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655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包括了以下过程:确定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边界和时间范围,并对计算边界内的碳排放源进行追踪;选取碳排放因子,量化各项目碳排放量;汇总各项目碳排放量,计算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量;分析各项目碳排放量,选取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对单个项目进行评估。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在对单个项目碳排放量计算的基础上实现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碳排放信息;创新性地提出了单位产值碳排放量作为企业对单个项目进行评估的功能参数,以帮助企业评估项目的碳排放成本,对比不同项目之间碳排放的差异性,分析项目的碳减排空间,助力企业实现低碳目标。标。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碳排放计算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的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碳排放计算对于推进地区和行业减碳、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对气候变化等至关重要。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前端,也是工程建设行业减碳的源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工程勘察行业也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推动工程勘察企业的减碳,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0003]我国已经印发了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为发电、电网、钢铁生产等行业提供了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但是,个别行业活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还存在盲区,仍需要更多新方法进行有益的补充,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2110952292.9的专利专利技术了一种国内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期间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2210852274.8的专利提出了一种基于建筑建造阶段中建造设备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系统。
[0004]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相互独立且生产过程复杂的勘察项目组成,现有的企业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一个企业经营的不同勘察项目,由于地形地质不同、操作施工人员的技术差异等因素,其碳排放量往往差别较大,不同勘察项目碳排放量的计算及评估,有利于企业综合衡量项目的碳排放成本。
[0005]建立一种适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的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形成统一的量化模型,不仅对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资产的管理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其它企业碳排放计算及其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根据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的生产特点,建立一种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在对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碳排放特点,提出了一种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具体的步骤如下:
[0008]步骤1:确定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边界和时间范围,并对边界内的碳排放源进行追踪;
[0009]步骤2:选取碳排放因子,量化各项目碳排放量;
[0010]步骤3:汇总各项目的碳排放量,计算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量;
[0011]步骤4:分析各项目的碳排放量,选取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对单个项目进行评估。
[0012]所述步骤1具体为,以企业法人或视同法人的独立单位为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
放的计算边界,根据实际需要选取月、季度或年为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的时间范围。为了对碳排放源进行更精确的追踪,细化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边界为:单个项目碳排放和办公室碳排放,其中单个项目碳排放是项目从准备到结束碳排放的总和,办公室碳排放是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辅助项目实施而产生碳排放的总和,这部分碳排放独立于项目之外,因此单独进行计算。
[0013]对单个项目碳排放源的追踪包括:机械设备进场碳排放、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其他机械设备碳排放、送样碳排放、施工现场管理碳排放和植被破坏碳排放;对办公室碳排放源的追踪包括:空调用能碳排放、照明及其他用电设备碳排放
[0014]其中机械设备进场碳排放是运输机械设备到施工现场过程而产生的碳排放,它与运输距离、运输方式以及运输机械设备的重量有关。
