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0417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属于充电桩设备技术领域。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包括充电桩壳体和线缆,所述充电桩壳体的内上部设置有充电设备,所述充电桩壳体的内下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顶部固定设置有固定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所述空腔的内底部设置有活动导向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设置的活动导向机构,可以利用改变活动导向机构和固定导向机构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线缆在空腔内的长度,继而达到了放线收线的作用,由于线缆都是经过导轮进行收放,避免缠绕式的收线放线会产生线缆缠绕错位的情况发生,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充电桩的绕线式自动收线机构在使用时易产生线缆磨损和线缆缠绕错位的问题。使用时易产生线缆磨损和线缆缠绕错位的问题。使用时易产生线缆磨损和线缆缠绕错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标准充电桩上自带充电电缆以及充电枪,其充电电缆的长度为4~5米,由于目前充电桩不具备自动收卷电缆的功能,用户使用后需手动将电缆按照正确的放置方式进行存放,然而用户使用后往往不会按照要求放置电缆,而是随意将电缆扔在地上;这样电缆就容易受到各种意外的应力,如人员踩踏、汽车碾压等,导致电缆外部的绝缘皮破损,造成电缆寿命下降;由于该电缆属于非安全电压,一旦绝缘损坏,产生绝缘异常等安全隐患,发现不及时将会造成触电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0003]在申请号为CN202022908902.9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自动收线的充电桩,该装置采用了绕线筒进行收纳线缆,达到了可以自动收纳线缆的作用。
[0004]然而上述方案中由于采用绕线筒进行线缆收纳,却没有设置相应的引导机构,在实际应用时会使得线缆在缠绕时会产生错位或只在某一处进行缠绕导致每次线缆缠绕时会产生线缆缠绕位置均不同的情况发生,久而久之会产生线缆缠绕错乱和线缆磨损的情况发生,同时充电桩所采用线缆较粗,利用绕线方式进行缠绕线缆收纳时,需要增大绕线筒的直径来使得线缆能够顺利缠绕,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文件进行了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桩的绕线式自动收线机构在使用时易产生线缆磨损和线缆缠绕错位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包括充电桩壳体和线缆,所述充电桩壳体的内上部设置有充电设备,所述充电桩壳体的内下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顶部固定设置有固定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所述空腔的内底部设置有活动导向机构,所述活动导向机构利用升降机构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线缆的一端在空腔内顶部与充电设备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活动导向机构、固定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并延伸至充电桩壳体的外部,所述线缆的外端设置有充电头,所述充电桩壳体的外侧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下方设置有开关,所述充电头的下方设置有挡板。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导向机构包括第三支座,所述第三支座固定连接在空腔的内顶面,所述第三支座上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三导轮。
[0009]优选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第一支座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支座固定连接在空腔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支座上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导轮,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接在第一支座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和其中一个第一导轮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撑板、导杆、螺杆和第二电机,所述导杆竖直固定连接在空腔内,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在导杆上,所述螺杆竖直转动连接在空腔内,所述第二电
机固定连接在空腔的内底面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和螺杆连接,所述支撑板和螺杆螺纹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活动导向机构包括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固定连接在支撑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支座上转动设置有两个第二导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利用设置的活动导向机构,可以利用改变活动导向机构和固定导向机构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线缆在空腔内的长度,继而达到了放线收线的作用,由于线缆都是经过导轮进行收放,避免缠绕式的收线放线会产生线缆缠绕错位的情况发生,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充电桩的绕线式自动收线机构在使用时易产生线缆磨损和线缆缠绕错位的问题。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牵引机构,可以保证线缆在固定导向机构和活动导向机构之间能够保持绷直状态,防止线缆在空腔内混乱错位的情况发生。
[0015]3、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升降机构,可以带动活动导向机构上下移动,继而可以改变活动导向机构和固定导向机构之间的间距。
[0016]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
[0022]1、充电桩壳体;2、充电头;3、线缆;4、挡板;5、开关;6、插槽;7、第一电机;8、第一支座;9、支撑板;10、导杆;11、第二电机;12、第二支座;13、螺杆;14、第三支座;15、第二导轮;16、第一导轮;17、第三导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参照图1

4,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包括充电桩壳体1和线缆3,充电桩壳体1的内上部设置有充电设备,充电桩壳体1的内下部设有空腔,空腔的内顶部固定设置有固定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空腔的内底部设置有活动导向机构,活动导向机构利用升降机构进行上下移动,线缆3的一端在空腔内顶部与充电设备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活动导向机构、固定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并延伸至充电桩壳体1的外部,线缆3的外端设置有充电头2,充电桩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插槽6,插槽6的下方设置有开关5,充电头2的下方设置有挡板4。
[0025]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正常状态下,充电头2插在插槽6内,挡板4按压住开关5,活动导向机构在底部,与固定导向机构间距较大,线缆3在空腔内的长度较多,此为线缆3的收纳状态,在此状态下,线缆3在充电桩壳体1的内部,避免线缆3在外部被碾压造成损伤或日晒造成易老化的情况发生。
[0026]当使用时,使用者将充电头2取下,使得挡板4无法按住开关5,然后牵引机构和升降机构同时启动,牵引机构往外输送线缆3,升降机构上升使得活动导向机构和固定导向机构之间的间距变小,继而使得线缆3在空腔内的长度变短,从而使得线缆3能够在牵引机构的带动下使得线缆3在外部的长度变长,继而使得充电头2能够插到汽车的充电口。
[0027]充电完成后,使用者将充电头2插入插槽6后,挡板4会按住开关5,然后牵引机构和升降机构同时启动,牵引机构往内输送线缆3,升降机构下降使得活动导向机构和固定导向机构之间的间距变大,继而使得线缆3在空腔内的长度变长,从而使得线缆3能够在牵引机构的带动下使得线缆3在外部的长度变短,继而达到了自动收线的作用。本实用例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
[0028]固定导向机构包括第三支座14,第三支座14固定连接在空腔的内顶面,第三支座14上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三导轮17。固定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包括充电桩壳体(1)和线缆(3),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壳体(1)的内上部设置有充电设备,所述充电桩壳体(1)的内下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顶部固定设置有固定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所述空腔的内底部设置有活动导向机构,所述活动导向机构利用升降机构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线缆(3)的一端在空腔内顶部与充电设备连接,另一端依次经过活动导向机构、固定导向机构和牵引机构并延伸至充电桩壳体(1)的外部,所述线缆(3)的外端设置有充电头(2),所述充电桩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插槽(6),所述插槽(6)的下方设置有开关(5),所述充电头(2)的下方设置有挡板(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导向机构包括第三支座(14),所述第三支座(14)固定连接在空腔的内顶面,所述第三支座(14)上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三导轮(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桩的自动收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光利罗家成余义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兴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