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251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纽扣电池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包括下壳体,与下壳体固定连接的绝缘层,与绝缘层卡接的上壳体,上壳体的壁面设置缓冲部,当电芯被挤压形变爆炸时,下壳体和上壳体共同形成的腔室内部压力升高,膨胀的气体和物料推动挤压隔断,隔断由于开设内凹和形变腔,隔断薄弱部分会形变直至破裂,降低腔室内的爆炸极限,吸收部分爆炸导致的体积膨胀,当膨胀的物料和气体冲破隔断进入第一缓冲腔内,物料会从第一缓冲腔进入第二缓冲腔内使得密封部膨胀形变实现二阶防爆,进一步减缓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斥力,防止上壳体与绝缘层脱离造成腔室内的物料外溢,防爆效果更好。更好。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爆纽扣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纽扣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防爆纽扣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经检索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外壳(CN201821639844.0),该外壳包括正极壳;设置在正极壳内,与正极壳相配合,且其上设有卡接槽的塑胶圈;以及与塑胶圈上的卡接槽固定连接的负极盖;负极盖包括盖体;以及设置在盖体外边缘处,采用上述设计,当纽扣电池内出现故障导致内压变大时,在内压的作用下,把负极壳向上顶起,使得防爆孔露出于纽扣电池外壳表面,使得纽扣电池内部进行泄压,避免内压持续增大,导致纽扣电池发生爆炸的问题;
[0003]现有技术通过加固电池的上下壳体以达到增强防爆效果的目的,但是电池在爆炸时,其内部的物料体积膨胀,封闭壳体为膨胀的物料提供爆炸的必要条件中的爆炸极限,没有吸收和缓冲,只是单纯的加强壳体之间的连接,防爆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旦膨胀的幅度大于壳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值,爆炸强度会进一步增大,现有技术存在可优化的空间。
[000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爆纽扣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爆纽扣电池。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包括下壳体,与下壳体固定连接的绝缘层,与绝缘层卡接的上壳体,上壳体的壁面形成凸台,绝缘层的内壁面形成对齐的凹陷,下壳体的腔内设置有电芯,所述上壳体的壁面设置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括密封部、隔断、第一缓冲腔、第二缓冲腔、内凹和形变腔,所述隔断与上壳体固定连接,上壳体的顶面形成密封部,密封部与上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隔断与上壳体内顶面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第一缓冲腔与第二缓冲腔相互连通,隔断的壁面开设内凹和形变腔。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上壳体为上端封闭的圆筒,隔断金属圆板且隔断与上壳体内壁面固定连接,密封部与上壳体一体成型,密封部呈圆台状。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隔断的顶面和底面均等距开设形变腔,内凹开设于隔断的底面中心处。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形变腔为圆形孔,隔断顶面的形变腔呈环形阵列分布,隔断顶面的形变腔从隔断的圆周向着隔断的圆心方向深度均与递增,隔断底面的形变腔与隔断顶面的形变腔相互错位开设。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缓冲部还包括疏散通道、间隔部,和反流通道,上壳体的壁面开设疏散通道,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通过疏散通道相互连接,疏散通道内设置若干间隔部,间隔部之间形成反流通道。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疏散通道开设于上壳体的顶面,疏散通道呈漏斗状,间隔部与上壳体内壁面固定连接。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间隔部为环形板,疏散通道内自上而下等距设置若干间隔部,间隔部的中心孔直径自上而下均与递减,多个间隔部的中心孔共同形成反流通道。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一种防爆纽扣电池,通过将上壳体壁面的凸台挤入绝缘层壁面的凹陷内实现上壳体与绝缘层的卡接,电芯的电极片分别与上壳体和下壳体贴合形成正负极,此为现有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当电芯被挤压形变爆炸时,下壳体和上壳体共同形成的腔室内部压力升高,膨胀的气体和物料推动挤压隔断,隔断由于开设内凹和形变腔,隔断薄弱部分会形变直至破裂,减缓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斥力,降低腔室内的爆炸极限,吸收部分爆炸导致的体积膨胀,实现一级防爆,当膨胀的物料和气体冲破隔断进入第一缓冲腔内,由于第一缓冲腔与第二缓冲腔相互连通,物料会从第一缓冲腔进入第二缓冲腔内使得密封部膨胀形变实现二阶防爆,进一步减缓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斥力,防止上壳体与绝缘层脱离造成腔室内的物料外溢,防爆效果更好。
