将进入进口通道301的流体分流至过滤内筒2与外筒1之间的流体流动空间;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件302为一个弧形内穹盖,通过筋条或筋板连接筒盖3;弧形内穹盖的边缘与过滤内筒2的上端相对,以将过滤内筒2限制在外筒1中;弧形内穹盖可以起到多个作用,例如均分流体至过滤内筒2与外筒1之间的流体流动空间,覆盖过滤内筒2上端防止流体直接进入过滤内筒2中,将过滤内筒2限制在外筒1中;
[0029]当所述管道除污器在污水循环管道中使用时,污水从筒盖3的进口通道301进入,经过弧形内穹盖分流后,可以均匀地从360度各向进入过滤内筒2与外筒1之间的流体流动空间,再从过滤内筒2侧壁的滤孔进入过滤内筒2内,然后集中从过滤内筒2敞口的下端流向出口通道102;由于水流是从360度全方位同时经过过滤内筒2侧壁滤孔进入过滤内筒2内,且过滤内筒2与外筒1之间形成的环形流体流动空间比较大,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管道除污器的流体阻力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Y型过滤器明显降低;过滤内筒2敞口的下端与出口通道102直接相通,流体无需绕行,也起到了降低流体阻力的作用;
[0030]所述管道除污器直立使用时效果最佳,这时被阻挡于过滤内筒2侧壁外表的杂质由于重力作用,会自然沉降至过滤内筒2与外筒1之间的流体流动空间的底部,即便累积有一小段高度,但过滤内筒2的大部分侧壁依旧不受影响,能够保持良好的过滤作用;
[0031]作为本实施例的优化,过滤内筒2的侧壁设为倒锥筒状,这样可以使得过滤内筒2侧壁外表的杂质更容易掉落;
[0032]在经过较长时间使用后,过滤内筒2侧壁的滤孔不可避免的有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除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过滤内筒(2)、筒盖(3);所述外筒(1)的下段设有一处内缩部(101),在外筒(1)内缩部(101)的下方形成出口通道(102);所述过滤内筒(2)的侧壁设有滤孔,过滤内筒(2)的下端承载于外筒(1)的内缩部(101),且过滤内筒(2)的下端敞口,并与出口通道(102)直接相通;在过滤内筒(2)与外筒(1)之间形成环形的流体流动空间;所述筒盖(3)连接在外筒(1)的上端,筒盖(3)包括进口通道(301),筒盖(3)内连有分流件(302),所述分流件(302)位于过滤内筒(2)正上方且完全覆盖过滤内筒(2)上端;所述分流件(302)用于将进入进口通道(301)的流体分流至过滤内筒(2)与外筒(1)之间的流体流动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除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302)为一个弧形内穹盖,通过筋条或筋板连接筒盖(3);弧形内穹盖的边缘与过滤内筒(2)的上端相对,以将过滤内筒(2)限制在外筒(1)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除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内筒(2)的侧壁设为倒锥筒状。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管道除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冲机构;所述反冲机构包括:反冲进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铭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无双水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