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滑行机构的携带式信息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714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携带式信息终端,是具有滑行机构的携带式信息终端,其可在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达成稳定,可防止打开或关闭状态的途中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携带式信息终端1,包括:本体2,其设置有操作部(数字键212);及盖体3,其连接成可从重叠于本体2的操作部侧的状态沿操作部自由滑行。在本体2和盖体3的连接部设置赋势弹簧45,该赋势弹簧45在重叠本体2及盖体3的关闭状态下朝维持关闭状态的方向对盖体3赋予势能,且在盖体3从本体2滑行的打开的状态下朝维持打开状态的方向对盖体赋予势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二个框体(本体及盖体)设成可相对滑行的例如携带式电话机等的携带式信息终端。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携带式电话机,具有一种所谓折叠式的携带式电话机,其是以铰链折叠予以重叠的方式连接设置有显示部的盖体及设置有键入部的本体。另外,还有一种携带式电话机,其是沿本体长度方向设置导引槽,且于盖体设置卡合片,使该卡合片卡合导引槽而可沿导引槽自由移动,利用将盖体重叠于本体上且使卡合片卡合导引槽,以便让盖体可相对于本体自由滑行。在此种携带式电话机中,通过将本体放于掌上,并以拇指按压盖体,以使盖体相对于本体滑行,即可使盖体所覆盖的操作部露出(例如,名为“移动电话”的日本专利公开2003-110675)。但是,在具有上述滑行机构的携带式电话机中,在将盖体重叠于本体上的关闭状态和使盖体完全从本体滑行的打开状态的途中停止滑行时恐有不能转换功能之虞,所以使用者进行完全滑行的操作较为烦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携带式信息终端,是具有滑行机构的携带式信息终端,其可在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达成稳定,可防止打开或关闭状态的途中状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携带式信息终端(携带式电话机1),包括本体2,其设置有操作部(数字键212);及盖体3,其连接成可从重叠于本体2的操作部侧的状态沿操作部自由滑行;其特征在于在本体2和盖体3的连接部设置有赋势弹簧(扭力弹簧45),该赋势弹簧是在重叠本体2及盖体3的关闭状态下朝维持关闭状态的方向对盖体3赋予势能,且在盖体3从本体2滑行的打开的状态下朝维持打开状态的方向对盖体赋予势能。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使滑行式携带式信息终端在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达成稳定,可回避打开或关闭的途中状态。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以及特征在参考附图阅读下面的详细说明后更加清楚。要注意,附图仅作解释之用,并不用于本专利技术的特别限制。图1A~1C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的立体图。图2为显示图1的携带式电话机的本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显示图1的携带式电话机的侧面剖视图。图4为图3中的A-A线剖视图。图5为图3中的B-B线剖视图。图6为显示图1的携带式电话机的盖体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显示图1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后部横剖视图。图8为图7中的D-D线剖视图。图9为显示图1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剖视图。图10为显示图1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剖视图。图11为显示携带式电话机的本体与盖体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2为显示连接图11的本体与盖体的滑行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3A~13C为显示分别对应图1A~1C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形态的滑行单元的形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4为显示图1的携带式电话机的侧面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A~1C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携带式电话机1的立体图。