[0015]其中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是工程钻机在施工钻探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它不仅与工程钻机的功率有关,还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
[0016]其中其他机械设备碳排放是在项目勘察中使用到其他机械设备产生的碳排放。
[0017]其中送样碳排放是运输实验样品到实验室的过程而产生的碳排放,它与运输距离、运输方式以及样品的重量是有关的。
[0018]其中施工现场管理碳排放是现场人员交通和住宿产生的碳排放。
[0019]其中植被破坏碳排放是由于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周边植被产生影响,造成植被固碳量的减少,这部分损失的碳排放量为植被破坏碳排放量。
[0020]所述步骤2具体为:选取碳排放因子,量化各项目碳排放量。选取的碳排放因子主要来源于国家标准、权威研究机构、文献和国家统计年鉴。
[0021]单个项目碳排放量的量化:Q
x
=Q1+Q2+Q3+Q4+Q5+Q6[0022]式中:Q
x
为工程地质勘察企业某项目的碳排放量,Q1为某项目的机械设备进场碳排放量,Q2为某项目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量,Q3为某项目其他机械设备碳排放量,Q4为某项目送样碳排放量,Q5为某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碳排放量, Q6为某项目植被破坏碳排放量。
[0023]机械设备进场碳排放的量化:
[0024]式中,Q1为某项目机械设备进厂碳排放量,n1为机械设备的种类,n2为运输机械设备的方式,M
i,j
为机械设备的重量,D
i,j
为机械设备进场的运输距离, F
i,j
为运输机械设备单位质量单位距离的碳排放因子。
[0025]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的量化:
[0026]式中,Q2为某项目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量,n3为施工现场投入的施工钻机数量,d
b
为每台钻机能源的消耗量,f
b
为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0027]其他机械设备碳排放的量化
[0028]式中:Q3为某项目其他机械设备碳排放量,n4为其他机械设备消耗能源种类,EF
k
为其他机械设备能源消耗总量,AD
k
为其他机械设备消耗能源碳排放因子。
[0029]送样碳排放的量化
[0030]式中:Q4为某项目送样碳排放量,n5为样品的种类,n
v
为样品中的个数, m
v
为样品的均值重量,D
v
为使用某种运输方式的送样运输距离,F
v
为使用某种运输方式的单位质量单位距离碳排放因子。
[0031]施工现场管理碳排放的量化
[0032]式中:Q5为施工现场管理碳排放量,Q
51
为某项目现场人员交通碳排放量, Q
52
为现场人员住宿碳排放量,S为现场人员交通出行的能源消耗量,E能源的碳排放因子,n6为住宿人员的人数,Z
c
为人员住宿的天数,G为人均住宿一天碳排放。
[0033]植被破坏碳排放的量化:
[0034]式中:Q6为某项目植被破坏碳排放量,n7为植栽方式数,A
u
为植被破坏的面积,f
u
为植被单位土地面积40年CO2的固定量。
[0035]办公室碳排放量化:Q
f
=Q7+Q8[0036]式中:Q
f
为工程地质勘察企业在计算时间范围内的办公室碳排放量,Q7为空调用能碳排放量,Q8为照明及其他用电设备碳排放量。
[0037]空调用能碳排放的量化Q7=A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边界和时间范围,并对边界内的碳排放源进行追踪;步骤2:选取碳排放因子,量化各项目碳排放量;步骤3:汇总各项目的碳排放量,计算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量;步骤4:分析各项目的碳排放量,选取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对单个项目进行评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为:以企业法人或视同法人的独立单位为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边界,根据实际需要选取月、季度或年为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的时间范围;为了对碳排放源进行更精确的追踪,细化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边界和目标范围为:单个项目碳排放和办公室碳排放,其中单个项目碳排放源包括机械设备进场碳排放、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其他机械设备碳排放、送样碳排放、施工现场管理碳排放和植被破坏碳排放;办公室碳排放源包括空调用能碳排放、照明及其他用电设备碳排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地质勘察企业碳排放计算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为:3

1单个项目碳排放量的量化:Q
x
=Q1+Q2+Q3+Q4+Q5+Q6式中:Q
x
为工程地质勘察企业某项目的碳排放量,Q1为某项目的机械设备进场碳排放量,Q2为某项目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量,Q3为某项目其他机械设备碳排放量,Q4为某项目送样碳排放量,Q5为某项目施工现场管理碳排放量,Q6为某项目植被破坏碳排放量;其中,机械设备进场碳排放的量化:式中,Q1为某项目机械设备进厂碳排放量,n1为机械设备的种类,n2为运输机械设备的方式,M
i,j
为机械设备的重量,D
i,j
为机械设备进场的运输距离,F
i,j
为运输机械设备单位质量单位距离的碳排放因子;其中,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的量化:式中,Q2为某项目工程钻机施工碳排放量,n3为施工现场投入的施工钻机数量,d
b
为每台钻机能源的消耗量,f
b
为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其中,其他施工机械设备碳排放的量化式中:Q3为某项目其他机械设备碳排放量,n4为其他机械设备消耗能源种类,EF
k
为其他机械设备能源消耗总量,AD
k
为其他机械设备消耗能源碳排放因子;
其中,送样碳排放的量化式中:Q4为某项目送样碳排放量,n5为样品的种类,n
v
为样品的个数,m
v
为样品的均值重量,D
v
为使用某种运输方式的送样运输距离,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明娟曹雨婷张吉兴焦体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