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茶发酵设备,属于茶叶加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输送带和温度控制装置,所述输送带安装在机架上,其特征是:所述输送带带体两侧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第一护带和第二护带,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设有位于所述输送带带体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外侧通过所述第一护带用导线连接有温控加热器,所述温控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护带内侧;所述第二护带外侧设有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电源线,所述温控仪通过电源接头可移动的搭接在所述电源线上。实现了在工业化生产中要达到对发酵红茶叶温的采集和控制。通过对叶温的采集,来调节控制发酵环境温度以保持适当的发酵叶温,从而使红茶发酵正常进行。从而使红茶发酵正常进行。从而使红茶发酵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茶发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茶叶加工生产设备
,具体为一种红茶发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红茶发酵讲究的是发酵适度,过度发酵不行,发酵程度过低也会使茶叶留有青草气,发酵适度才能使茶叶的青草气消失,并有效转化为发酵茶特有的香气,形成红茶的滋味香气等特质。控制红茶发酵适度的方法传统通常采用感官判断法,凭借制茶师傅的现场观测进行感官判断,通过对发酵茶叶散发出来的香气和发酵叶叶色的转变来判断发酵程度。感官判断法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但存在个体间的认知差异,并且不便于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采用。
[0003]根据研究得知,在红茶发酵生产工艺中可通过测量发酵叶温度来判断红茶发酵适度与否。在手工生产过程中,可采用将温度计直接插入发酵叶中,每隔一定时间,如30分钟,观测叶温。判断叶温是否上升到预定值并开始呈现出平稳状态,从而确定结束发酵。该方法通过对叶温的采集,来调节控制发酵环境温度以保持适当的发酵叶温,从而使发酵正常进行。但在工业化生产中要达到对叶温的采集和控制,就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生产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困难,解决通过对叶温的采集来调节控制发酵环境温度以保持适当的发酵叶温,从而使发酵正常进行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红茶发酵设备。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茶发酵设备,包括输送带和温度控制装置,所述输送带安装在机架上,其特征是:所述输送带带体两侧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第一护带和第二护带,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设有位于所述输送带带体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外侧通过所述第一护带用导线连接有温控加热器,所述温控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护带内侧。
[0006]所述第二护带外侧设有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电源线,所述温控加热器通过电源接头可移动的搭接在所述电源线上。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线设有电源正极环和电源负极环,所述电源接头设有电源接头正极和电源接头负极,所述电源接头正极和电源接头负极外端均连接有导电滑环,所述滑环分别套接在所述电源正极环和电源负极环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线包括相互间绝缘的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
[0009]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采用热电偶,所述导线采用热电偶补偿导线。
[0010]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器采用热电阻,所述导线采用铜芯导线。
[0011]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这种红茶发酵设备通过在红茶输送带上设置温度控制装置,所述输送带带体两侧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第一护带和第二护带,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设有位于所述输送带带体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外侧通过所述第一护带用导
线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护带内侧的温控加热器;所述第二护带外侧设有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电源线,所述温控加热器通过电源接头可移动的搭接在所述电源线上。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线设有电源正极环和电源负极环,所述电源接头设有电源接头正极和电源接头负极,所述电源接头正极和电源接头负极外端均连接有导电滑环,所述滑环分别套接在所述电源正极环和电源负极环上。实现了在工业化生产中要达到对发酵红茶叶温的采集和控制。通过对叶温的采集,来调节控制发酵环境温度以保持适当的发酵叶温,从而使红茶发酵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一种红茶发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一种红茶发酵设备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一种红茶发酵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0015]图4为本技术一种红茶发酵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0016]图中,1
‑
输送带,2
‑
第一护带,3
‑
第二护带,4
‑
电源线,401
‑
电源正极环,402
‑
电源负极环,5
‑
温度控制装置,501
‑
温度传感器,502
‑
温控加热器,503
‑
电源接头,5031
‑
电源接头正极,5032
‑
电源接头负极,504
‑
导线,5041
‑
正极导线,5042
‑
负极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实施例一:
[0019]如图1至4所示,一种红茶发酵设备,包括输送带1和温度控制装置5,所述输送带1安装在机架上,其特征是:所述输送带1带体两侧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第一护带2和第二护带3,所述温度控制装置5设有位于所述输送带1带体内的温度传感器501,所述温度传感器501外侧通过所述第一护带2用导线504连接有温控加热器502,所述温控加热器502设置在所述第二护带3内侧;所述导线504包括相互间绝缘的正极导线5041和负极导线5042。
[0020]所述第二护带3外侧设有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电源线4,所述温控加热器502通过电源接头503可移动的搭接在所述电源线4上。
[0021]在温度控制装置5接入电源前,首先进行温度设定,将上限报警值和下限报警值调至所需控制范围,旋转开关在自动加热位置,所述温控加热器502由装置自动控制。当温控加热器502内的温度小于下限报警值时,温控加热器502下限常开触点闭合电加热器开始加热,温度加热系统升温;当温控加热器502内的温度大于上限报警值时,上限常开触点闭合、同时中间继电器常闭触点断开,加热器断电,停止加热。当温控加热器502内的温度小于下限报警值时,温控加热器502又开始加热,如此循环即实现区间温度控制。
[0022]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501采用热电偶,所述导线504采用热电偶补偿导线。
[0023]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501采用热电阻,所述导线504采用铜芯导线。
[0024]实施例二:
[0025]如图1至4所示,一种红茶发酵设备,包括输送带1和温度控制装置5,所述输送带1安装在机架上,其特征是:所述输送带1带体两侧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第一护带2和第二护带3,所述温度控制装置5设有位于所述输送带1带体内的温度传感器501,所述温度传感器501外侧通过所述第一护带2用导线504连接有温控加热器502,所述温控加热器502设置在所述第二护带3内侧;所述导线504包括相互间绝缘的正极导线5041和负极导线5042。
[0026]所述第二护带3外侧设有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电源线4,所述温控加热器502通过电源接头503可移动的搭接在所述电源线4上。
[0027]优选的,所述电源线4设有电源正极环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茶发酵设备,包括输送带(1)和温度控制装置(5),所述输送带(1)安装在机架上,其特征是:所述输送带(1)带体两侧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第一护带(2)和第二护带(3),所述温度控制装置(5)设有位于所述输送带(1)带体内的温度传感器(501),所述温度传感器(501)外侧通过所述第一护带(2)用导线(504)连接有温控加热器(502),所述温控加热器(502)设置在所述第二护带(3)内侧;所述第二护带(3)外侧设有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电源线(4),所述温控加热器(502)通过电源接头(503)可移动的搭接在所述电源线(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发酵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电源线(4)设有电源正极环(4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艳,曾洪,
申请(专利权)人:湄潭县越崎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