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炉渣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罐体,其上设置有加料口和出料口;进料斗,设置于罐体内部并与加料口相连通,其中部设置有落料口;导热套,设置于落料口下方的罐体内;导热管,呈螺旋状设置于罐体与导热套之间的夹层内,其上端、下端设置的出水管、进水管均贯穿罐体侧壁;搅拌机构,设置于导热套内,并由罐体下方设置的驱动件驱动;上料通道,倾斜设置于罐体一侧,其下端设置于地面,上端与罐体上表面连接,且与加料口相对应;上料斗,可升降地设置于上料通道上,并由提升组件和翻转组件驱动,用于向罐体内加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炉渣搅拌粉碎充分、上料便捷等优点。上料便捷等优点。上料便捷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炉渣余热回收
,具体为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各种工业炉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炉渣,这些炉渣常伴随有大量的余热,有技术资料计算显示,该部分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量的17%以上,可见炉渣余热利用存在巨大潜能。炉渣余热的利用既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因此,炉渣的余热利用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003]现有的炉渣余热回收装置功能单一,搅拌粉碎炉渣的效果较差,罐体底部的角落位置容易堆积炉渣块,导致粉碎不充分,降低了罐体内炉渣的热传导效率,热量回收速度较慢,进而导致炉渣内的热量未被充分利用就被排出,热量浪费严重,直接对环境造成了热污染。另外,现有的炉渣余热回收装置存在上料不便捷、炉渣运输不稳的问题,容易导致高温炉渣容易漏撒,危害人身及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炉渣粉碎不充分导致热量回收效率低、炉渣上料不便捷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0007]罐体,其上设置有加料口和出料口;
[0008]进料斗,设置于所述罐体内部并与所述加料口相连通,其中部设置有落料口;
[0009]导热套,设置于所述落料口下方的罐体内;
[0010]导热管,呈螺旋状设置于所述罐体与导热套之间的夹层内,其上端、下端设置的出水管、进水管均贯穿罐体侧壁;
[0011]搅拌机构,设置于所述导热套内,并由罐体下方设置的驱动件驱动;
[0012]上料通道,倾斜设置于所述罐体一侧,其下端设置于地面,上端与罐体上表面连接,且与所述加料口相对应;
[0013]上料斗,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上料通道上,并由提升组件和翻转组件驱动,用于向罐体内加料;
[0014]当所述上料斗升至所述上料通道上端时,在所述翻转组件作用下,所述上料斗内的炉渣可倾倒至所述加料口内。
[0015]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搅拌机构包括:
[0016]搅拌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罐体底部,其搅拌轴贯穿所述罐体底面后与所述驱动件连接;
[0017]两个绞龙,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搅拌桨两侧,所述绞龙下端贯穿罐体底面后与所
述驱动件连接。
[0018]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
[0019]电机,设置于所述罐体下方,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搅拌轴贯穿罐体的一端连接;
[0020]第一齿轮,与贯穿所述罐体底面的搅拌轴下端连接;
[0021]两个第二齿轮,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两侧并与其相啮合,每个所述第二齿轮与对应的绞龙下端连接。
[0022]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料通道包括:
[0023]底板及其两侧平行设置的导向板,所述底板上端与所述加料口相连接,下端设置于地面;
[0024]所述上料斗两侧均设置有连接轴,每个所述连接轴滑动连接在对应的所述导向板上的导向槽中。
[0025]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提升组件包括:
[0026]液压缸,设置于任意一个所述导向板外侧,且位于所述导向槽下端;
[0027]连接块,设置于所述液压缸活塞杆端部,所述连接块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轴贯穿导向槽的端部转轴连接。
[0028]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翻转组件包括:
[0029]第三齿轮,固定连接在任意一个所述连接轴贯穿导向槽的一端;
[0030]齿条,与所述第三齿轮同侧设置并适配,且位于对应的所述导向板外侧上端;
[0031]当所述连接轴沿所述导向槽向上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三齿轮与齿条相啮合,并带动所述上料斗以所述连接轴为转轴翻转进行上料。
[0032]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料斗上表面设置有可开闭的挡板。
[0033]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0034]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罐体上设置有溢气阀,侧壁设置有压力表。
[0035]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3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利用上料通道将上料斗输送至加料口,使得高温炉渣能够便捷稳定地运输到罐体内,节省人力,便于对炉渣内的热量进行回收,并且导热套外侧螺旋设置的导热管内通有冷却水,炉渣散出的热量可转移至导热管中,并将冷却水加热,然后将热水排出进行再利用,热能得到充分利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稳定、热量回收效果好的优点,能够提高炉渣中的热量的利用率,节省能源,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值得推广。
[0037]罐体中搅拌机构的设置,可充分将罐体内部及底面的炉渣混合,并将其中的大块炉渣搅碎,同时释放热量,便于增加炉渣与导热套的接触面积,提高炉渣的冷却效率,而且导热管螺旋设置在导热套外圆周面,同样增加了导热管与导热套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热交换效果,便于对炉渣释放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0038]上料斗内盛放高温炉渣进行提升时,其上的挡板由于重力作用可自动关闭并与上料斗扣合,防止上料时炉渣掉落伤及人身、影响工作环境,并且利用液压缸驱动上料斗,运行稳定、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0]图1为本技术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1]图2为本技术图1所述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2]图3为本技术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上料通道结构示意图;
[0043]图4为本技术图3所述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4]图5为本技术所述上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0045]附图标记说明:
[0046]10、罐体,11、加料口,12、出料口,13、进料斗,131、落料口,14、导热套,15、导热管,151、进水管,152、出水管,21、搅拌桨,22、绞龙,30、驱动件,31、电机,32、第一齿轮,33、第二齿轮,40、上料通道,401、导向板,402、导向槽,403、底板,41、上料斗,411、挡板,42、连接轴,43、滚轮,51、液压缸,52、连接块,61、第三齿轮,62、齿条,70、溢气阀,71、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其上设置有加料口和出料口;进料斗,设置于所述罐体内部并与所述加料口相连通,其中部设置有落料口;导热套,设置于所述落料口下方的罐体内;导热管,呈螺旋状设置于所述罐体与导热套之间的夹层内,其上端、下端设置的出水管、进水管均贯穿罐体侧壁;搅拌机构,设置于所述导热套内,并由罐体下方设置的驱动件驱动;上料通道,倾斜设置于所述罐体一侧,其下端设置于地面,上端与罐体上表面连接,且与所述加料口相对应;上料斗,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上料通道上,并由提升组件和翻转组件驱动,用于向罐体内加料;当所述上料斗升至所述上料通道上端时,在所述翻转组件作用下,所述上料斗内的炉渣可倾倒至所述加料口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罐体底部,其搅拌轴贯穿所述罐体底面后与所述驱动件连接;两个绞龙,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搅拌桨两侧,所述绞龙下端贯穿罐体底面后与所述驱动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罐体下方,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搅拌轴贯穿罐体的一端连接;第一齿轮,与贯穿所述罐体底面的搅拌轴下端连接;两个第二齿轮,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两侧并与其相啮合,每个所述第二齿轮与对应的绞龙下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立强,郝柳,侯庆章,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市昌磊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