[0016](2)、该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当第一缓冲腔内的物料和气体进入第二缓冲腔内时,物料和气体从疏散通道进入第二缓冲腔内,在经过疏散通道时,通过多个间隔部形成反流通道,物料需要经过反流通道形成的自下而上开口渐收的通道,物料进入第二缓冲腔内时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是不会完全阻止第一缓冲腔内物料进入第二缓冲腔内,进入第二缓冲腔内的物料推动密封部形变缓冲爆炸导致的体积膨胀,同时,物料经过疏散通道时会因阻力产生反作用力,限制第一缓冲腔内的物料继续膨胀,限制下壳体和上壳体腔室以及第一缓冲腔内的物料继续膨胀,形成相互制约、限制,达到防爆、多重防外漏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7]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
[0018]图1为本技术立体图;
[0019]图2为技术上壳体截面图;
[0020]图3为技术图2中A处放大图。
[0021]图例说明:
[0022]10、下壳体;11、上壳体;12、绝缘层;13、凸台;20、密封部;21、隔断;22、第一缓冲腔;23、第二缓冲腔;24、内凹;25、形变腔;30、疏散通道;31、间隔部;32、反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如图1

图2所示,包括下壳体10,与下壳体10固定连接的绝缘层12,与绝缘层12卡接的上壳体11,上壳体11的壁面形成凸台13,绝缘层12的内壁面形成对齐的凹陷,下壳体10的腔内设置有电芯,上壳体11的壁面设置缓冲部,缓冲部包括密封部
20、隔断21、第一缓冲腔22、第二缓冲腔23、内凹24和形变腔25,隔断21与上壳体11固定连接,上壳体11的顶面形成密封部20,密封部20与上壳体11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23,隔断21与上壳体11内顶面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22,第一缓冲腔22与第二缓冲腔23相互连通,隔断21的壁面开设内凹24和形变腔25,上壳体11为上端封闭的圆筒,隔断21金属圆板且隔断21与上壳体11内壁面固定连接,密封部20与上壳体11一体成型,密封部20呈圆台状,隔断21的顶面和底面均等距开设形变腔25,内凹24开设于隔断21的底面中心处,形变腔25为圆形孔,隔断21顶面的形变腔25呈环形阵列分布,隔断21顶面的形变腔25从隔断21的圆周向着隔断21的圆心方向深度均与递增,隔断21底面的形变腔25与隔断21顶面的形变腔25相互错位开设,通过将上壳体11壁面的凸台13挤入绝缘层12壁面的凹陷内实现上壳体11与绝缘层12的卡接,电芯的电极片分别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0贴合形成正负极,此为现有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当电芯被挤压形变爆炸时,下壳体10和上壳体11共同形成的腔室内部压力升高,膨胀的气体和物料推动挤压隔断21,隔断21由于开设内凹24和形变腔25,隔断21薄弱部分会形变直至破裂,减缓上壳体11与下壳体10之间的斥力,降低腔室内的爆炸极限,吸收部分爆炸导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包括下壳体(10),与下壳体(10)固定连接的绝缘层(12),与绝缘层(12)卡接的上壳体(11),上壳体(11)的壁面形成凸台(13),绝缘层(12)的内壁面形成对齐的凹陷,下壳体(10)的腔内设置有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的壁面设置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括密封部(20)、隔断(21)、第一缓冲腔(22)、第二缓冲腔(23)、内凹(24)和形变腔(25),所述隔断(21)与上壳体(11)固定连接,上壳体(11)的顶面形成密封部(20),密封部(20)与上壳体(11)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23),隔断(21)与上壳体(11)内顶面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22),第一缓冲腔(22)与第二缓冲腔(23)相互连通,隔断(21)的壁面开设内凹(24)和形变腔(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为上端封闭的圆筒,隔断(21)金属圆板且隔断(21)与上壳体(11)内壁面固定连接,密封部(20)与上壳体(11)一体成型,密封部(20)呈圆台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爆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21)的顶面和底面均等距开设形变腔(25),内凹(24)开设于隔断(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永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