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含甲噻诱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4858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用杀菌剂领域,提供一种包含甲噻诱胺和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含甲噻诱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用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含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黄瓜霜霉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该病菌的孢子囊靠气流和雨水传播。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发病,子叶出现褪绿,逐渐成黄色不规则病斑。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初现浅绿色水浸斑,扩大互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转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0003]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黄瓜霜霉病,具有药效显著、使用时方便简易、见效快的优点,但化学防治会对人畜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农药使用后的残留,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单一药剂长期使用会造成病害抗药性逐渐增强。农药复配是降低病害抗药性产生的使用杀菌剂方式,特别是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延缓或者克服农药对有害生物筛选后,产生的抗药性,减少成本,进而减轻农药使用中的环境安全问题。
[0004]甲噻诱胺是南开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的一种噻二唑类植物防病激活剂。CN100420686C公开了甲噻诱胺的合成方法,并且还公开了其对黄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曲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苹果腐烂病菌、香蕉炭疽病菌、黄瓜炭疽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CN101091490A公开了其对黄瓜霜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病毒病害具有很好的诱导抗病效果,作用机制为诱导植物产生系统、广谱的抗病活性。
[0005]α/>‑
异灰叶素,其化学结构为:从紫穗槐种子中分离得到。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利申请CN103125503B中公开了α

异灰叶素作为农用杀菌剂的用途,并测试了其对黄瓜霜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0006]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将甲噻诱胺与α

异灰叶素复配用于黄瓜霜霉病防治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具有优异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包含甲噻诱胺的杀菌组合物,活性成分由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组成,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的质量配比为40:1

1:40。
[0009]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的质量配比为20:1

1:20。
[0010]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的质量配比为1:1

1:20。
[001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的质量配比1:1、1:10、1:20。
[001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中包含助剂,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

75%。优选为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

70%。
[0013]所述的助剂为润湿剂、乳化剂、分散剂、助悬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溶剂、助溶剂、填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杀菌组合物的制剂为乳油、油悬浮剂、水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水乳剂、颗粒剂。
[001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用途。
[0016]所述的作物病害包括黄瓜霜霉病、黄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曲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苹果腐烂病菌、香蕉炭疽病菌、黄瓜炭疽病菌、棉花黄萎病菌、马铃薯晚疫病、烟草花叶病毒。优选为所述的农作物病害为黄瓜霜霉病。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当甲噻诱胺与α

异灰叶素复配质量比为1:1

1:20时,组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表现为显著的增效作用,CTC值大于120。可有效减低农药的使用量,减缓病害抗药性产生,减轻环境污染。并且田间观察对作物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20]实施例1:甲噻诱胺与α

异灰叶素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盆栽测试
[0021]试验材料:
[0022]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田间采集鉴定,室内活体培养保存。
[0023]测试方法:
[0024]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7部分:防治黄瓜霜霉病试验

盆栽法。选择长势一致的盆栽黄瓜苗供实验用,黄瓜幼苗4

5叶期。将浓度为1
×
106CFU/mL的孢子囊悬浮液,用接种喷雾器在黄瓜叶片背面上均匀喷雾至表面湿润。喷雾接种后移入人工气候室,相对湿度>90%,温度为22℃。24h后进行药剂茎叶喷雾处理(药剂浓度梯度根据预实验确定),14d后进行病情调查。
[0025]分级标准:
[0026]0级:无病;
[0027]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0028]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0029]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
[0030]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0031]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0032]药效计算:
[0033][0034][0035]根据各单剂和组合物浓度及对应的防效做相应的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
50
值。
[0036]用孙云沛计算的共毒系数方法,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确定混剂的增效性。
[0037]单剂毒力指数=(标准药剂的EC
50
/某单剂EC
50
)
×
100;
[0038]理论毒力指数(TT I)=A单剂的毒力指数
×
A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B单剂的毒力指数
×
B单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
[0039]实测毒力指数(AT I)=(标准单剂的EC
50
值/混剂的EC
50
值)
×
100;
[0040]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
×
100;
[0041]CTC大于120时混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CTC小于80时为拮抗,CTC在80

120之间为相加作用。
[0042]测试结果
[0043]由表1可知,甲噻诱胺对黄瓜霜霉病菌的EC
50
值8.50mg/L,α

异灰叶素对黄瓜霜霉病菌的EC
50
值138.42mg/L;当甲噻诱胺与α

异灰叶素配比为40:1、20:1、10:1、1:1、1:10、1: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含甲噻诱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组成,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的质量配比为40:1

1: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的质量配比为20:1

1: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甲噻诱胺和α

异灰叶素的质量配比为1:1

1:20。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杀菌组合物中包含助剂,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

7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婷罗杰梁灵曹棣刘军杨志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药检定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