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0847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00
车辆用部件构成为配置于由雷达装置发送及接收的电磁波的路径内。车辆用部件具有:电介质层,其由电介质构成;金属层,其由金属构成;以及加热部。金属层具有:使得电磁波透过的电磁波透过部;以及对电磁波进行反射的电磁波反射部。加热线配置于金属层的电磁波透过部并且因通电而发热。且因通电而发热。且因通电而发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利用搭载于车辆的雷达装置发送及接收的电磁波的路径内配置的车辆用部件。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关于搭载有毫米波雷达装置等雷达装置的车辆,从该雷达装置朝向车外发送毫米波等电磁波。从雷达装置发送而与包含在先车辆及步行者等在内的车外的物体接触而反射的电磁波由雷达装置接收。关于雷达装置,基于发送及接收的电磁波而进行上述物体的识别、车辆与物体的距离等检测。
[0003]如果从车外看到如上所述的雷达装置,则车辆的外观受损。因此,在车辆的前格栅的后侧配置有毫米波雷达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0

44869号公报)。在该情况下,前格栅的处于毫米波雷达装置的前方的部分由具有毫米波透过性的毫米波透过部构成。并且,在该情况下,如果冰雪附着于毫米波透过部,则毫米波衰减,因此毫米波雷达装置的检测性能下降。
[0004]因此,为了使附着于毫米波透过部的冰雪融化而将发热体固定于上述前格栅的毫米波透过部。发热体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加热线以及隔着该加热线的一对树脂制的片材,并且具有毫米波透过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但是,关于上述前格栅,除了毫米波透过部以外的部分即格栅一般部形成为基材和装饰层层叠而成的构造。基材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装饰层形成于基材的后表面。因此,即使在格栅一般部,从搭载于其他车辆的毫米波雷达装置发送的毫米波也会透过。因此,会难以利用搭载于其他车辆的毫米波雷达装置对本车辆进行检测。
[0006]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用部件构成为配置于由雷达装置发送及接收的电磁波的路径内,其中,具有:电介质层,其由电介质构成;金属层,其由金属构成,且具有使得所述电磁波透过的电磁波透过部以及对所述电磁波进行反射的电磁波反射部;以及加热线,其配置于所述金属层的所述电磁波透过部,并且因通电而发热。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表示使得车辆用部件具体化为车辆用的前格栅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且是与搭载于车辆的毫米波雷达装置一起示出该前格栅的概略图。
[0008]图2是构成前格栅的金属层的后表面示意图。
[0009]图3是表示网眼状的金属层的相邻的铜薄膜的中心间距离与毫米波的透过量及反射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0010]图4是表示金属层的特定电磁波透过部的功能的示意图。
[0011]图5是表示单位圆与毫米波的波形的关系的说明图。
[0012]图6是对反射波的相位差进行说明的波形图。
[0013]图7是表示前格栅的电介质层的反射波彼此抵消时的作用的示意图。
[0014]图8是表示前格栅的电介质层的厚度与毫米波的反射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0015]图9是构成变更例的前格栅的金属层的后表面示意图。
[0016]图10是与搭载于车辆的毫米波雷达装置一起示出变更例的前格栅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根据附图对使得车辆用部件具体化为车辆用的前格栅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下面的记载,将车辆的前进方向设为前方且将后退方向设为后方而进行说明。另外,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别是指车辆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0018]如图1所示,作为车辆用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矩形板状的前格栅12以安装于车身的状态而配置于车辆11的前部。作为雷达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前方监视用的毫米波雷达装置13配置于车辆11的前格栅12的后方。毫米波雷达装置13具有如下功能,即,将毫米波(电磁波的例子)朝向车外中的前方发送,并且接收与车外的物体接触而反射的毫米波。
[0019]即,前格栅12配置于毫米波雷达装置13所发送及接收的毫米波的路径内。此外,毫米波是指波长为1mm~10mm且频率为30GHz~300GHz的电波。
[0020]这里,在对前格栅12进行说明时,将前格栅12的外观面侧(图1中为左侧)称为表面侧,并且将外观面的相反侧(图1中为右侧)称为背面侧。前格栅12配置为以表面(外观面)朝向车辆11的前方且背面朝向车辆11的后方的方式立起的状态。在该前格栅12的配置状态下,前格栅12的表面侧与车辆11的前侧对应,并且前格栅12的背面侧与车辆11的后侧对应。
[0021]前格栅12以毫米波雷达装置13的毫米波的路径延伸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前格栅12具有基材层14、金属层16以及薄膜层18。金属层16经由第1粘接层15而粘接于基材层14的后表面。薄膜层18经由第2粘接层17而粘接于金属层16的后表面。即,前格栅12具有基材层14、第1粘接层15、金属层16、第2粘接层17以及薄膜层18从前侧按顺序层叠的构造。
[0022]前格栅12的除了金属层16以外的层由相对介电常数已知的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等电介质构成。即,基材层14、第1粘接层15、第2粘接层17以及薄膜层18构成电介质层19。金属层16例如由铜等金属构成。
[0023]如图1及图2所示,金属层16具有:作为使得毫米波(电磁波)透过的电磁波透过部的一个例子的毫米波透过部20;以及作为反射毫米波(电磁波)的电磁波反射部的一个例子的毫米波反射部21。毫米波透过部20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与毫米波雷达装置13相对的金属层16的中央部。金属层16的除了毫米波透过部20以外的部分全部都由毫米波反射部21构成。
[0024]例如将粘贴于基底薄膜的箔等金属薄膜、通过蒸镀而形成于基底薄膜的金属薄膜通过蚀刻形成图案而形成金属层16的毫米波反射部21。在薄膜层对铜进行蒸镀之后通过蚀刻以网眼状形成图案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毫米波反射部21。即,本实施方式的毫米波反射部21由以网眼状(网格状)延伸的带状的铜薄膜形成。网眼状的毫米波反射部21的孔眼设定为能够充分反射所使用的毫米波的大小。
[0025]在该情况下,例如,如果将所使用的毫米波的频率设为76.5[GHz],则毫米波反射
部21的毫米波的透过量及反射量、与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相邻的铜薄膜彼此的中心间距离M的关系变为图3所示的曲线图所示。图3的曲线图中的实线表示毫米波反射部21的毫米波的反射量。图3的曲线图中的双点划线表示毫米波反射部21的毫米波的透过量。
[0026]通常,在毫米波反射部21的毫米波的反射量大于或等于

5[dB]时,能够实现充分的反射。根据图3的曲线图可知,毫米波反射部21的毫米波的反射量大于或等于

5[dB]的,是毫米波反射部21的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相邻的铜薄膜彼此的中心间距离M小于或等于0.98[mm]时。
[0027]因此,将网眼状的毫米波反射部21的孔眼设定为使得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相邻的铜薄膜彼此的中心间距离M小于或等于0.98[mm]的大小,从而在毫米波反射部21能够实现充分的毫米波的反射。这里,关于频率为76.5[GHz]的毫米波在空气中的波长λ,由毫米波的频率(76.5
×
109[Hz])除毫米波的速度(3.0
×
10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部件,其构成为,配置于由雷达装置发送及接收的电磁波的路径内,其中,所述车辆用部件具有:电介质层,其由电介质构成;金属层,其由金属构成,且具有使得所述电磁波透过的电磁波透过部以及对所述电磁波进行反射的电磁波反射部;以及加热线,其配置于所述金属层的所述电磁波透过部并且因通电而发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部件,其中,所述电磁波反射部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道家真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