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24509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治理,公开了一种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第一溢流坝、收集池和净化区;一级沉淀池的左侧顶部设有与水体相连通的进水管,一级沉淀池和二级沉淀池分别设有第一排放管和第二排放管,收集池的底部设有吸污泵和污水管;第一溢流坝的顶面种植有水生植物;第一排放管的后端和第二排放管的后端分别伸入收集池;第一溢流坝和第二排放管之间遮挡有聚乙烯挡水膜;污水管的前端与吸污泵的输出端相连通,污水管的后端向上延伸并排放污水于净化区的顶面;净化区设有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植被层、多个过滤层和排水渠。整个过程耗电量少,并且无需使用化学添加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环保又安全。环保又安全。环保又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体中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泥砂、黏土和微生物等。
[0003]悬浮物是造成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后易厌氧发酵,使水质恶化,严重影响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0004]现有技术中的悬浮物需要通过另设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还需要使用絮凝剂,并且处理过程中的电耗也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不需另设污水处理厂,可有效或部分有效地过滤并净化水体中的悬浮物。
[0006]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包括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第一溢流坝、收集池和净化区;
[0008]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左侧靠近水体,所述二级沉淀池位于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右侧,所述第一溢流坝隔挡于下凹的所述二级沉淀池和下凹的所述一级沉淀池之间,所述收集池和所述净化区前后相邻地位于所述二级沉淀池和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后方;
[0009]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左侧顶部设有与水体相连通的进水管,所述一级沉淀池设有第一排放管,所述二级沉淀池设有第二排放管,所述收集池的底部设有吸污泵和污水管;待净化水充满所述一级沉淀池和所述二级沉淀池,并浸没所述第一溢流坝的顶面,所述第一溢流坝的顶面种植有水生植物;
[0010]所述第一排放管的前端和第二排放管的前端分别与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底部和所述二级沉淀池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放管的后端和第二排放管的后端分别穿过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后壁和所述二级沉淀池的后壁伸入所述收集池;所述第一溢流坝和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设有聚乙烯挡水膜;
[0011]所述污水管的前端与所述吸污泵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污水管的后端向上延伸并用于排放污水于所述净化区的顶面;所述净化区设有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植被层、多个过滤层和排水渠。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溢流坝;
[0013]所述第二溢流坝位于所述第二沉淀池内,所述第二溢流坝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排布于所述聚乙烯挡水膜和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所述第二溢流坝的顶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第一溢流坝的顶面和所述第二溢流坝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0014]所述第一溢流坝和所述第二溢流坝之间形成缓冲区。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右侧顶部设有排水管;
[0016]所述排水管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排水管的内管的底面不高于所述水生植物的顶部;
[0017]所述一级沉淀池和所述二级沉淀池均设有最低工作液位和最高工作液位;
[0018]所述最低工作液位高于所述第一溢流坝的顶面和所述第二溢流坝的顶面,所述最高工作液位位于所述最低工作液位的上方并与所述排水管的内壁底面平齐。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放管的上方悬挂有多条纤维绳;
[0020]所述纤维绳沿上下方向延伸,多条所述纤维绳分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组,多组所述纤维绳左右间隔排列;所述纤维绳布满从上至下排列并朝四周伸展的丝毛;
[0021]所述丝毛的材质为聚烯烃材料或聚酰胺材料。
[002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放管的上方还设有多条水位限高管;
[0023]所述水位限高管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排放管相连通,所述水位限高管的顶端与所述最高工作液位平齐。
[002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放管还设有排放阀、排水阀和侧向排水管;
[0025]所述排放阀靠近所述第二排放管的后端部,所述侧向排水管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排放管的后端相连通,所述侧向排水管与所述第二排放管的连通处靠近所述排放阀的前方,所述侧向排水管右端为向外延伸的自由端,所述排水阀安装于所述侧向排水管。
[0026]进一步的,多个所述过滤层包括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细沙层、粗砂层、活性炭层和碎石层,所述碎石层的下方铺设有所述排水渠。
[0027]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渠的上方设有多条透气管,所述排水渠的侧面设有出水管;
[0028]多条所述透气管间隔分布于所述排水渠的上方,所述透气管的底端与所述排水渠相连通,所述透气管的顶端向上延伸并外露于所述植被层的顶面;
[0029]所述出水管的前端与所述排水渠的侧面相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后端为向外延伸的自由端。
[003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为中间低四周向上倾斜的斗型底面,位于前端的所述第一排放管的直管部分的开口朝下并对正所述第一沉淀池的中间;
[0031]靠近所述第二排放管的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部的为中间底左右两侧高的V字形斜面。
[003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净化区分为多个独立的分区,每一所述分区的顶面设有对应的电磁阀,每一所述分区的所述植被层、所述过滤层、所述排水渠、所述通气管和所述出水管均与别的所述分区的对应部分不相通。
[003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所述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含有悬浮物的待净化水由左至右依次进入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水流的流速被第一溢流坝和聚乙烯挡水膜阻挡后得到缓冲,水中的泥砂和黏土逐渐沉积于第一沉淀池的底部和第二沉淀池的底部,打开第一排放管的后端阀门和第二排放管的后端的专利技术,通过虹吸作用即可使沉积的泥砂和黏土排放至收集池,再通过吸污泵和污水管将含有悬浮物的污水输送至净化区,然后污水经过植被层和多个过滤层的净化即可在排水渠中获得净化水,整个过程耗电量少,并且无需使用化学添加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环保又安全。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的净化区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的净化区的一个实施例的排气管和排水渠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7]图4是图1的A

