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2552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包括沿竖向设置且同轴的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内预埋有预埋管,预埋管上端的位置高度低于第二预留孔的上端,第二预留孔内设有灌浆层,灌浆层包括设于预埋管外壁和第二预留孔内壁之间的固定部以及设于预埋管上端和第二预留孔上端之间的找坡部,找坡部内壁呈圆台状且上端为大径端;找坡部内壁固定有隔离层,隔离层包括滤板以及平铺在滤板上的无纺布,滤板中部开设有供水槽安装的安装孔,无纺布填充水槽和找坡部内壁之间的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水槽地漏防水构造施工方法。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解决地面的积水可能会通过砖层的缝隙渗入砂浆内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了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厨房成品网框水槽施工时,通常在楼板1上预留排水孔,并在楼板1上砌筑砖层3形成地面,砖层3中部留出用于安装成品水槽2的预留孔,将购置的成品水槽2插入排水孔内和排水孔连通后,在预留孔内回填砂浆形成填充层4,通过填充层4固定成品水槽2,并封闭成品水槽2四周的缝隙,然后在砖层3以及填充层4上端浇筑混凝土层5形成厨房地面,后续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混凝土层5上端粘接地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地面的积水可能会通过混凝土层5和成品水槽2之间的缝隙渗入到填充层4内,在填充层4内形成积水,增加渗漏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地面的积水可能会通过混凝土层和成品水槽之间的缝隙渗入到填充层内,在填充层内形成积水,增加渗漏风险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包括沿竖向设置且同轴的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第一预留孔位于第二预留孔的上方,且第一预留孔的内径大于第二预留孔的内径,第二预留孔内预埋有预埋管,预埋管上端的位置高度低于第二预留孔的上端,第二预留孔内设有灌浆层,灌浆层包括设于预埋管外壁和第二预留孔内壁之间的固定部以及设于预埋管上端和第二预留孔上端之间的找坡部,找坡部内壁呈圆台状且上端为大径端;还包括防水层,防水层下端位于预埋管内壁,防水层上端经过找坡部内壁、第一预留孔内壁后平铺在第一预留孔上端的地面上;找坡部内壁设有隔离层,隔离层包括滤板以及平铺在滤板上的无纺布,滤板中部开设有供水槽安装的安装孔,无纺布用于填充水槽和找坡部内壁之间的空间;第一预留孔内壁浇筑有用于固定水槽的填充层,填充层上端、第一预留孔上端的地面均浇筑有混凝土层。
[000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7]1、通过灌浆层将预埋管固定在第二预留孔内,灌浆层上设有找坡部,便于积水流动到预埋管内排出。通过防水层的设置,减少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周向渗入到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内的水,而防水层下端延伸至预埋管的内壁,对预埋管上端有密封防水作用,减少水从预埋管和灌浆层之间的缝隙渗入到灌浆层内的风险。
[0008]2、预埋管内壁和水槽外壁不接触,而通过隔离层连接,则通过填充在水槽和第一预留孔内壁之间的填充层渗入的水可以通过隔离层向下进入到预埋管内排出,而不会留存在填充层内形成积水。且通过隔离层的设置,在浇筑填充层时,也可以避免填充物进入到预埋管内堵塞预埋管。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0]水槽地漏防水构造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楼板上开设第二预留孔,对楼板表面进行杂物清理,清理第二预留孔内壁;
[0012]S2、在第二预留孔周向砌筑砖层,砖层围绕形成第一预留孔,砖层上端形成地面,对第一预留孔内壁抹灰处理;
[0013]S3、在第二预留孔内安装预埋管,并灌注细石混凝土或无收缩高强度灌浆料形成灌浆层;
[0014]S4、粘接涤纶防水布形成防水层,涤纶防水布下端粘接在预埋管内壁,涤纶防水布依次粘接通过找坡层内壁、第一预留孔内壁后平铺在砖层上端;
[0015]S5、在购置的成品水槽侧壁固定滤板,并在滤板上端粘接无纺布形成隔离层,将成品水槽放置入第一预留孔内,成品水槽的下端插入预埋管内,第二止水条侧壁和找坡层内壁相抵;
[0016]S6、在第一预留孔内浇筑砂浆形成填充层,砂浆浇筑至和砖层上端平齐;
