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冷配电箱,包括配电箱外壳、支撑板、和安装块,所述配电箱外壳外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配电箱外壳前端转动连接有密封门板,所述密封门板内部凹槽的内壁粘接有钢化玻璃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转动杆,将配电箱内仪器与连接线连接,连接线首先穿过转动杆外壁的卡槽,卡槽可以将连接线分开,避免连接线贴合在一起,同时散热扇将外部的风抽入到配电箱的内部,风会依次经过被转动杆外壁卡槽固定的连接线,外部的空气带走连接线表面的热量,同时配电箱内的仪器通过L形的安装板连接,使风可以经过仪器的后面,带走仪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避免配电箱内部的热量过高影响内部仪器的正常运行。内部仪器的正常运行。内部仪器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冷配电箱
[0001]本技术涉及配电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冷配电箱。
技术介绍
[0002]配电箱具有体积小、安装简便,技术性能特殊、位置固定,配置功能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普遍,操作稳定可靠,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且具有环保效应的特点。配电箱是指挥供电线路中各种元器件合理分配电能的控制中心,是可靠接纳上端电源,正确馈出荷载电能的控制环节,也是获取用户对供电质量满意与否的关键。
[0003]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配电箱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每个仪器之间需要通过导线进行连接,由于配电箱内部设置有多组导向和仪器,导线和仪器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在配电箱内堆积,容易造成配电箱内的温度上升,影响配电箱内仪器的正常运行。
[000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风冷配电箱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风冷配电箱,通过转动杆,将配电箱内仪器与连接线连接,连接线首先穿过转动杆外壁的卡槽,卡槽可以将连接线分开,避免连接线贴合在一起,同时散热扇将外部的风抽入到配电箱的内部,风会依次经过被转动杆外壁卡槽固定的连接线,带走连接线表面的热量,同时配电箱内的仪器通过L形的安装板连接,使风可以经过仪器的后面,带走仪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避免配电箱内部的热量过高影响内部仪器的运行,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冷配电箱,包括配电箱外壳、支撑板、和安装块,所述配电箱外壳外壁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配电箱外壳前端转动连接有密封门板,所述密封门板内部凹槽的内壁粘接有钢化玻璃本体,所述配电箱外壳内壁的一侧焊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部开设有安装螺栓孔,所述配电箱外壳底部开设有风槽,所述风槽内壁设置有散热扇,所述配电箱外壳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条,所述安装块焊接于配电箱外壳内壁的两侧,所述安装块一侧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安装块和转动杆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前端外壁开设有卡槽。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一端焊接有贴合板,所述贴合板卡合连接于安装槽的内壁,所述支撑板另一端焊接有贴合条,所述贴合条内部开设有固定螺栓孔,所述贴合条一侧粘接有绝缘垫。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板对称分布于贴合板的垂直中心线的两侧。
[0009]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板等间距分布于配电箱外壳的内部,所述安装板设置为L形。
[0010]优选的,所述导向条设置为多个,所述导向条的纵截面设置为直角三角形,多个所
述导向条的长度均不相等。
[0011]优选的,所述转动杆的前端为圆弧形设置,所述转动杆前端开设的卡槽的纵截面为U形。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3]1、通过转动杆,将配电箱内仪器与连接线连接,连接线首先穿过转动杆外壁的卡槽,卡槽可以将连接线分开,避免连接线贴合在一起,同时散热扇将外部的风抽入到配电箱的内部,风会依次经过被转动杆外壁卡槽固定的连接线,带走连接线表面的热量,同时配电箱内的仪器通过L形的安装板连接,使风可以经过仪器的后面,带走仪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避免配电箱内部的热量过高影响内部仪器的运行。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配电箱外壳立体剖面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支撑板立体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转动杆立体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配电箱外壳;2、安装槽;3、支撑板;4、贴合板;5、贴合条;6、固定螺栓孔;7、密封门板;8、钢化玻璃本体;9、安装板;10、安装螺栓孔;11、风槽;12、散热扇;13、导向条;14、安装块;15、转轴;16、转动杆;1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3]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
5所示的一种风冷配电箱,包括配电箱外壳1、支撑板3、和安装块14,所述配电箱外壳1外壁开设有安装槽2,所述配电箱外壳1前端转动连接有密封门板7,所述密封门板7内部凹槽的内壁粘接有钢化玻璃本体8,所述配电箱外壳1内壁的一侧焊接有安装板9,所述安装板9内部开设有安装螺栓孔10,所述配电箱外壳1底部开设有风槽11,所述风槽11内壁设置有散热扇12,所述配电箱外壳1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条13,所述安装块14焊接于配电箱外壳1内壁的两侧,所述安装块14一侧转动连接有转轴15,所述安装块14和转动杆16通过转轴15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16前端外壁开设有卡槽17。
[0024]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3一端焊接有贴合板4,所述贴合板4卡合连接于安装槽2的内壁,所述支撑板3另一端焊接有贴合条5,所述贴合条5内部开设有固定螺栓孔6,所述贴合条5一侧粘接有绝缘垫,所述支撑板3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板3对称分布于贴合板4的垂直中心线的两侧,通过设置的支撑板3可以将配电箱外壳1安装到墙壁,避免下部的风槽11直接与地面接触,造成外部的空气无法进入到配电箱外壳1的
内部,同时可以避免配电箱外壳1安装在地面水汽过多的进入到配电箱外壳1的内部腐蚀配电箱外壳1内的连接线和仪器。
[0025]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板9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安装板9等间距分布于配电箱外壳1的内部,所述安装板9设置为L形,通过L形设置的安装板9在对配电箱外壳1内的仪器进行固定时,仪器的背部不与配电箱外壳1的内壁贴合,使增加仪器与风的接触面积可以快速使仪器进行散热。
[0026]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条13设置为多个,所述导向条13的纵截面设置为直角三角形,多个所述导向条13的长度均不相等,风槽11内的散热扇12将外部的风吹入到配电箱外壳1的内部,当风与配电箱外壳1内部的导向条13接触之后,导向条13底部的倾斜面会将风导入到配电箱外壳1的中间,使风可以依次经过多组固定在转动杆16外壁的导线和安装板9外壁的仪器,避免热量在配电箱外壳1的内部堆积。
[0027]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动杆16的前端为圆弧形设置,所述转动杆16前端开设的卡槽17的纵截面为U形,U形设置的卡槽17可以对仪器的连接线进行固定,同时可以将仪器的多个连接线之间分开,避免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冷配电箱,包括配电箱外壳(1)、支撑板(3)、和安装块(14),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箱外壳(1)外壁开设有安装槽(2),所述配电箱外壳(1)前端转动连接有密封门板(7),所述密封门板(7)内部凹槽的内壁粘接有钢化玻璃本体(8),所述配电箱外壳(1)内壁的一侧焊接有安装板(9),所述安装板(9)内部开设有安装螺栓孔(10),所述配电箱外壳(1)底部开设有风槽(11),所述风槽(11)内壁设置有散热扇(12),所述配电箱外壳(1)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条(13),所述安装块(14)焊接于配电箱外壳(1)内壁的两侧,所述安装块(14)一侧转动连接有转轴(15),所述安装块(14)和转动杆(16)通过转轴(15)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16)前端外壁开设有卡槽(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冷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一端焊接有贴合板(4),所述贴合板(4)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炜安,薛传明,田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明德信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