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648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包括电源电路、升压保护电路、485串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MCU主控电路及指示灯电路,所述升压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及485串口电路电性连接,所述MCU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485串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及指示灯电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设置电源电路及升压保护电路来增强抗干扰能力,提升电路的工作稳定性,具备高能冲击保护,并且通过MCU主控电路分别控制485串口电路及网络接口电路进行不同串口数据网络信息的传递,功能多样化,适合工业环境应用。适合工业环境应用。适合工业环境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通信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工业领域,串口接口由于其简单,便于运用,在个人计算机和电力自动化通信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串口的也有不足之处:其通信速度慢,传输距离短,无法满足数据长距离传输的要求,而现如今利用各种网络进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已经很普遍,特别是以太网,网络传输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于使用等优点。经检索,专利申请号为CN202122154497.0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串口转换网络传输装置,通过设置带有多个转换通信接口的装置,其虽然能够实现不同串口数据网络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数据交互能力,但是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抗干扰能力较差,不具备高能冲击保护,如:防雷、放电保护等,难以适合工业环境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通过增加设置电源电路及升压保护电路来增强抗干扰能力,提升电路的工作稳定性,具备高能冲击保护,并且通过MCU主控电路分别控制485串口电路及网络接口电路进行不同串口数据网络信息的传递,功能多样化,适合工业环境应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包括电源电路、升压保护电路、485串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MCU主控电路及指示灯电路,所述升压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及485串口电路电性连接,所述MCU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485串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及指示灯电路电性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MCU主控电路包括单片机芯片U4、接口J2、接口J4、电阻R16、电阻R1及电容C17,所述接口J2、接口J4、电阻R16、电阻R1及电容C17均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4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接口J1、电源管理芯片U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7、电容C6、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及二极管D2,所述电源接口J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7、电容C6、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及二极管D2均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升压保护电路包括升压转换芯片U5、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容C32、电容C33、二极管D1及电感L3,所述电感L2、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容C32、电容C33、二极管D1及电感L3均与所述升压转换芯片U5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485串口电路包括485芯片U6、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接口P2、接口P3、压敏电阻RT1、压敏电阻RT2、TVS管V1、TVS管V2、TVS管V3、放电管V4及放电管V5,所述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接口P3、压敏电阻RT1、压敏电阻RT2、TVS管V1、TVS管V2、TVS管V3均与所述485芯片U6连接,所述电阻R39分别与电阻R35及二
极管D1连接,所述压敏电阻RT1、压敏电阻RT2、放电管V4及放电管V5均与所述接口P2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网络接口电路包括以太网芯片U3、网络接口P1、晶振X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20、电阻R21、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及电容C26,所述网络接口P1、晶振X1、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20、电阻R21、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5及电容C26均与所述以太网芯片U3连接,所述以太网芯片U3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4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指示灯电路包括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2、电阻R6及电阻R7,所述电阻R6及电阻R7分别与所述指示灯LED1及指示灯LED2连接,所述指示灯LED1及指示灯LED2均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4连接。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串口转网络电路中的升压保护电路分别与电源电路及485串口电路电性连接,MCU主控电路分别与电源电路、485串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及指示灯电路电性连接,通过增加设置电源电路及升压保护电路来增强抗干扰能力,不仅为电路提供稳定供电电源,提升电路的工作稳定性,还能防止瞬时高压冲击,包括16kV空气放电、12kV接触放电和4kV快速瞬态突发保护,具备高能冲击保护,如:防雷、空气放电保护、接触放电保护等等,并且通过MCU主控电路分别控制485串口电路及网络接口电路进行不同串口数据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快,运算能力强,功能多样化,适合工业环境应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中MCU主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中电源电路及升压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中485串口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7]图5为本技术中网络接口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8]图6为本技术中指示灯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0019]图中,1

电源电路、2

升压保护电路、3

485串口电路、4

网络接口电路、5

MCU主控电路、6

指示灯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路、升压保护电路、485串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MCU主控电路及指示灯电路,所述升压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及485串口电路电性连接,所述MCU主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路、485串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及指示灯电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MCU主控电路包括单片机芯片U4、接口J2、接口J4、电阻R16、电阻R1及电容C17,所述接口J2、接口J4、电阻R16、电阻R1及电容C17均与所述单片机芯片U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源接口J1、电源管理芯片U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7、电容C6、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及二极管D2,所述电源接口J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7、电容C6、电感L1、电感L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及二极管D2均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U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保护电路包括升压转换芯片U5、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容C32、电容C33、二极管D1及电感L3,所述电感L2、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容C32、电容C33、二极管D1及电感L3均与所述升压转换芯片U5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的串口转网络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485串口电路包括485芯片U6、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电阻R39、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抛腾纪泽江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泥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