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6794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8
本申请涉及一种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结合地质雷达探测法,来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本申请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即无损的微动探测技术)结合地质雷达探测法,来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可以进一步提高人防通道探测的准确率。通道探测的准确率。通道探测的准确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人防工事
,尤其是涉及一种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全民的社会公益事业。人防通道——“防空洞”,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平战功能难以发挥,困扰人防事业的健康发展,存在极大的地面塌陷及导致地面沉降的可能性,会随时危及到地面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此类“防空洞”往往位于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应加大其治理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因此,开展早期人防工事整治,消除安全隐患,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0003]但是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关于如何对早期人防通道进行勘察的技术,无法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准确位置,因而无法为整治工作提供全面的基础数据,急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准确位置,为整治工作提供全面的基础数据,本申请提供一种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即无损的微动探测技术)结合地质雷达探测法,来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
[0006]专利技术人针对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充分研究了相应区域地球物理勘探的物性条件,结合既往所做的大量野外试验和工作经验,经比选,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即无损的微动探测技术)结合地质雷达探测法,来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可以进一步提高人防通道探测的准确率。此外,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利用大自然中赋存的能量、节能环保、便捷安全易推广;无需人工源,不受场地限制,野外作业简便,勘探周期短;尤其适用于地面障碍物覆盖区的构造勘探。另外,由于使用面波,不受浅层高速层屏蔽作用的影响,探测深度大,根据台阵观测半径大小,勘探深度可从地表至地下3000多米。
[0007]优选的,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进行探测时,通过对获得的频散曲线进行反演拟合,得到地下随深度变化的S波速度分布,也即获得地下某一深度范围的面波传播速度Vr值;(由于Vr值的大小与介质的物理特性有关)利用所述的Vr值的大小对岩土的物理性质做出评价,获得相应的地层界面和厚度,从而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
[0008]优选的,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进行探测时,天然源面波勘探测线垂直人防通道布置,每条测线长20米,点间距1米,即每条测线21个点,测线间距100米;和/或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法进行探测时,测线垂直人防通道布置,每条测线长20米,点间距0.5米,即每条测线41个点,测线间距20米。
[0009]通过以最少的工作量达到较好探测结果的原则布置物探测线,从而可以根据物探
技术要求及现场实际施工条件,大大节约探测成本。
[0010]优选的,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进行探测时,通过以下方式布设拾振器使得拾震器接收各个方向的天然场源的面波,且使得场源的面波自相关:一台拾震器位于圆心,其它各拾震器布设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
[0011]通过采用以上方法布设拾振器,从而便于接收各个方向的来波,且拾震器越多,勘探的精度越高。
[0012]优选的,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进行探测时,通过多次信号叠加来增强面波能量,同时采用主频为2Hz的低频检波器来接收信号。从而可以获取更丰富的低频信号,增加面波的勘探深度。
[0013]优选的,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法进行探测时,通过以下方法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对采集的雷达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对雷达图像上的定标点进行编辑设定,使得编号标定位置与所述雷达图像上的定标点相对应;对预处理后的数据分别进行数字化信号处理:包括滤波、反褶积、漂移去除和数据变换;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层处理,并计算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电磁波的传输速度;根据所述的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电磁波的传输速度对雷达图象中人防巷道的规模大小、形态进行判断。
[0014]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可以提高信噪比,使得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判断更加精确。
[0015]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采用电磁波波形、振幅大小及电磁波同相轴连续性的好坏来进行判断人防通道与围岩的接触情况。从而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快速确定人防通道与围岩的接触情况。
[0016]优选的,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法进行探测时,通过以下方法确定天线的中心频率f:f=150/X
·
εMHZ;其中,ε表示介质的介电常数,X表示空间分辨率(m);和/或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时窗W:W=1.3
·
2dmax/υ;其中,υ表示岩土的波速,dmax表示最大测试深度(m)。
[0017]通过采用上述方法确定天线的中心频率和时窗,使得获得的结果数据非常准确,进而可以提高地质雷达探测的精确度。
[0018]优选的,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法进行探测时,采用的天线中心频率为100M,采用的时窗间隔为200ns,采用的采样点数为1024,介质的介电常数为8~14,采用的扫描方式为连续点测。
[0019]经大量实践证明,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法进行探测时,通过采用上述条件,从而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探测数据,从而可以提高人防通道探测的准确度。
[0020]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采用钻探方式在已初步定位的人防通道上方开孔,并且按照40m/孔的孔间距进行布设,开孔尺寸为DN200mm;开孔确定硐室空间后,采用QV检测技术(如放入型号为E20C的高清无线潜望镜)对人防硐室内部进行摄像和量测。从而可以进一
步了解人防硐室的准确位置及现状,如硐室空间尺寸、是否坍塌、破损、积水、淤积等情况,另外,通过验证孔硐室剖面可以来计算人防通道内容积。
[0021]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即无损的微动探测技术)结合地质雷达探测法,来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可以进一步提高人防通道探测的准确率。此外,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利用大自然中赋存的能量、节能环保、便捷安全易推广;无需人工源,不受场地限制,野外作业简便,勘探周期短;尤其适用于地面障碍物覆盖区的构造勘探。另外,由于使用面波,不受浅层高速层屏蔽作用的影响,探测深度大,根据台阵观测半径大小,勘探深度可从地表至地下3000多米。
[0022]2.采用钻探方式在已初步定位的人防通道上方开孔,并且按照40m/孔的孔间距进行布设,开孔尺寸为DN200mm;开孔确定硐室空间后,采用QV检测技术(如放入型号为E20C的高清无线潜望镜)对人防硐室内部进行摄像和量测。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人防硐室的准确位置及现状,如硐室空间尺寸、是否坍塌、破损、积水、淤积等情况。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拾振器的布设方式示意图。
[0024]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法进行探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结合地质雷达探测法,来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进行探测时,通过对获得的频散曲线进行反演拟合,得到地下随深度变化的S波速度分布,也即获得地下某一深度范围的面波传播速度Vr值;利用所述的Vr值的大小对岩土的物理性质做出评价,获得相应的地层界面和厚度,从而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进行探测时,天然源面波勘探测线垂直人防通道布置,每条测线长20米,点间距1米,即每条测线21个点,测线间距100米;和/或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法进行探测时,测线垂直人防通道布置,每条测线长20米,点间距0.5米,即每条测线41个点,测线间距20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进行探测时,通过以下方式布设拾振器使得拾震器接收各个方向的天然场源的面波,且使得场源的面波自相关:一台拾震器位于圆心,其它各拾震器布设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进行探测时,通过多次信号叠加来增强面波能量,同时采用主频为2Hz的低频检波器来接收信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早期人防通道的物探勘察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法进行探测时,通过以下方法初步确定早期人防通道的位置与范围:对采集的雷达数据进行预处理: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锋李智华袁丽云张涛马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佛山地质工程勘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