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立体建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5023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城市立体建筑系统,包括储能及供热室、电水廊道、车辆道路、自行车及公交车道、人行道及休闲广场、绿化带、停车场、住宅或写字楼、排气井、楼顶农场、采光顶罩,所述城市立体建筑系统设为纵向立体串联结构,储能及供热室、电水廊道设在底层,从下向上依次顺序为车辆道路、自行车及公交车道、人行道及休闲广场和停车场、住宅或写字楼和绿化带、楼顶农场、采光顶罩,所述排气井为纵向设置,且贯穿整个纵向,从建筑底层一直到建筑顶层,形成较强的抽力,所述绿化带设于住宅或写字楼下层外围,城市立体建筑系统是将市政设施、道路、停车场、广场、楼宇、农场,集约化融合于一体,实现一地多用,用地资源再开发,且可将二氧化碳收集供农业生产使用,同时还可处理交通道路上的粉尘,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广泛应用推广。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广泛应用推广。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广泛应用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市立体建筑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城市建筑
,具体是指一种城市立体建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建设对城市立体建筑系统的需求量大,且对技术要求高,现有 的近似于该技术的城市立体建筑系统仅有楼房、道路、路边绿化带、休闲广场 等,且均各自独立存在,而城市公路占用了大量的城市土地资源,仅有单一的 交通功能,还造成了排放废气污染,近年来国家提出城市土地资源再利用再开 发,因此,开发立体建筑系统,集约化使用土地,非常必要,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立体 建筑系统,在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同时,可将汽车气体污染达到彻底治理, 使得城市土地使用率大增,且可实现建设用地不误农耕,从而获得多赢,是一 种非常实用的城市立体建筑系统。
[0004]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一种城市立体建筑系统,包 括储能及供热室、电水廊道、车辆道路、自行车及公交车道、人行道及休闲广 场、绿化带、停车场、住宅或写字楼、排气井、楼顶农场、采光顶罩,所述城 市立体建筑系统设为纵向立体串联结构,储能及供热室、电水廊道设在底层, 从下向上依次顺序为车辆道路、自行车及公交车道、人行道及休闲广场和停车 场、住宅或写字楼和绿化带、楼顶农场、采光顶罩,所述排气井为纵向设置, 且贯穿整个纵向,从建筑底层一直到建筑顶层,形成较强的抽力,所述绿化带 设于住宅或写字楼下层外围。
[0005]进一步地,所述储能及供热室包括储能池、工质循环泵、管网、交换器等 配套设备,可为建筑物供暖或降温。
[0006]进一步地,所述电水廊道设置包含电缆、光缆、自来水管、污水管、雨水 管等市政常规与非常规设施。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排气井的抽力大,可将车辆道路上汽车排放尾气及二氧化 碳、住宅或写字楼所住人排放二氧化碳抽入排气井后一并送至楼顶农场,经过 农作物净化处理,二氧化碳有助于农作物生长,且排气井中设有粉尘隔离装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人行道及休闲广场设于绿化带下层,且设有上下台阶连接, 休闲广场布局结构可根据需要另行设计。
[0009]进一步地,所述采光顶罩设于楼顶农场顶上,可将阳光照射到楼顶农场, 将楼顶农场形成植物工厂。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车辆道路与住宅或写字楼之间相隔有自行车及公交车道、 人行道及休闲广场和停车场,可避免车辆行走的噪音干扰到住宅或写字楼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城市立体建筑系统可往复循环布置,形成建筑群,使车辆 道路串
联成为城市道路。
[0012]进一步地,所述车辆道路设于半地上半地下,且地上设有玻璃全封闭,仅 设有适当进气口,可将车辆道路上的尾气及灰尘被抽入排气井。