携带式电话机1包括本体2,其上表面设置有数字键212;及盖体3,其上表面设置有LCD窗311及指示键351。本体2及盖体3连接成通过后述的滑行单元4可使盖体3相对本体2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携带式电话机1可形成盖体3重叠于本体2上用以遮蔽数字键212的图1A所示的隐藏状态(关闭状态)、或盖体3相对本体2沿前进方向移动以使数字键212露出的图1C所示状态(打开状态)。此外,图1B显示图1A和图1C的中间状态。图2为本体2的分解立体图。本体2是由前壳21、后壳22及电池盖23形成外观形状,并且如图3所示,在其内部收容有电池24、主基板25等。图3为携带式电话机1的侧面剖视图,图4为图3中的A-A线剖视图,图5为图3中的B-B线剖视图。另外,图3对应于图4及图5中的C-C剖面。前壳21和后壳22的前部及后部通过螺丝261、262与位于其间的主基板25予以接合,如图4所示。在主基板25上设置与用于后述FPC基板5(挠性印刷电路基板)的主基板侧连接器51(参照图9)连接的FPC连接器251(参照图2)。除此之外,还设置有振动马达252、主处理器、数字键212用传感器、主天线、副天线、记忆卡插槽255、调制解调器、储存器、电源IC、IF连接器、耳机连接器等。前壳21设置有数字键212及使后述的挠性印刷电路(FPC)基板5通过用的FPC插口211。在前壳21上表面上,如图3及图5所示,用于滑行单元4的基座41和导轨42由后述的使用螺丝263、264的螺丝紧固件安装。另外,在前壳21的FPC插口211后端部设置卡止部210。基座41后端部,如图9或图10所示,是邻近卡止部210夹在并固定于前壳21的本体之间。图6为盖体3的分解立体图。盖体3是由前壳31、后壳32、相机盖33及条轨盖34形成外观形状,在其内部收容副基板35、LCD36(液晶显示器)、框架37、相机单元381及立体声喇叭382等。在前壳31设置LCD窗311及指示键用孔312。LCD窗311是透明窗,其用于保护内建于盖体3的LCD36,同时可透视出LCD36的显示内容以便让使用者观看。指示键用孔312是使设于副基板35的指示键351露出,可让使用者按键操作。如图11所示,在后壳32设置用于使后述的FPC基板5用的副基板35侧连接器通过的连接器贯穿孔321。图7为显示携带式电话机1的侧面剖视图,图8为图7中的D-D线剖视图。此外,图7对应于图8的E-E剖面。前壳31和后壳32的前部,如图6和8所示,通过螺丝391与位于其间的副基板35予以接合。另外,前壳31和后壳32的后部通过螺丝392与位于其间的框架37予以接合。在后壳32下表面,如图7及图8所示,用于滑行单元4的条轨43由后述的使用螺丝393、394、395的螺丝紧固件安装。另外,安装在后壳32中的条轨43的后侧部分设置有卡合孔320(参照图14),其中后述的卡合片416、424向后突出。相机盖33安装于后壳32的前侧,用以隔离图6所示的相机单元381及立体声喇叭382。安装盖体3的相机盖33的部分,是较其它部分更加增厚的最厚部分30。此外,在相机盖33上,如图6、图9及图10所示,设置有使被摄体的光透过而到达相机单元381的相机用窗331。条轨盖34安装在后壳32上,并且,当携带式电话机1在打开状态时,条轨盖34用以覆盖条轨43露出于本体2前部的部分。副基板35设置有副处理器、照相机用电源IC、指示键351等。指示键351是从指示键用孔312露出于外侧,以便可由使用者按键操作。另外,在副基板35背面,FPC连接器352与后述的FPC基板5的副基板侧连接器52连接。LCD36是由框架37支撑。框架37被固定于后壳32上。相机单元381及立体声喇叭382,如图6所示,收容于前壳31及后壳32的前部。图9为从图1A的携带式电话机1侧面所见的剖视图,图10为从图1C的携带式电话机1侧面所见的剖视图。如图9及图10所示,本体2是形成为朝前方减薄的形状。盖体3是形成为朝前方而增厚的形状。盖体3的前端部进一步增厚,形成为可收容相机单元381及立体声喇叭382等装置的逐渐增厚的最厚部分30。如图9所示,最厚部分30即使在关闭状态仍位于本体2前方,并未重叠于本体2上。因此,即使将厚的装置收容于前端部,在关闭状态下携带式电话机1的厚度仍不会增加。如图9所示,在关闭状态下,本体2和盖体3的后端面均构成朝向前上方的倾斜面,而盖体3的后端部的剖面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携带式信息终端,包括:第一框体,其设置有操作部;及第二框体,其是连接成可从重叠于第一框体的操作部上的状态沿操作部自由滑行;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的连接部设置有赋势弹簧,该赋势弹簧在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重叠的关闭状态下沿着维持关闭状态的方向对第二框体赋予势能,且在第二框体从第一框体滑行的打开状态下沿着维持打开状态的方向对第二框体赋予势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鲤渊阳介相泽孝司中岛孝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卡西欧日立移动通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