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675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包括耳部微针电极、主机、充电宝、连接导线,所述主机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前侧中间内部位置处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耳部微针电极,所述耳部微针电极的左下侧外部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包括微针主体、导线、内注塑圆形小帽,该新型携带方便,能通过内部芯片利用蓝牙连接手机,可根据临床情况,调整参数进行精准调控,佩戴舒适,避免了塞耳入耳式,影响听力,同时适应于不同人耳以及耳部内部形状,该新型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开创口,降低了手术费用,避免感染,连接导线的微针主体在使用完毕后,可以抛弃进行更换。换。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

技术介绍

[0002]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是符合中西医不同理论的中医药国际化的典型代表。与传统迷走神经电刺激具有相似的疗效,且避免了传统迷走神经电刺激需手术、易感染、费用高、不良反应多等弊端。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通过对穴位

外周神经

脑网络

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在癫痫、抑郁症、失眠障碍、意识障碍等多种脑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随着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将有望在更多的脑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传统的迷走神经电刺激是需要手术切开颈部,暴露迷走神经,用电极缠绕在迷走神经上进行电刺激,手术需要全身麻醉,还有感染的风险,同时治疗费用高,本新型专利技术了一种悬挂式利用微针刺入穴位刺激迷走神经的设备,能够降低手术风险,降低手术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迷走神经电刺激是需要手术切开颈部,暴露迷走神经,用电极缠绕在迷走神经上进行电刺激,手术需要全身麻醉,还有感染的风险,同时治疗费用高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包括耳部微针电极、主机、充电宝、连接导线,所述主机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前侧中间内部位置处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耳部微针电极,所述耳部微针电极的左下侧外部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包括微针主体、导线、内注塑圆形小帽,所述导线的下侧末端位置处设置有内注塑圆形小帽,所述内注塑圆形小帽的上侧中间内部位置处设置有微针主体,所述壳体的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可旋转连接杆,所述可旋转连接杆的右上侧位置处设置有问号型钩状部,所述问号型钩状部的下侧位置处设置有控制柄,所述可旋转连接杆、控制柄、问号型钩状部以及壳体和充电宝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充电槽,所述主机通过连接控制柄内部电池进行供电。
[0005]优选的,所述壳体通过一体化连接方式和可旋转连接杆进行连接,所述可旋转连接杆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和问号型钩状部进行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主机的内侧位置处设置有蓝牙芯片,所述控制柄的后侧上方内部位置处设置有显示灯,所述显示灯的下侧位置处设置有开关。
[0007]优选的,所述耳部微针电极和主机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接口,所述控制柄的前侧上方内部位置处设置有充电电极口。
[0008]优选的,所述充电电极口和充电槽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充电USB插口,所述充电宝的上侧外部位置处设置有碳纤维盖。
[0009]优选的,所述碳纤维盖和充电宝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铰链,所述碳纤维盖能通过
铰链再充电宝的上侧进行转动。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1]1、通过问号型钩状部、控制柄、可旋转连接杆的模块化设置,携带方便,能通过内部芯片利用蓝牙连接手机,可根据临床情况,调整参数进行精准调控,佩戴舒适,避免了塞耳入耳式,影响听力,同时适应于不同人耳以及耳部内部形状,该新型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开创口,降低了手术费用,避免感染,连接导线的微针主体在使用完毕后,可以抛弃进行更换。
[0012]2、通过碳纤维盖以及充电宝的设置,在使用完毕后,可以将设备放置进充电槽内进行存储和随时充电,对设备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设备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设备后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耳部微针电极以及连接导线和主机进行连接后正面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微针主体区域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设备放置进充电宝内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耳部微针电极;2、主机;3、充电宝;4、连接导线;5、微针;6、导线;7、内注塑圆形小帽;8、壳体;9、问号型钩状部;10、控制柄;11、充电电极口;12、接口;13、充电USB插口;14、可旋转连接杆;15、碳纤维盖;16、显示灯;17、开关;18、充电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包括耳部微针电极1、主机2、充电宝3、连接导线4,主机2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壳体8,壳体8的前侧中间内部位置处设置有接口12,接口12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耳部微针电极1,耳部微针电极1的左下侧外部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导线4,连接导线4包括微针主体5、导线6、内注塑圆形小帽7,导线6的下侧末端位置处设置有内注塑圆形小帽7,内注塑圆形小帽7的上侧中间内部位置处设置有微针主体5,壳体8的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可旋转连接杆14,可旋转连接杆14的右上侧位置处设置有问号型钩状部9,问号型钩状部9的下侧位置处设置有控制柄10,可旋转连接杆14、控制柄10、问号型钩状部9以及壳体8和充电宝3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充电槽18,主机2通过连接控制柄10内部电池进行供电,壳体8通过一体化连接方式和可旋转连接杆14进行连接,可旋转连接杆14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和问号型钩状部9进行连接,主机2的内侧位置处设置有蓝牙芯片,控制柄10的后侧上方内部位置处设置有显示灯16,显示灯16的下侧位置处设置有开关17,耳部微针电极1和主机2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接口12,控制柄10
的前侧上方内部位置处设置有充电电极口11,在使用前,使用者可以将该设备放置进充电宝3的充电槽18内,利用充电USB插口13和控制柄10上充电电极口11的触点连接,给设备内部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显示灯16会变色进行提示,在充电完毕后,使用者可以取出设备,将耳部微针电极1利用接口12和主机2进行连接,随后将设备利用问号型钩状部9悬挂到耳部,利用导线6下侧末端的微针主体5刺入进耳部穴位中,按压控制柄10后侧外部的开关17,通过电流发出脉冲波,从而刺激刺入穴位中的迷走神经达到治疗效果,本新型的各部件采用模块化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可以随时进行更换,该设备内芯片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进行连接,方便使用者根据临床需求,在手机页面上进行刺激参数的调控。
[0021]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充电电极口11和充电槽18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充电USB插口13,充电宝3的上侧外部位置处设置有碳纤维盖15,碳纤维盖15和充电宝3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铰链,碳纤维盖15能通过铰链再充电宝3的上侧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包括耳部微针电极(1)、主机(2)、充电宝(3)、连接导线(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2)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壳体(8),所述壳体(8)的前侧中间内部位置处设置有接口(12),所述接口(12)的外侧位置处设置有耳部微针电极(1),所述耳部微针电极(1)的左下侧外部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导线(4),所述连接导线(4)包括微针主体(5)、导线(6)、内注塑圆形小帽(7),所述导线(6)的下侧末端位置处设置有内注塑圆形小帽(7),所述内注塑圆形小帽(7)的上侧中间内部位置处设置有微针主体(5),所述壳体(8)的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可旋转连接杆(14),所述可旋转连接杆(14)的右上侧位置处设置有问号型钩状部(9),所述问号型钩状部(9)的下侧位置处设置有控制柄(10),所述可旋转连接杆(14)、控制柄(10)、问号型钩状部(9)以及壳体(8)和充电宝(3)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充电槽(18),所述主机(2)通过连接控制柄(10)内部电池进行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充电可调控微针耳迷走神经刺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文奇王梦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卓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