[0013]进一步地,所述住宅或写字楼可根据地质条件及需求设计楼层数量,楼层 数量不受限制,且也可是工厂、商场、学校等建筑。
[0014]进一步地,所述楼顶农场所种植的农作物不受品种限制,可因地制宜,自 主选择农作物品种。
[0015]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一种城市立体建筑 系统,可将市政设施、道路、停车场、广场、楼宇、农场,集约化融合于一体, 实现一地多用,用地资源再开发,且可将二氧化碳收集供农业生产使用,同时 还可处理交通道路上的粉尘,是一种一举多利非常实用的城市立体建筑系统。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城市立体建筑系统的整体主要结构平面示意图,图2 为本技术一种城市立体建筑系统的往复循环布置示意图。
[0017]其中,1、储能及供热室,2、电水廊道,3、车辆道路,4、自行车及公交 车道,5、人行道及休闲广场,6、绿化带,7、停车场,8、住宅或写字楼,9、 排气井,10、楼顶农场,11、采光顶罩。
[00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 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 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 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城市立体建筑系统,包括储能及供热室1、电 水廊道2、车辆道路3、自行车及公交车道4、人行道及休闲广场5、绿化带6、 停车场7、住宅或写字楼8、排气井9、楼顶农场10、采光顶罩11。
[0021]所述城市立体建筑系统设为纵向立体串联结构,储能及供热室1、电水廊道 2设在底层,从下向上依次顺序为车辆道路3、自行车及公交车道4、人行道及 休闲广场5和停车场7、住宅或写字楼8和绿化带6、楼顶农场10、采光顶罩 11,所述排气井9为纵向设置,且贯穿整个纵向,从建筑底层一直到建筑顶层, 形成较强的抽力,所述绿化带6设于住宅或写字楼8下层外围。
[0022]所述储能及供热室1包括储能池、工质循环泵、管网、交换器等配套设备, 可为供暖或降温。
[0023]所述电水廊道2设置包含电缆、光缆、自来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等市政 常规与非常规设施。
[0024]所述排气井9的抽力大,可将车辆道路3上汽车排放尾气及二氧化碳、住 宅或写字
楼8所住的人排放二氧化碳抽入后一并送至楼顶农场10,经过农作物 净化处理,二氧化碳有助于农作物生长,且排气井9中设有粉尘隔离装置。
[0025]所述人行道及休闲广场5设于绿化带6下层,且设有上下台阶连接,休闲 广场布局结构可根据需要另行设计。
[0026]所述采光顶罩11设于楼顶农场10顶上,可将阳光照射到楼顶农场10,将 形成植物工厂。
[0027]所述车辆道路3与住宅或写字楼8之间相隔有自行车及公交车道4、人行道 及休闲广场5和停车场7,可避免车辆行走的噪音干扰到住宅或写字楼8内。
[0028]所述城市立体建筑系统可往复循环布置,形成建筑群,使车辆道路串联成 为城市道路。
[0029]所述车辆道路3设于半地上半地下,且地上设有玻璃全封闭,仅设有适当 进气口,可将车辆道路3上的尾气及灰尘被抽入排气井。
[0030]所述住宅或写字楼8可根据地质条件及需求设计楼层数量,楼层数量不受 限制,且也可是工厂、商场、学校等建筑。
[0031]所述楼顶农场10所种植的农作物不受品种限制,可因地制宜,自主选择农 作物品种。
[0032]具体使用时,本技术方案一种城市立体建筑系统,是将市政设施、道路、 停车场、广场、楼宇、农场融合于一体,各种建筑物的建筑方法、使用功能及 使用方法均为公知,技术方案使用时可按建筑物所需要的功能,以公知的方法 设计、建造、使用。
[0033]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立体建筑系统,包括储能及供热室、电水廊道、车辆道路、自行车及公交车道、人行道及休闲广场、绿化带、停车场、住宅或写字楼、排气井、楼顶农场、采光顶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井、楼顶农场、采光顶罩、排气井为纵向设置,且排气井贯穿整个建筑,从建筑底层一直到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兆流李春雨李永冬李童李多巽童润霞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三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