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耳机耳翼,包括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入耳卡合部;所述入耳卡合部包括固定部及第一支腿,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连接部相间隔,所述第一支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固定部的两端分别为靠近耳轮脚一端的第二端及另一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的距离不小于其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该耳机耳翼不仅佩戴稳定性高,而且通用性好,能够适配绝大部分用户的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耳机组件。件。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机耳翼及耳机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耳机配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耳机耳翼及耳机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入耳式耳机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从使用者的耳中脱落,为了满足使用者在跑步、健身等运动过程中或其它场合下的使用需求,目前很多耳机上都设置有耳翼(耳撑),以在使用者佩戴耳机时将耳机辅助固定在人耳上。
[0003]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耳翼与专利CN214675585U所公开的耳翼的结构类似,耳翼包括环形本体部分和从环形本体部分向外延伸的翼形部分,通过翼形部分的尾部与人体耳廓卡合,从而将耳翼固定在人体耳廓上。
[0004]但是,上述耳翼由于翼形部分是从环形本体部分延伸凸出形成的,翼形部分的一端直接与环形本体部分连接,故其只能通过翼形部分远离环形本体部分的另一端(尾部)与人体耳廓卡合(而翼形部分靠近环形本体部分的一端无法与耳廓卡合),在使用时稳定性不高,使用者剧烈运动时还是会出现耳翼脱落的情况;而且,由于不同用户的人耳尺寸各不相同,而上述耳翼的尺寸固定且缺乏尺寸调节功能(上述耳翼为了防止其在佩戴时因产生变形而脱落,其一般采用较硬的塑料、硅胶等材质),故耳翼的通用性较差,大多数卖家会给用户配置不同尺寸的耳翼供用户选择,用户需要频繁尝试以寻找适合自己尺寸的耳翼,不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而且浪费资源。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稳定性高、通用性好的耳机耳翼及耳机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耳翼及耳机组件,不仅佩戴稳定性高,而且通用性好,能够适配绝大部分用户的使用。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耳机耳翼,包括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入耳卡合部;所述入耳卡合部包括固定部及第一支腿,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连接部相间隔,所述第一支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固定部的两端分别为靠近耳轮脚一端的第二端及另一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的距离不小于其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000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由所述第一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延伸凸出。
[0009]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为3mm
‑
10mm。
[0010]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入耳卡合部还包括第二支腿,所述第二支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支腿位于所述第一支腿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
[0011]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朝
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延伸凸出。
[0012]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大于其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或者,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的距离等于其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001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与所述第二端重合。
[0014]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与所述第一端重合。
[0015]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入耳卡合部还包括第二支腿,所述第二支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支腿位于所述第一支腿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延伸凸出。
[0016]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大于其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或者,所述第二支腿与所述固定部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的距离等于其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0017]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腿与所述第二支腿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角度范围为20
°
~160
°
。
[001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固定部沿所述耳机耳翼的左右方向上呈弧形弯折延伸设置,所述固定部沿所述耳机耳翼的前后方向上也呈弧形弯折延伸设置,且所述固定部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后方。
[0019]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为筒状结构,所述连接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不平行。
[00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耳机组件,包括以上所述的耳机耳翼和耳机本体,所述耳机耳翼的连接部与所述耳机本体相连。
[0021]本技术提供的耳机耳翼,由于固定部位于连接部的一侧并与连接部相间隔,且固定部通过第一支腿与连接部相连,即固定部的端部不直接与连接部相连,在佩戴时,固定部的相对两端(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能够与人体耳廓卡合,即固定部与人体耳廓形成两端卡合约束的结构,相较于传统耳翼的一端卡合约束的结构增加了佩戴时的稳定性。同时,在佩戴时,固定部的两端在受挤压后可以使固定部发生形变形成拱形结构,以自适应耳廓的形状,从而增加了耳翼的通用性。而且,由于第一支腿与固定部的相接位置到第二端的距离不小于其到第一端的距离,即第一支腿与固定部的相接位置更靠近于第一端,使得第一支腿的位置与人体耳廓的形状更契合,从而在佩戴时提供更稳定的支撑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耳翼、耳塞与耳机本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的侧视图。
[0027]图6为图4的主视图。
[0028]图7为图4的俯视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人体耳廓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耳机耳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9]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40]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耳翼,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11)及与所述连接部(11)相连的入耳卡合部(12);所述入耳卡合部(12)包括固定部(121)及第一支腿(122),所述固定部(121)位于所述连接部(11)的一侧并与所述连接部(11)相间隔,所述第一支腿(12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1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11)连接;所述固定部(121)的两端分别为靠近耳轮脚(6A)一端的第二端(1212)及另一端的第一端(1211),所述第一支腿(122)与所述固定部(121)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1212)的距离不小于其到所述第一端(1211)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耳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211)由所述第一支腿(122)与所述固定部(121)的相接位置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端(1212)的一侧延伸凸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耳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122)与所述固定部(121)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一端(1211)的距离为3mm
‑
10m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耳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卡合部(12)还包括第二支腿(123),所述第二支腿(123)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1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11)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23)位于所述第一支腿(122)靠近所述第二端(1212)的一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耳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1212)由所述第二支腿(123)与所述固定部(121)的相接位置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端(1211)的一侧延伸凸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耳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腿(123)与所述固定部(121)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1212)的距离大于其到所述第一端(1211)的距离;或者,所述第二支腿(123)与所述固定部(121)的相接位置到所述第二端(1212)的距离等于其到所述第一端(1211)的距离。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耳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腿(123)与所述固定部(121)的相接位置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华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美瑞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