[0017]S7、在砖层上端的地面浇筑混凝土层,混凝土层内侧和成品水槽外壁相抵,混凝土层凝固后,在混凝土层上方涂刷防水涂料。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隔离层的整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1]在图中:1、楼板;2、水槽;3、砖层;4、填充层;5、混凝土层;6、防水涂料;7、防水层;8、灌浆层;9、隔离层;10、预埋管;11、钢丝网;12、安装孔;13、第二止水条;14、第一止水条;15、限位环;16、无纺布;17、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2所示,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包括沿竖向设置且同轴的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实际设计过程中,第二预留孔开设在楼板1上,第一预留孔由砌筑在楼板1上的砖层3围绕形成,第一预留孔位于第二预留孔的上方,且第一预留孔的内径大于第二预留孔的内径。
[0024]第二预留孔内预埋有预埋管10,预埋管1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大径部、变径部以及小径部,变径部呈圆台状,变径部上端为大径端且和大径部连通,变径部下端为小径端且和小径部连通。预埋管10上端的位置高度低于第二预留孔的上端,第二预留孔内设有灌浆层8,灌浆层8包括设于预埋管10外壁和第二预留孔内壁之间的固定部以及设于预埋管10上端和第二预留孔上端之间的找坡部,找坡部内壁呈圆台状且上端为大径端,通过找坡部的设置,进入第二预留孔内的水可以沿着找坡部流入到预埋管10内。实际设计过程中,灌浆层8由灌注在第二预留孔内的细石混凝土或无收缩高强度灌浆料形成。
[0025]预埋管10内粘接有防水层7,具体的,防水层7选用涤纶防水布,防水层7下端粘接在预埋管10内壁,防水层7上端经过找坡部内壁、第一预留孔内壁后平铺在第一预留孔上端的地面上,即防水层7上端粘接在砖层3形成的地面上,通过防水层7的设置,减少第一预留
孔、第二预留孔周向渗入到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内的水,而防水层7下端延伸至预埋管10的内壁,对预埋管10上端有密封防水作用,减少水从预埋管10和灌浆层8之间的缝隙渗入到灌浆层8内的风险。
[0026]找坡部内壁固定有隔离层9,结合图3所示,隔离层9包括滤板17、平铺在滤板17上的无纺布16以及固定在滤板17端部的第二止水条13,第二止水条13呈环形,滤板17中部开设有供水槽2安装的安装孔12,无纺布16用于填充水槽2和找坡部内壁之间的空间,而通过第二止水条13的设置,第二止水条13和找坡部内壁粘接,则无纺布16填充水槽2和第二止水条13之间的空间。无纺布16设有多层且层层固定在滤板17上端。预埋管10上端的大径部便于成品水槽2插入且和成品水槽2不接触,以便于通过隔离层将水排入到预埋管10内,而预埋管10下端的小径部则满足预埋管10和下水道连通的排水需求。
[0027]实际使用过程中,将滤板17固定在购置的成品水槽2外壁,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粘接或焊接的方式,然后再同时将成品水槽2和隔离层9安装到第二预留孔内。具体的,预埋管10内壁固定有限位环15,限位环15的内径大于安装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竖向设置且同轴的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第一预留孔位于第二预留孔的上方,且第一预留孔的内径大于第二预留孔的内径,第二预留孔内预埋有预埋管,预埋管上端的位置高度低于第二预留孔的上端,第二预留孔内设有灌浆层,灌浆层包括设于预埋管外壁和第二预留孔内壁之间的固定部以及设于预埋管上端和第二预留孔上端之间的找坡部,找坡部内壁呈圆台状且上端为大径端;还包括防水层,防水层下端位于预埋管内壁,防水层上端经过找坡部内壁、第一预留孔内壁后平铺在第一预留孔上端的地面上;找坡部内壁设有隔离层,隔离层包括滤板以及平铺在滤板上的无纺布,滤板中部开设有供水槽安装的安装孔,无纺布用于填充水槽和找坡部内壁之间的空间;第一预留孔内壁浇筑有用于固定水槽的填充层,填充层上端、第一预留孔上端的地面均浇筑有混凝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上端涂装有防水涂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纺布设有多层且层层固定在滤板上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水槽外壁并和水槽外壁固定,预埋管内壁固定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径大于安装孔的内径,滤板下端固定有呈环形的第一止水条,限位环上端开设有供第一止水条卡入的环形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槽地漏防水构造,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毅邱菊赵小春刘亮徐德春何高宇阳明政何淼马佐山郭正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西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