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极片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482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负极片及电池;该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涂层;负极活性涂层包括第一涂层区和第二涂层区;第一涂层区位于第二涂层区的边缘;第一涂层区涂覆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第二涂层区涂覆有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其中,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高于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本申请的负极片,保证了第一涂层区始终处于高电势的状态下,有效限制了第一涂层区的锂离子在充放电循环中迁移至第二涂层区与第一涂层区的邻近区域,进而保证了该邻近区域的嵌锂能力不降低,进而降低了该邻近区域即负极片边缘处发生析锂的风险。生析锂的风险。生析锂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极片及电池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负极片,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负极片的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快充、寿命长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移动终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因此,消费者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具有更高的要求。其中,锂离子在负极片表面以金属形式析出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一大安全问题。降低锂离子电池析锂风险是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一大重要策略。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卷绕过程中正负极片覆盖出现位置偏差而导致的正极容量损失和安全性问题,往往将负极片的尺寸设置得比正极片的尺寸稍微大一点。然而在电池的充放电循环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在负极片超出正极片的区域附近即负极片的边缘处发生析锂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负极片,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负极片的电池,其解决了电池在充放电循环使用过程中,导致负极片边缘处析锂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涂层;
[0007]所述负极活性涂层包括第一涂层区和第二涂层区,且所述第一涂层区位于所述第二涂层区的边缘;
[0008]所述第一涂层区涂覆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
[0009]所述第二涂层区涂覆有第二负极活性物质;
[0010]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高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
[0011]可选的,上述负极片中,
[0012]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负极过量区和负极本体区,且所述负极过量区位于所述负极本体区的边缘;
[0013]其中,所述负极过量区与所述第一涂层区位置相对;
[0014]沿所述负极片的边缘至所述负极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负极过量区具有第一宽度L1,所述第一涂层区具有第二宽度L2;所述L1和所述L2满足:L1≤L2。
[0015]可选的,上述负极片中,
[0016]所述第一涂层区环绕所述第二涂层区;
[0017]所述负极过量区环绕所述负极本体区。
[0018]可选的,上述负极片中,
[0019]所述第一涂层区通过过渡涂层区与所述第二涂层区连接;
[0020]所述过渡涂层区涂覆有过渡负极活性物质;
[0021]沿所述负极片的边缘至所述负极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逐渐降低。
[0022]可选的,上述负极片中,
[0023]沿所述负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具有叠加的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
[0024]沿所述负极片的边缘至所述负极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中的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厚度逐渐降低,且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中的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厚度逐渐升高。
[0025]可选的,上述负极片中,
[0026]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中的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涂覆于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中的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表面;
[0027]和/或,
[0028]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厚度、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厚度以及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的厚度相等;
[0029]和/或,
[0030]沿所述负极片的边缘至所述负极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第一涂层区具有第二宽度L2,所述过渡涂层区具有第三宽度L3;所述L2、所述L3满足:1≤(L3/L2)≤10。
[0031]可选的,上述负极片中,所述L1、所述L2满足:0.5mm≤(L2

L1)≤3mm。
[0032]可选的,上述负极片中,
[0033]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为0.4V至1.5V;
[0034]和/或,
[0035]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0.2V。
[0036]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负极片为上文所述的负极片。
[0037]可选的,上述电池中,
[0038]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本体区和环绕所述负极本体区的负极过量区;
[0039]沿所述负极片的短轴方向,所述负极过量区具有第一宽度L1,所述负极片具有第四宽度L4;
[0040]沿所述正极片的短轴方向,所述正极片具有第五宽度L5;
[0041]所述L1、所述L4、所述L5满足:L1=(L4

L5)/2。
[0042]本申请公开的负极片及电池中,将负极片划分成了第二涂层区和位于第二涂层区边缘的第一涂层区,并且管控第一涂层区的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高于第二涂层区的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如上,保证了第一涂层区始终处于高电势的状态下,有效限制了第一涂层区的锂离子在充放电循环中迁移至第二涂层区与第一涂层区的邻近区域,进而保证了该邻近区域的嵌锂能力不降低,进而降低了该邻近区域即负极片边缘处发生析锂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4]图1为本申请的负极片的俯视图;
[0045]图2为本申请的负极片的主视图;
[0046]图3为本申请的负极片(负极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4为本申请的正极片(正极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1

图4中:
[0049]1‑
负极集流体,2

负极活性涂层,3

负极耳;
[0050]101

负极过量区,102

负极本体区;
[0051]201

第一涂层区,202

第二涂层区,203

过渡涂层区;
[0052]L1

负极过量区的第一宽度;
[0053]L2

第一涂层区的第二宽度;
[0054]L3

过渡涂层区的第三宽度;
[0055]L4

负极片的第四宽度;
[0056]L5

正极片的第五宽度;
[0057]L6

第二涂层区的第六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58]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负极片,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负极片的电池。
[0059]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涂覆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涂层包括第一涂层区(201)和第二涂层区(202),且所述第一涂层区(201)位于所述第二涂层区(202)的边缘;所述第一涂层区(201)涂覆有第一负极活性物质;所述第二涂层区(202)涂覆有第二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高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负极过量区(101)和负极本体区(102),且所述负极过量区(101)位于所述负极本体区(102)的边缘;其中,所述负极过量区(101)与所述第一涂层区(201)位置相对;沿所述负极片的边缘至所述负极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负极过量区(101)具有第一宽度L1,所述第一涂层区(201)具有第二宽度L2;所述L1和所述L2满足:L1≤L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区(201)环绕所述第二涂层区(202);所述负极过量区(101)环绕所述负极本体区(102)。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区(201)通过过渡涂层区(203)与所述第二涂层区(202)连接;所述过渡涂层区(203)涂覆有过渡负极活性物质;沿所述负极片的边缘至所述负极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势逐渐降低。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负极片的厚度方向,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具有叠加的所述第一负极活性物质和所述第二负极活性物质;沿所述负极片的边缘至所述负极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过渡负极活性物质中的所述第一负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祖韵王烽李素丽李俊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