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电机散热组件包括:转轴、机壳、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转轴的内部设置有中空流道,所述转轴上还设置有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体进口与所述中空流道的一端连通以能对所述中空流道进气,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中空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以能将所述中空流道中的气体排出,且所述气体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以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部进气,所述气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以朝所述第二端盖的外部排气。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电机内部提高散热和冷却的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对电机内部的密封性能,保证了电机的高防护等级。保证了电机的高防护等级。保证了电机的高防护等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涉及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技术介绍
[0002]伺服电机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领域,是机器人的动力来源。随着机器人市场的不断发展,伺服电机不仅要具备高防护等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还要不断提高功率。但是提高功率意味着温升的上升,根据内转子伺服电机的结构特点,定子绕组的散热主要靠机壳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但是,由于伺服电机的高防护等级要求,常规的内转子结构基本与外部空气隔绝,转子部件的热量只能通过轴承和电机内部空气来传热,热量很难散发,而且转子中的永磁体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退磁,使伺服电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本技术针对转子散热难的问题,技术了一款强制风冷的高防护伺服电机。
[0003]由于现有技术中的伺服电机的高防护等级要求,其内转子结构基本与外部空气隔绝,转子部件的热量只能通过轴承和电机内部空气来传热,存在热量很难散发,而且转子中的永磁体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退磁,使伺服电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伺服电机存在其内转子结构的散热性能差,导致永磁体易发生退磁,影响伺服电机可靠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其包括:
[0006]转轴、机壳、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转轴的内部设置有中空流道,所述转轴上还设置有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体进口与所述中空流道的一端连通以能对所述中空流道进气,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中空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以能将所述中空流道中的气体排出,且所述气体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以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部进气,所述气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以朝所述第二端盖的外部排气。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旋转叶轮和排风端盖,所述旋转叶轮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能随着所述转轴一体转动,且所述旋转叶轮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且所述排风端盖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二端盖相接,在所述排风端盖的内部形成排风腔室,所述旋转叶轮设置于所述排风腔室中,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排风腔室连通。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叶轮为离心叶轮,所述排风端盖的与所述离心叶轮的径向外侧相对的周壁上以贯穿的方式形成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排风腔室连通。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的轴向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端盖,且所述气体进口设置于所述转轴的轴向一端,所述中空流道延伸至所述转轴的轴向一端并与所述气体进口连
通,所述转轴的轴向另一端穿出所述排风端盖,所述气体出口的一端与所述中空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风腔室连通,且所述气体出口为直通道,其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夹设大于0的夹角。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出口为多个,且沿所述转轴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热内管,所述导热内管设置于所述中空流道中且至少与电机转子相对,所述导热内管的内部具有中空流道二,所述中空流道二从所述导热内管的轴向一端贯穿至轴向另一端,且所述中空流道二与所述中空流道连通,所述导热内管能对所述电机转子实现接触式导热。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内管包括内管主体和导热筋,所述内管主体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导热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内管主体的外壁上、另一端朝外凸出,所述转轴的与所述导热内管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贯通槽,所述贯通槽贯穿所述转轴的内壁至外壁,所述导热筋穿设于所述贯通槽中并能与所述电机转子接触。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筋在所述内管主体的外壁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贯通槽也为多个,多个所述贯通槽沿着所述转轴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导热筋与所述贯通槽一一配合设置。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内管的内壁设置有凹槽,形成散热槽;和/或,所述导热内管采用铜合金制作。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前述的电机散热组件,还包括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所述电机转子套设于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电机定子位于所述电机转子的外周,且所述电机转子和所述电机定子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成的空间中。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制动器转子和制动器定子,所述制动器转子与所述制动器定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电机定子之间,所述电机还包括编码器和编码器盖,所述编码器盖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且所述编码器盖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编码器盖的内部形成编码器空间,所述编码器设置于转轴的外周且位于所述编码器空间中。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通过在电机转轴的内部开设中空流道,且中空流道的一端的气体进口位于第一端盖的远离第二端盖的一侧,中空流道的另一端的气体出口位于第二端盖的远离第一端盖的一侧,由于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机壳围成的空间中设置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因此本技术的中空流道能够从电机转子和定子的外部引入气体,在中空流道中与电机转子等结构进行散热后,通过气体出口导出,使得气体不进入电机机壳的内部,使得能够对电机内部提高散热和冷却的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对电机内部的密封性能,保证了电机的高防护等级,解决了转子结构的散热性能差,导致永磁体易发生退磁,影响伺服电机可靠性的问题;
[0019]2.本技术还通过在转轴的中空流道中且与电机转子相对的位置设置的导热内管,能够通过导热内管内部中空流道二实现对气体导通的同时还能实现对电机转子的导热作用,进一步提高对电机转子的散热冷却效果;并且通过多个导热筋和贯通槽的配合结
构形式,能够通过导热筋增强与电机转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本技术还通过端盖和油封形成的密封结构,将风冷流道与电机内部及外接的减速器进行隔离,避免外物进入电机内部或外接的减速器,保证了高防护等级。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常规的伺服电机的纵剖结构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伺服电机的纵剖结构图;
[0022]图3是图2的A
‑
A剖视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转轴、导热内管和电机转子配合的剖视结构图;
[0024]图5是图4的B
‑
B剖视图;
[0025]图6a是本技术的导热内管的立体结构图;
[0026]图6b是图6a的导热内管的正视结构图;
[0027]图6c是图6b的C
‑
C剖视图;
[0028]图7a是本技术的转轴的立体结构图;
[0029]图7b是图7a的轴侧视图;
[0030]图7c是图7b的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1)、机壳(2)、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所述转轴(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流道(100),所述转轴(1)上还设置有气体进口(101)和气体出口(102),所述气体进口(101)与所述中空流道(100)的一端连通以能对所述中空流道(100)进气,所述气体出口(102)与所述中空流道(100)的另一端连通以能将所述中空流道(100)中的气体排出,且所述气体进口(101)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3)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4)的一侧,以从所述第一端盖(3)的外部进气,所述气体出口(102)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4)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3)的一侧,以朝所述第二端盖(4)的外部排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叶轮(5)和排风端盖(6),所述旋转叶轮(5)套设于所述转轴(1)上且能随着所述转轴(1)一体转动,且所述旋转叶轮(5)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4)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3)的一侧,且所述排风端盖(6)设置于所述转轴(1)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二端盖(4)相接,在所述排风端盖(6)的内部形成排风腔室(7),所述旋转叶轮(5)设置于所述排风腔室(7)中,所述气体出口(102)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叶轮(5)为离心叶轮,所述排风端盖(6)的与所述旋转叶轮(5)的径向外侧相对的周壁上以贯穿的方式形成有排气孔(8),所述排气孔(8)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所述第二端盖(4)与所述转轴(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19),所述排风端盖(6)与所述转轴(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2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端盖(3),且所述气体进口(101)设置于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所述中空流道(100)延伸至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并与所述气体进口(101)连通,所述转轴(1)的轴向另一端穿出所述排风端盖(6),所述气体出口(102)的一端与所述中空流道(10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且所述气体出口(102)为直通道,其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1)的中心轴线之间夹设大于0的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出口(102)为多个,且沿所述转轴(1)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德,黄嘉辉,刘娜,华贤龙,陈应翔,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