A部位的横截面结构图;
[0038]图5是图1的B

B部位的横截面结构图;
[0039]图6是图1的C

C部位的横截面结构图;
[0040]其中: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第一溢流坝3;第二溢流坝4;收集池5;净化区6;斗型底面11;进水管12;第一排放管13;排水管21;纤维绳22;第二排放管23;最低工作液位24;最高工作液位25;水位限高管26;聚乙烯挡水膜27;缓冲区31;吸污泵51;污水管52;分区60;植被层61;细沙层62;粗砂层63;活性炭层64;碎石层65;排水渠66;排放阀231;排水阀232;侧向排水管233;透气管661;出水管662。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1

6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第一溢流坝、收集池和净化区;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左侧靠近水体,所述二级沉淀池位于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右侧,所述第一溢流坝隔挡于下凹的所述二级沉淀池和下凹的所述一级沉淀池之间,所述收集池和所述净化区前后相邻地位于所述二级沉淀池和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后方;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左侧顶部设有与水体相连通的进水管,所述一级沉淀池设有第一排放管,所述二级沉淀池设有第二排放管,所述收集池的底部设有吸污泵和污水管;待净化水充满所述一级沉淀池和所述二级沉淀池,并浸没所述第一溢流坝的顶面,所述第一溢流坝的顶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第一排放管的前端和第二排放管的前端分别与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底部和所述二级沉淀池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放管的后端和第二排放管的后端分别穿过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后壁和所述二级沉淀池的后壁伸入所述收集池;所述第一溢流坝和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设有聚乙烯挡水膜;所述污水管的前端与所述吸污泵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污水管的后端向上延伸并用于排放污水于所述净化区的顶面;所述净化区设有从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植被层、多个过滤层和排水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溢流坝;所述第二溢流坝位于所述第二沉淀池内,所述第二溢流坝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排布于所述聚乙烯挡水膜和所述第二排放管之间,所述第二溢流坝的顶面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第一溢流坝的顶面和所述第二溢流坝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一溢流坝和所述第二溢流坝之间形成缓冲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右侧顶部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排水管的内管的底面不高于所述水生植物的顶部;所述一级沉淀池和所述二级沉淀池均设有最低工作液位和最高工作液位;所述最低工作液位高于所述第一溢流坝的顶面和所述第二溢流坝的顶面,所述最高工作液位位于所述最低工作液位的上方并与所述排水管的内壁底面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悬浮物的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羽张成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生太修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