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2090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两块主支护板,贯穿主支护板的两侧居中且靠近顶端和底端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气缸一,位于同一块主支护板上的两个气缸一的活塞杆末端固定安装有同一块副支护板,贯穿主支护板的顶面和底面且靠前后端的位置、贯穿副支护板的顶面和底面且靠前后端的位置均设置有缓冲柱,位于主支护板顶面的四个缓冲柱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同一块主搭载板,位于副支护板顶面的两个缓冲柱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同一块副搭载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能够同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双向支护,并且可以根据支护面的具体情况,更换不同形状的顶支板完成支护工作。更换不同形状的顶支板完成支护工作。更换不同形状的顶支板完成支护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抗震支护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工程是指深入地面以下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所建造的地下土木工程,由于需要承受来自上层的压力,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抗震支护结构对地下工程进行支护,以方便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和梁柱的浇筑成型,一般抗震支护结构分为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两种,其中临时支护在混凝土和梁柱浇筑成型后需要拆除,而永久支护则作为地下工程建筑中的一部分无需拆除,起到的作用类似于支撑梁,本方案具体涉及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现有的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在使用时,由于主要受力为纵向受力,因此单个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仅有纵向支护的作用,横向支护需要另外搭建,即同一个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是无法同时完成纵横两个方向的支护工作的,并且用于支护的顶支板与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一体连接,因此,无法根据不同的支护面作出调整,不能根据支护面的具体情况更换不同形状的顶支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两块主支护板(2),贯穿主支护板(2)的两侧居中且靠近顶端和底端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气缸一(3),位于同一块主支护板(2)上的两个气缸一(3)的活塞杆末端固定安装有同一块副支护板(4),贯穿主支护板(2)的顶面和底面且靠前后端的位置、贯穿副支护板(4)的顶面和底面且靠前后端的位置均设置有缓冲柱(5),位于主支护板(2)顶面的四个缓冲柱(5)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同一块主搭载板(6),位于副支护板(4)顶面的两个缓冲柱(5)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同一块副搭载板(7),主搭载板(6)与副搭载板(7)的顶端均固定安装有变换支护组件(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支护组件(8)包括两个呈前后向平行排列的支撑件(801)和一块平顶支板(805),两个支撑件(801)的之间固定安装有转轴(802),转轴(802)的外圈靠前后端均设置有气缸二(803),气缸二(803)的活塞杆末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卡套(804),平顶支板(805)的底面靠前后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卡头(807),平顶支板(805)的顶端设置有弧顶支板(80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工程抗震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天宝魏纲丁丹李冰木志远于长凡赵石王然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